眼鏡男 发表于 2005-8-12 02:45:00

http://www.lvwo.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22440607.jpg
http://www.lvwo.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22456230.jpg

眼鏡男 发表于 2005-8-12 02:47:00

http://www.lvwo.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224625968.jpg
http://www.lvwo.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22470970.jpg

眼鏡男 发表于 2005-8-12 02:49:00

http://www.lvwo.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2248517.jpg
http://www.lvwo.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22485024.jpg

眼鏡男 发表于 2005-8-12 02:51:00

中央展厅----东西方地图文化区
地图透过图像、线条、符号等文化象征将地理信息具体化,再藉由地图印刷使地图文化代代相传。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地图,展现了科学、美学、世界观的不同,同时亦产生的地图文化的交流。

http://www.lvwo.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22511810.jpg

[ 本帖最后由 眼鏡男 于 2007-4-13 18:07 编辑 ]

眼鏡男 发表于 2005-8-12 03:01:00

西方世界是由基督教神学支配的世界。当时的世界地图,习惯以圣城耶路萨冷作为地图的中心点。这些地图,也代表了当时西方人的世界观。文艺复兴时期,早期希腊籍天文学家扥勒密(Claudius Ptolemy)学说盛行,衍伸了扥勒密式的世界地图,并融会马可波罗东游记作为描绘东方世界的根据。
http://www.lvwo.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23112988.jpg

[ 本帖最后由 眼鏡男 于 2007-4-13 18:11 编辑 ]

眼鏡男 发表于 2005-8-12 03:04:00

http://www.lvwo.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2324773.jpg
http://www.lvwo.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233219.jpg

眼鏡男 发表于 2005-8-12 03:08:00

傳統的中國地圖,大體可分為刻本地圖和繪本地圖兩種。刻本地圖多為木頭刻印的地圖,可大量複印,繪本地圖多為孤本。多數台灣的地圖都為卷軸式的地圖,有利於空間畫面的延續性,適合表現台灣由南到北的特性。

http://www.lvwo.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23939450.jpg
http://www.lvwo.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231115653.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2 3:11:35编辑过]

zansa 发表于 2005-8-12 03:19:00

真是一个很棒的展览,内容非常全面、包罗万象。希望这样的展览能多办。眼镜哥也辛苦了^_^

眼鏡男 发表于 2005-8-12 03:25:00

逛完國立台灣博物館,只需在服務處蓋上此戳章,即可免費前往國立故宮博物院參觀「經緯天下」特展。
http://www.lvwo.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23237704.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2 3:26:24编辑过]

掷箸生 发表于 2008-7-30 08:42:51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10.jpg
◎古今華夷區總要圖 約北宋天符年間(1096-1100) 北宋的古地圖,無法確定台灣的名稱及位罝,當時漳、泉的外海有三佛齊、蝦夷、昌國、流求等島嶼。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24.jpg
◎世界地圖 (1554年) 葡萄牙人手繪的航海圖,是目前所知最早繪出台灣的一張地圖。 葡萄牙人是最早「發現」台灣的西方人,並將這座島嶼命名為「福爾摩沙」。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12.jpg
◎東南海夷圖(明嘉靖34年,1555年) 明嘉靖34年,正是海盜肆虐中國東南沿海的年代。 這張地圖中,福建興化外海出現的島嶼名稱有:彭湖、小琉求、大琉求、日木、馬四矢、倭奴、毛人等。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09.jpg
◎坤輿萬國全圖 (明神宗萬曆30年,1602年) (局部圖) 利瑪竇所編繪的著名世界地圖。圖中並未明確標示出台灣的位置。在小琉球與大琉球下方有一無名島可能就是台灣。 利瑪竇(Matteo RICCI),明神宗萬曆11年(1583年)來華,明神宗萬曆38年(1610年)卒於北京。他是第一個將當時西方先進的知識,例如天文學、地理學、曆法、數學、醫學等知識引進中國的歐洲人。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25.jpg
◎日本江戶初期東洋諸國圖 (約1600年以後) 台灣在地圖中被命名為「高砂 」,由上中下三島構成。上有經緯線、比例尺、八分儀等西方當時地圖測繪之符號,推測為受十六世紀葡萄牙製圖學影響之海圖。 西元1609年,德川幕府命九州島原藩主有馬晴信征台,但遭到台灣原住民抵抗,失敗而返。這是日本初次經略台灣的開始。其後,日本採鎖國政策,暫時退出了東亞的角逐。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29.jpg
◎福爾摩沙島,西班牙人港口描述 (明熹宗天啟6年,1626年) 1626年,西班牙艦隊登陸雞籠,並於社寮島(和平島)建聖薩爾瓦多城。 本地圖主要描繪17世紀西班牙佔有基隆的港灣地形,如港灣深淺,泊靠港灣,防禦工事,住民聚落格局等,可以看出當時船隻多於社寮島進行補給。 (地圖為日據時代重繪)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11.jpg
◎皇明大一統總圖(明思宗崇禎9年,1636年) 地圖中台灣一帶被畫成北為雞籠澹水,中為北港,下連澎湖的上下相接三島。顯示明代官方對台灣地理認知的模糊。 此時的台灣南部已經被荷蘭人統治了12年,但當時北台灣的基隆及淡水為西班牙人所控制。這張地圖倒是反映了當時台灣「南北分治」的政治情勢。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05.jpg
◎福爾摩沙、澳門與廣東圖(明思宗崇禎9年,1636年) 圖中台灣南部繪出一個大海灣,說出了大灣(Tayouan)地名的由來,是當地漢人因此地海灣的廣闊,故稱之為「大灣」(閩南話),後來演變為全島的稱呼(台灣)。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43.jpg
◎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 (清順治11年,1654年) 1642年荷蘭人擊敗佔領雞籠的西斑牙人,勢力正式進入北台灣; 1654年荷蘭人繪製出台北盆地的地圖,顯示荷蘭人對台北盆地已有相當的了解。 這張地圖重點在描繪港灣、河流交通要道,以及沿岸村社。地圖中有1至61號的阿拉伯數字,左上角為各數字的說明文字。這張地圖也反映出,在十六、十七世紀的北台灣,除了原住民以外,中國人與其它外來民族早已在此地活動的事實。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44.jpg
以下兩圖為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教授所考證出的第1-61號地名的位置。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1-61號地名的讀者可參考:
翁佳音著,《大台北古地圖》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50.jpg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15.jpg
◎康熙台灣輿圖(摹本) (清康熙43年,1704年) (局部圖) 「康熙臺灣輿圖」,為清佔領台灣後的第一張地圖,也是現存最早的一幅臺灣古地圖。原作因年代久遠,畫心絹質疏鬆脫落,畫跡模糊,已送至日本修復中。本地圖為摹本。 地圖的繪製採中國國畫的風格,既是一幅地圖,也是一幅山水畫。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39.jpg
◎南瞻部洲萬國掌果之圖 (清康熙49年,1710年) (局部圖) 日本的佛教觀世界地圖,參照明代《三才圖會》、《圖書編》、《明一統志》等書的地圖而繪成,台灣出在圖的右下方,寫著大冤、台灣、東寧等不同名稱。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26.jpg
◎中華沿海地區海圖 - 廣東,福建與福爾摩沙島 (清雍正6年,1728年) 本圖反映出十七世紀荷蘭統治時期的台灣,除了西岸,也標示出東部山區一帶的原住民村落。這顯示荷蘭人曾數次至花蓮地區探勘,可藉此地圖來探討當時荷蘭人所走的路線。 註:地圖年代標示為1728年,令人困惑。荷蘭人在1662年就已被鄭成功驅逐出台灣了。或許是1628年的筆誤。(Tony)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07.jpg
◎台灣前山圖(清雍正8年,1730) (局部圖) 出自台灣總兵陳倫炯所著的《海國聞見錄》。 地圖中台北盆地附近出現的地名有:大雞籠、金包里、小雞籠、大屯、外北投、內北投、八里分、干豆門(關渡)、淡水城、淡水港等。 金包里的外海有旗竿石、雞心嶼;雞籠城則被獨立標示出來。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16.jpg
◎台灣後山圖 (清雍正8年,1730年) (局部圖) 此圖標示出台灣東部一些重要的港口(標註「港可泊舟」)、河川與聚落地名。一般大眾的認知,噶瑪蘭是吳沙於嘉慶元年(1796年)入墾的,但從這地圖則顯示「後山」並非化外之地,至少在清雍正年間與外界已有舟楫往來。 龜山島被稱為「龜嶼」,註明「山多林木,但水勢急流」。地圖上方(黑線旁)註明:「蛤仔難與後籠對峙」。在右下方註明「有內山番,往來宜避」。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02.jpg
◎福建省地圖(清雍正13年,1735年) 法國耶穌會教士馮秉正(Joseph Marie de Mailla)於康熙53年(1714年) 奉康熙皇帝之命至澎湖、台灣繪製地圖。馮秉正的足跡並未及台灣東部,因此繪出的台灣地圖只有西部,且在圖上標示出台灣島東西部的界線(limite),此為「番界」。 馮氏的觀察記錄也成為典型的台灣地圖影像,台灣東部為蠻荒無主的刻版印象不斷出現在日後西方人的記錄當中。 這幅地圖是法國耶穌會所繪製的福建省及台灣地圖,台灣的部份是根據馮秉正等人的測繪,因此台灣東部一片空白。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01.jpg
◎福爾摩沙人(清道光7年,1827年) 西方人所繪的台灣原住民圖像,有著「食人族」的印象,外貌則是歐洲人的形像,一點也不像台灣的原住民。 十八世紀初,一位自稱是台灣原住民的西方人George Psalmanaaz 在英國出版了一本有關台灣歷史、民族誌的書籍。此書當時驚動歐洲上層社交圈,先後被翻譯成多國語文流通。這本書內容多憑想像,可視為當時歐洲人的「東方想像」之作,並非真實反映台灣的面貌。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17.jpg
◎福爾摩沙雞籠港 (清咸豐5年,1855年) 這張雞籠港圖是依據Jones牧師等人之調查而繪成。此行所記後也收在1856年出版的「美國艦隊遠中國海域與日本紀」。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08.jpg
◎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圖(同治7年,1868年) (局部圖) 主要描繪大清帝國的版圖。台灣在圖中造型奇特,東部俱為山地,沙馬崎頭(今貓鼻頭)圖中被畫成與台灣分離的小島。 沙馬崎頭(今貓鼻頭)在當時被視為是台灣的南界。 圖中文字提及:府境南北長二千八百四十里。這個奇特的台灣造型很可以明顯地看出當時的台灣「南重北輕」。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30.jpg
◎臺灣與澎湖圖 (清同治9年,1870年) 圖中由南至北明顯劃出一條縱貫台灣全島的「土番地界」線,成為其後許多西方人繪製台灣全島,原住民地圖主要參考的藍本。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49.jpg
◎廣東省富文齋,全臺前後山輿圖 (清光緒4年,1878年) 根據考證,這張地圖是由光緒初年臺灣道夏獻綸審定,余寵繪圖監刻,廣東省富文齋摹刻,是根據當時實地測繪資料繪製而成。 地圖上標示了衙署、汛塘、隘寮、路徑、山川,以及城、街市等重要軍事行政資料,其中包括數年內開鑿完成的北、中、南三路橫貫「開山撫番」道路,以及新設立不久的恆春縣、台東廳的形勢,可說是光緒初年為推展「開山撫番」等新政而完成的初步地圖測繪的成果。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32.jpg
◎帝國大日本新領部臺灣地圖(明治28年,1895年) 日本佔領台灣的第一年所繪製出的台灣全島圖。基隆、淡水、蘇澳、高雄等港都有放大圖。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0923_21.jpg
◎堡圖(屏東一帶) (明治37年,1904年) 日本佔領台灣後,自明治31年(1898年)起進行「土地調查」。此項調查的目的是在製作土地台帳(地籍清冊)和地圖(原圖、庄圖和堡圖),釐清土地所有權與訂定地目,並詳細查明地形。 明治37年(1904)完成的464幅「台灣堡圖」便是這項土地調查的具體成果。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國立臺灣博物館「地圖臺灣」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