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古文化街
古文化街原称宫前大街,全长580米,海河水就从它身边流过。在南北街口,各有一座造型精致、色彩绚烂、庄重典雅的大牌楼。南口的楼匾上镌刻着“津门故里”4个烫金楷体大字,笔力遒劲,雍容挺拔,熠熠生辉;朴实无华的题词,扣响游人的心扉,它寓示着这一带是800年前的一处居民聚落点,今日的天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拓展的。北口的楼匾题有“沽上艺苑”4个严整清秀的隶书字,标志着这里的街貌、店铺、商品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古文化街有近百家店铺门面,皆为清代风格,一律青砖砌体、磨砖对缝,有坡顶、飞檐廊柱的楼阁,也有冰盘檐、挂落板、朝天栏杆的平顶小轩。举目望去,高低相间,错落有致,各具特色。而到了古文化街中心的“天后宫”前,过街戏楼雄伟壮丽,旗幡直插云天,宫前广场宽阔豁亮,周围的建筑物也突然高大,使游人的观感从不断变化中形成高潮。倘若伫立“天后宫”前,遥望街南和街北,只见曲折跌宕,充满古巷幽深的意境。
天津旅游MSN:[email protected]
天津旅游接待:022-27369175 27366287 27361763
“天后宫”,是天津古文化街的一座古庙,原名“天妃宫”。这座古庙是海神庙,它所供奉的海神娘娘,传说是宋代福建莆田湄洲岛的一位姓林的女子,“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救人于危难之中,人呼神女,又曰龙女”。后来百姓们凡生男养女,避祸去疾,发财求福,都来给“娘娘”敬香。直到今天,天津的百姓为纪念海神娘娘,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三,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皇会”。每到这一天,街头人山人海,欢声笑语澎湃鼎沸,人们竞相观看龙灯、高跷、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狮子舞和武术等民间娱乐表演,节目或奔放粗犷,或细腻温柔,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人们喜欢新的生活方式,也喜爱古老的风情习俗。让我们022-89881666与您共同游览。步入古文化街,看到步移景换的建筑个性,看到那风里摇动的牌儿幌子,看到繁荣的文化市场,看到满街的古玩、玉器、陶瓷、珠宝、雕塑、字画、碑帖、文房四宝、乐器和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仿佛从历史的旧影中寻找到了一种扯不断的乡情,一种永恒的慰藉。“市井相连”的古文化街,出售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各种工艺品、文化用品,五光十色,应有尽有。其中,以饮誉海内外的、具有浓郁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风筝魏”风筝等,最为著名。杨柳青年画始创于明代崇祯年间,其产地天津城西杨柳青镇,当时几乎“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杨柳青年画是在宋元绘画和明代木版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木版年画,它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写意、写实等多种表现手法,作品内容大多反映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民俗风尚和历史故事,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感情和愿望。“泥人张”彩塑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有一定的声誉。“泥人张”--张长林,字明山,生于1826年,卒于1906年,他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水平,又饰以色彩、道具,形成独特风格。其作品大者尺余,小者盈寸,造型优美,神情生动,酷似真人,成为民族艺术的奇葩。张明山的技艺代有传人,使这一艺术不断发展和创新。郭沫若同志曾赋诗盛赞:“用泥塑人始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风筝魏”风筝的创始人--魏元泰,生于1872年,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以做工精细、造型逼真、飞行平稳和色彩富有民族特色而著称于世。如今,魏元泰的后人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技艺,使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更加鲜艳夺目。
每年的腊月间,熙熙攘攘的古文化街显得更加热闹非凡。这里成了天津最大的年货市场,大人小孩争先选购过年的装饰品,如春联、年画、玩具等等。人们春风满面,在店铺、摊位前驻足观赏,饶有兴趣地与艺术品对话,尽情感受这醇厚动人的民俗景象。
天津旅游MSN:[email protected]
天津旅游接待:022-27369175 27366287 27361763
天津古文化街,一条不老的街市,一首动人的歌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