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旅游 户外 地图
楼主: 细雨如丝

人间仙境 美丽的喀纳斯

[复制链接]

19

主题

234

回帖

753

积分

超版

积分
75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23: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瓦村

  在遥远的新疆布尔津县,阿尔泰山深处的喀纳斯湖区,生活着大约2000名图瓦人。图瓦人即是晚清《新疆图志》所记载的“乌梁海”人,世代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以放牧、狩猎为生。

  图瓦村夹在两山之间,不宽的山谷,刚好供这么80多户人居住。由于山不高,山谷便显得开阔,村庄因而也显得安详。村庄的背后是山坡,山坡的顶端是雪峰。正值夏季,雪峰被葱绿的树林遮掩得若隐若现。



  有棱有角的图瓦村

  在夕照中,图瓦村里那些带有尖顶的、颇具瑞士风格的小木屋反射出一丝丝温暖的金黄色光芒。小屋旁边的松树三三两两地散布着,全都高大笔直。村中还长有白桦树,一棵一棵散落在松树中间,因为枝干雪白,便很显眼,再加上蓬勃的树冠,似一把把大伞。在图瓦村的背后,就是中俄边境上的友谊峰,西伯利亚的风从友谊峰吹过来,随着地势降低,骤然变暖,便孕育出了这片浓密的山林。

  图瓦村是个长条状的村子,由于木头小屋方方正正,村庄看上去也显得有棱有角。村中的小路向村子四周的松林延伸,一进入松林便了无痕迹。放眼望去,四周的山脉像是一双大手,将这个村庄呵护在掌心。

  村中有人骑马,在路上快速奔驰。村子不大,从一家到另一家,原本不费什么事,但或许由于长久骑马的习惯,他们仍挺胸耸肩,把马打得飞快。马呢,大概也喜欢这样奔跑,从家门口蹿起,箭一般驰向另一处人家。由于路途太短,往往只是倏忽一闪,便又停住,人从马上下来,进了房子,留着马在外面,低头啃吃地上的草。

  房子后面的栅栏一般都很长,颇具流线美。人们要去山上打柴了,顺着房子后面的栅栏出去,晚上再顺着那条路回来。时间长了,每道栅栏旁便都有一条路,每家人都走自家栅栏下的那条路,绝不轻易走到别人家栅栏下。就连牛羊也认得自家的栅栏,早出晚归,走到村口了,就自觉散开,顺着自家的栅栏返回。在图瓦村,人和家畜在许多事情上都坚持着共同的原则。

  干啥事情都跟二有关

  在图瓦村,随便进入一户人家,主人都会热情款待你。你刚坐下,就端上酸奶、奶酒、奶茶、奶疙瘩、酥油、油饼、油筛子等。吃的食品你可以随便挑,但奶茶却是必须要喝的。主人把茶给你倒好,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适量的酥油和奶皮子。酥油入茶很快就化开,飘起几朵金黄色的油花,奶皮子在茶中也很快会被浸开,软软地漂在茶水表面。喝一口,顺势将奶皮子吸入嘴里,一嚼,马上有一股美妙的酸味弥散开。一般人喝奶茶,第一碗都是边尝边喝,不知不觉喝完了,等在旁边的主人马上就会给你添上第二碗。

  你从人们严肃的神情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什么,只好把第二碗也喝了。喝完了,人们才会告诉你,在图瓦人家里喝奶茶,必须喝两碗,因为你是用两条腿走进来的。喝完两碗奶茶,你再用两条腿走出去,吉祥平安。

  图瓦人打架,两个人打得鼻青脸肿,甚至要出人命了,旁观者在一旁只是看,没有任何反应。曾有人不懂图瓦人打架的规矩,上去拉架,结果那两人马上不打了,一起过来打他。原来,两个图瓦人打架,是要争英雄的,你去拉他们,他们就会认为你看不起他们两个人,所以会一起来打你。

  图瓦男人一辈子大概就骑两匹马。20岁是男人的象征,家里给他备一匹马,他骑着这匹马在阿尔泰大山里来回奔波。到了40岁,第一匹马被骑老了,男人就开始骑一生中的第二匹马,一直骑到老。

  从20岁到40岁,男人骑着他生命中的第一匹马,要去寻找一个姑娘做自己的妻子。图瓦小伙子追姑娘,只能追两个,第一个不行追第二个,这第二个必须成功,否则他就可能成为光棍。

  快乐地喝一辈子酒

  先前就听说图瓦人特别能喝酒,忽然碰到了,仍是大吃一惊。一个小伙子骑着马从山里出来,像是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打马疾驰到一家小商店前,将马拴好,进商店大呼店主拿酒。店主递给他一瓶酒,他递给店主一张钞票。就在店主给他找零钱的这段时间,他举着酒瓶咕咚咕咚全喝完了。店主见状,问他还要不要。他竖起一根手指头,店主就又给他拿了一瓶,重新找了钱。他举着酒边喝边往外走,等走到马跟前,又喝完了。于是他转身返回,又买了一瓶,一边喝着一边上马离去。马越跑越快,他的身子左右摇晃,但就是掉不下来。

  “一年之中,7个月冬天,5个月夏天。”这是图瓦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冬天,大雪将村庄与外界隔绝,酒成了生活中的依赖。有人曾做过统计,图瓦村人有一年喝了45吨酒。时间长了,每家屋后的酒瓶子便砌成了一面墙,阳光一照,闪闪发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34

回帖

753

积分

超版

积分
75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23: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图瓦人唯一的聚集地

喀纳斯地区是中国图瓦人唯一的聚集地


     关于图瓦人的来历,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至今没有一个定论.归纳起来有;1.他们是成吉思汉西征时遗留下来的部分老弱残兵,在深山中繁衍至今;2.他们的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一带迁移过来的;3.他们是唐努乌梁海人,至今保存着1918年中央政府颁发的"乌梁海左翼左旗札萨克"银印;他们可能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中国古籍中曾称他们为"都播""秃八人".他们自称是成吉斯汗后裔,然而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图瓦语,这是一种古老的稀有语种,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语言的活化石.图瓦人信奉喇嘛教,其信仰又明显保留了萨满教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的原始特征,每年都要举行祭山,祭水,祭天,祭树,祭敖包等活动.出于对湖怪的敬畏,祭祀活动中还包括春节,敖包节和邹鲁节(入冬节),常在湖边举行赛马,射箭,摔交,滑雪撬等娱乐活动.

     图瓦人爱喝酒,尤其是爱喝自家酿的奶酒.装满奶酒的皮囊是男人们马背上的心爱之物.每逢重大节日,全村人围在一起吃肉喝酒,唱歌跳舞,尽情狂欢.在图瓦人的音乐中,一种名叫"苏尔"的口笛是他们最喜爱的,他用一种叫"芒达勒西"的芦苇制成,长度一般超过半米,但只有三个乐孔.苏尔笛的音乐能驱散忧愁,点燃快乐,把你带到遥远而美好的往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34

回帖

753

积分

超版

积分
75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23: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瓦人的生活

  美丽的喀纳斯湖畔,森林与草原融为一体。这里是蒙古族图瓦人在我国的唯一聚居地。岁月流逝,在马背上成长的图瓦人,策马扬鞭走上了新的致富之路。为了一个藏在心底多年的梦想,少年巴特尔,奔驰在追逐梦想的原野上。

  解说喀纳斯是蒙古语,意思是美丽而神秘。喀纳斯湖位于新疆最北部、阿尔泰山脉西部。冰封雪盖的友谊峰耸立在喀纳斯湖的东北面,翻过友谊峰,就是俄罗斯的地盘。喀纳斯湖的面积大约45平方公里,海拔1370米,最深处达到188.5米,是我国最深的高山流水湖泊。

  喀纳斯湖的神秘大概和湖怪的传说有关。一些专家经过考察推断,所谓湖怪其实是那些喜欢成群结队活动的红鱼。

  当地的图瓦人并不相信这种说法,在他们的传说中,湖怪能吃掉整头牛。但湖怪到底长什么样,谁也说不清。他们的前辈还有过两次捕捉湖怪的尝试,但都失败了。所以,至今图瓦人不到湖里打鱼,也不在湖边放牧。也许,正因为这样,喀纳斯湖水才始终清澈明丽吧?

  在喀纳斯湖畔,森林茂密,牧草丰盛。这里是蒙古族图瓦人在我国唯一的聚居地。图瓦人是蒙古族的一个支系,过去以狩猎为生,现代主要经营畜牧业。夏天冰雪消融,他们把牛羊赶到山顶的草场;深秋时分,又赶着牲畜回到山下过冬。我们现在见到的图瓦村落,就是他们过冬的地方。图瓦人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领20万大军西征,他们从蒙古高原翻过阿尔泰山来到新疆,沿着喀纳斯湖畔往西推进,挥军中亚、东欧。喀纳斯的图瓦人认为,成吉思汗西征经过喀纳斯时,曾让部分将士留守在这个美丽神秘的仙境中。今天喀纳斯的图瓦人,就是那些留守将士的后人。现在,喀纳斯湖周围,还有好几处传说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景点。

  古老的喀纳斯有五个图瓦人部落,后来才混合聚居。现在整个喀纳斯乡只有870人,图瓦人就有110户、687人。虽然他们人不多,但这两年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有20多人。





  几百年来,图瓦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山高林密,喀纳斯乡没有出色的医生,有人得了重病需要求医,要翻山越岭走100多公里到布尔津去。如果是一般的小病,他们通常都不去医治。医生,在图瓦人心目是非常了不起的人。

  巴特尔今年16岁了,他的家在墩续礼可村的最外围,是村子里人口最多的一家。巴特尔有七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三。一年前,巴特尔考上了阿勒泰的卫生学校。因为这个缘故,巴特尔至今觉得自己是乡里最幸运的人。

  巴特尔很高兴,虽然距离当医生的目标还很远。高兴过后,巴特尔却很苦恼。他听到父母在商量,让两个妹妹暂停学业,把钱都拿来供他进城读书。巴特尔很清楚家里没有什么积蓄,自己一走,家里就少了一个干活的,日子会更不好过。如果为了自己的理想让两个小妹妹辍学,巴特尔觉得还不如自己放弃到卫校读书的机会。

  平时干活最多、说话最有分量的大哥强包开口了,他认为巴特尔学医是图瓦人的福气,再艰难也不能放弃。强包要弟弟专心读书,他说他一定不会让两个妹妹辍学。在大哥的坚决支持下,巴特尔含着感激的泪水,踏上了追逐梦想的新旅程。大哥强包骑着马,一直把弟弟送到阿勒泰。这是强包第一次离开家乡这么远。强包心里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沉重。

  我们发现喀纳斯没有菜市场,原来图瓦人平时不吃青菜。他们到外面买得最多的食品是面粉。强包家里养了12匹马,15头牛,羊有40多只。牛和马一般是不宰杀的,宰羊也是很隆重的事情,因此他们平时也很少吃肉。

  强包十多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干活,现在,他的六个弟妹都在读书,最小的妹妹今年才八岁。多干活,多赚钱,让弟弟妹妹多读书,就是强包每天辛勤劳动的目标。

  他们是村子里比较穷的人家。每次做马奶子酒,强包都要跟邻居借煮酒的大锅。

  强包告诉我们,在他的记忆中,家里的酒都是自己煮的。在他们家,煮酒是男人的专利。除了酒,他们每天都喝的酸奶、每顿都吃的奶酪,全都是妈妈用自己家的牛奶、羊奶做的。

  他们家离喀纳斯湖有十多公里,距离附近的小河也很远,每次取水,强包的父亲都赶着马车去。

  在图瓦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马。马是依靠,是伙伴,也是朋友。因此,图瓦人爱惜马,了解马,都有一套驾驭吗的好本事。
  
  强包八岁的小妹妹,两年前就已经是出色的骑手了。今天,她要把牛群赶到离家五公里远的地方,因为村子周围的草地,要留下来给牲畜过冬。

  图瓦人的孩子在学走路的时候就开始练习骑马,最初是在父母兄长的保护下,体会坐在马背上的感觉,到六、七岁就可以在马背上自由翻飞了。很多时候,他们根本不用马鞍。平时沉默寡言的强包,一骑到马上立刻神采飞扬。

  这几年,有关部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喀纳斯声名远播,前来游玩的旅客明显增多。喀纳斯湖畔,建起了数十家大大、小小的旅馆。旅游,也给图瓦人开辟了致富的新途径。

  大部分游客都乐意骑着马,游览那些藏在深山老林的景点,他们觉得徒步跋涉太费时费力。1998年开始,强包也牵着自己心爱的马,出租给游客。

  因为租马效益明显,所以每逢星期六、星期天,两个在乡里读书的弟弟都来帮家里挣钱。国庆节有七天假,巴特尔回到家里,也跟着弟弟加入租马的行列。他觉得自己很应该为家里出一份力。

  巴特尔从小上的是蒙语学校,现在就读的中专使用哈萨克语,因此他掌握的普通话词汇非常少,和客人沟通比较困难。但跟游客接触多了,一些常用的汉语他都能听懂。

  今天的运气不错,很快就有客人愿意接受80元的价格。平时把马给了客人,他们要步行跟在后面。今天租马的客人骑术比较好,巴特尔和弟弟可以委托同伴照看自己的马。

  巴特尔比较腼腆,他说他很不习惯和客人讨价还价。其实,大哥强包更腼腆,却要天天和不同的游客接触。因此,巴特尔觉得哥哥很伟大。

  喀纳斯一年里头,有整整半年时间大雪封山。只有在五月底到十月初这段时间,才会有游客来租马。不过,强包干活很卖力,爸爸妈妈挣钱也很努力,所以家里今年的收入有一万两千多元。能有这样的收入,一家人都很开心。我们一提起“收入”这个话题,强包就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平时,总觉得强包的眼里弥漫着朦胧的忧虑和向往。

  

  图瓦人的屋子全是用木料搭建的。以前,要建房子就拿起斧头就地取材。现在,国家对森林资源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不可以私自砍伐。要盖房子,就要花钱买木材。1992年,他们家盖这座房子的时候,花了将近一万元买木材,强包说,如果现在盖一座这样的房子,恐怕要两万多元。

  图瓦人的习俗,孩子结婚了,就要搬出父母的房子,住进自己的新房。村里像强包这个年纪的人,都已经结了婚,有了孩子。但是强包还要再等,他要等两个大弟弟读完书,才能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眼下,他还没有钱建自己的新房子。

  今天,可怜的巴鲁脚掌被铁蹄的钉子弄伤了,引起发炎,成天没精打采。这里没有兽医,强包唯有用传统的老办法,拿草木灰替巴鲁消炎。

  巴鲁乖乖地躺在地上,表现出对强包极大的信任。我们在旁边看着,忍不住默默祈祷,巴鲁的伤能尽快痊愈。

  强包不能没有巴鲁,他需要巴鲁和他一起奋斗。强包要做一个好大哥,他还要建新房、娶媳妇……因此,巴鲁不能倒下,就像强包不能停下一样。

  喀纳斯的旅游热正在升温,这股热潮能维持多久呢?强包不知道。但他很想知道。他很希望游客对喀纳斯的热情能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好多年以后,直到弟弟妹妹都长大成材,直到家里人都过上好生活……

  巴特尔同样希望租马的客人多起来,家里的收入也多起来。他还要读很多书,才能成为医生,才能在喀纳斯开一间诊所。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强包的梦想在这里,巴特尔的梦想在这里,他们的梦就在这片美丽的原野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34

回帖

753

积分

超版

积分
75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23: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梦如幻白哈巴村

白哈巴金秋的童话

  金秋十月,美景如画,充满浓郁哈萨克族、蒙古族民俗风情的哈巴河县白哈巴村游客如织。绚丽灿烂的秋景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让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叹为观止。

  白哈巴村毗邻著名景区喀纳斯湖不到20公里路程。这个群山环抱、掩映在苍松翠柏和白桦树丛里的小村庄,生活着近千名哈萨克族、蒙古族群众和古老的图瓦族人。清亮亮的小河翻着白色的浪花,像一条玉带从村中飘过。村子里的建筑都是古朴的尖顶小木屋,一眼望去宛如梦幻中的童话世界。清晨,炊烟从木屋顶上袅袅生起,整个村庄笼罩在淡蓝色的晨雾中,呈现出一派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每到秋季,漫山桦树叶子变成了金黄色,点缀在银白的树干上,与交混生长、依然翠绿的松柏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油画,景色美不胜收。

  在白哈巴村,穿梭往返于喀纳斯和白哈巴之间的旅游大巴和区间车络绎不绝。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无不沉醉于这里神奇秀美的秋景、独特的民居风格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来自山东的李小姐只是用“神奇”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她怎么也不会想到人间还有这么美的风景,还有这么淳朴的民风。

  金秋层林尽染的白哈巴,晨光笼罩中的白哈巴村全景。



   

  被誉为“中国西北第一村”——白哈巴村,因金黄色的白桦林、具有传奇色彩的图 瓦人和古朴、独特的木结构建筑,吸引了众多摄影和旅游爱好者。   久居山林地带,以放牧、狩猎为生,有“林中百姓”“云间部落”之称的图瓦人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即《新疆图志》所载“乌梁海”人。

  生活在白哈巴村的图瓦人,淳朴、善良、豪爽、好客,至今仍保留着朴素的部落文化和生活方式:使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种;住房是用松木垒砌的尖斜顶木屋;吃奶、肉和面食,也爱饮奶茶、奶酒;穿蒙古长袍、长靴,喜扎腰带、戴礼帽(女扎围巾)。图瓦人能歌善舞,通常用马头琴、口笛伴奏。每年“敖包节”期间,他们集体组织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



    深秋,泛着金色光芒的白桦林、苍翠欲滴的松树;出没白桦林的牛、羊和马群,构成这里一道独特的迷人风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34

回帖

753

积分

超版

积分
75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23: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喀纳斯湖四大奇观

  千米枯木长堤


  在喀纳斯湖最北端的入湖口,有一条千米枯木长堤是喀纳斯湖奇观之一。洪水时枯木长堤会飘起来,按理来说,这些枯木会向下游漂,但是多少年来,却奇怪的浮动逆流而上,长长地横列在喀纳斯湖的最上游6道湾。据说有人把枯木扔到下游5道湾里,那枯木还是执着地回到老地方,与枯木长堤连为一体。这是为什么呢?每当洪水季节,河水将上游大量的枯木携带漂入湖口,后因强劲的谷风在遇到喀纳斯湖南面的巨大山体后,风力变向将漂入湖水中的浮木推动着逆流上漂,日积月累逐步在湖口汇聚堆叠形成一条百余米宽、两千米长枯木纵横交错的 “千米枯木长堤”这一特殊的自然景观,这些枯木随着水的涨落而浮动。

  二是近年有人认为是当地特产的一种大红鱼),将在湖边饮水的马匹拖入水中,给喀纳斯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三是雨过天晴时才有的“峨眉绝景”—喀纳斯云海佛光。四是变色湖奇观。

  “湖怪”


  喀纳斯湖另一奇观是湖中有巨型“湖怪”。据当地图瓦人民间传说,喀纳斯湖中有巨大的怪兽,能喷雾行云,常常吞食岸边的牛羊马匹,这类传说,从古到今,绵延不短。近年来,有众多的游客和科学考察人员从山顶亲眼观察到巨型大鱼,成群结队、掀波作浪、长达数十米的黑色物体在湖中慢游,一时间把“湖怪”传得沸沸扬扬,神乎其神,又为美丽的喀纳斯湖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1985年7月下旬,新疆大学动物学教授向礼陔率领的考察队在湖边工作时,突然发现数十条巨型鱼在湖面出现,两天后袁国映带领的新疆环境科学研究所的考察队也在“一览亭”上观察到了湖中的巨型鱼群,并摄得了许多照片和一段录相,从而开始了喀纳斯湖“湖怪”之谜的研究。

  喀纳斯湖的神秘大概和湖怪的传说有关。据一些专家经过考察推断,所谓湖怪其实是那些喜欢成群结队活动的大红鱼。这是一种生长在深冷湖水中的“长寿鱼”,其寿命最长可达200岁以上,而且行踪诡秘,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捕捉到它的。当地的图瓦人并不相信这种说法,在他们的传说中,湖怪能吃掉整头牛。但湖怪到底长什么样,谁也说不清。他们的前辈还有过两次捕捉湖怪的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至今图瓦人不到湖里打鱼,也不在湖边放牧。

  “云海佛光”

  清晨登上山顶——观鱼亭,观赏日出景色,可见喀纳斯上空云海翻腾,雾涛升空,有时可看见如同峨眉山云海佛光那样的奇观。充沛的降水,凉爽的气候,使喀纳斯湖区常常笼罩在朦胧雾雹之中,而高出云雾顶部的山峰,则成了观看佛光的理想地方。

  在8月份,每当雨后的清晨,喀纳斯山区谷地往往会被浓厚的云雾遮盖,只露出一座座 2000米以上的峰顶。这时,若登上“一览亭”观赏日出景色,只见头顶碧蓝的晴空中,斜挂着一轮巨大的朝日,远近雪峰,在朝阳下反射出红红的光芒。脚下的白色云海,浪涛般地随风翻滚,时而露出一块块一平如镜的蓝色湖面,时而又露出一片片绿色的林海。那迎面而来的彩云,带着反射太阳的霞光,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使人目不暇接。当上午9—10时左右,太阳升到一定角度时,在湖西山谷的云雾中,也就是与太阳的相对方向,便逐渐显现出一个半圆形的巨大的彩色光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俱备,鲜艳夺目,下部则没于云雾中。随着云雾的浓淡变化,光环色泽也时深时浅,时明时暗。这些山峰、亭子以及你的身影,在彩色光环环绕衬托之下,色彩绚丽,光彩夺目,给人以神佛欲显、飘飘欲仙的感觉。佛光大约可以持续一刻钟左右,随着太阳的高和光线角度的变化便逐渐隐去,令人终生难忘。喀纳斯湖是有名的“变色湖”。一年之中,一季之中,一天之中都会有不同的色彩变化。在观鱼亭上观察尤为明显。

  “变色湖”

  喀纳斯湖另一奇观是变色,被称之为“变色湖”。

     春夏时节,湖水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变换颜色。从每年的4、5月间开化到11月冰雪封湖,湖水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5月的湖水,冰雪消融,湖水幽暗,呈青灰色;到了6月,湖水随周山的植物泛绿,呈浅绿或碧蓝色;7月以后为洪水期,上游白湖的白色湖水大量补给,由碧绿色变成微带蓝绿的乳白色;到了8月湖水受降雨的影响,呈现出墨绿色;进入9、10月,湖水的补给明显减少,周围的植物色彩斑斓,一池翡翠色的湖水光彩夺目。

     关于变色湖的原因是季节变化所引起上游河水所含矿物成分多少的缘故;而与周围群山植物随季节变化的不同色彩倒映在湖中,以及阳光角度变化和不同季节的光和作用对湖水的影响也有一定关系。其主要是喀纳斯湖水来源于友谊峰南坡的哈纳斯冰川,当冰川作用于周围由浅色花岗岩组成的山地时,冰川掘蚀携带的花岗岩岩块经挤压研磨成白色细粉末混合于冰层内,炎热的夏季夹带有白色细粉末的冰川融化,大量的呈乳白色的冰川融水和雨水进入哈纳斯河,流进阿克库勒的湖(白湖),阿克库勒湖的乳白色水再流向下游汇入喀纳斯湖,这就是喀纳斯湖在7—8月变为白色的原因。每年12月份封冻后,喀纳斯湖又像一面白色的水晶镜,当地牧民用爬犁在湖面上运送物品或进行滑雪滑冰。另外,在不同的天气、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喀纳斯,特殊的水质与天色和山色相互折射而产生不同的色彩。由于喀纳斯湖被群山环抱,在高原蓝天白云的大背景下,湖水受阳光和云团的映射,又将周围的山色反射在湖中,湖水会随着天空云朵的变化和阳光下山色的明暗交替,变化万千,斑斓流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34

回帖

753

积分

超版

积分
75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23: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喀纳斯的一山、二湖、三湾、四迷和五个唯一

  喀纳斯风景区可以用一山、二湖、三湾、四迷、五个唯一来概述:
  一山,即阿尔泰山友谊峰。
  友谊峰海拔4374米,终年积雪,巍然屹立在祖国的西北端,是我国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界山,也是喀纳斯湖湖水的发源地。
  二湖,是指喀纳斯湖和白湖。
  喀纳斯湖形成于距今约2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湖面海拔1374米,四周群山环抱,湖面最宽处约2600米,湖水最深处188米,湖水面积约45平方公里,自北向南犹如一个长长的豆荚蜿蜒流淌在长约25公里的喀纳斯峡谷里。当年成吉思汗的军师耶律楚材西行来到喀纳斯,被喀纳斯秀美的景色所打动,遥望着那如珍珠一般散落在峡谷中变幻莫测的319个湖泊,欣然写道:
  谁知西域逢佳境
  始信东君不世情
  圆沼方池三百所
  澄澄春水一池平
  白湖,又名阿克库勒,位于喀纳斯湖东北38公里处友谊峰脚下。
  三湾,指的是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
  卧龙湾位于喀纳斯风景区之首,喀纳斯河水流经此河段骤然变得宽阔平静,形成一个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湖泊,湖的中部出现了一个小岛,远看酷似一条高大的剑龙,尾巴高高翘起静卧在湖中心。
  由卧龙湾前行1公里就来到了月亮湾,喀纳斯河水流经这里形成了一个长达4公里长的“之”字形,河湾静谧的好似一弯月牙,河水随着一日之间光照的不同,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最绝妙的是河中心的两个河心洲,酷似两只仙人的大脚印,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五个大脚指头。传说,这两个大脚印是当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在此涉水过河时留下的痕迹,现在还经常可以看到转场路过此地的牧民下马匍匐在地顶礼膜拜。
  由月亮湾前行3公里就到了神仙湾,这里是一片宽阔的水域,河水将河心洲分成若干个小岛,岛上郁郁葱葱地生长着稀有的云杉、白桦和落叶松。河水流经这里变得异常平缓,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好似撒下一片珍珠,这里犹如仙界一般应该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四迷,指喀纳斯“湖怪”之迷、千米枯木长堤之迷、白湖之迷和图瓦人来历之迷。
  喀纳斯“湖怪”之迷:传说喀纳斯湖有“湖怪”,当地图瓦人放牧的牛、羊、马、驼去湖边饮水时,常被拖进湖中作了点心。“湖怪”常常在天刚亮或黄昏时出现,至于“湖怪”长的什么样,谁也没有看到过。
  据说,有一个图瓦牧民去亲戚家喝喜酒,回家时已近黄昏,路过喀纳斯湖下马转身冲着山林小解,忽然听到身后“哗啦”一声响,赶忙回头,发现他的马不见了,湖面上隐约看到一对“212”小汽车车灯般阴冷的大眼睛缓缓沉入湖中。
  他惊得酒醒了一半,连忙向村子里跑去,边跑边喊:“212”把我的马吃掉了!
  村民们听说后,纷纷组织起来,制作了一个大大的大钓钩,用一头牛做诱饵,用牛皮筋编成绳,绳的另一头套上了二十匹马。等了一天又一天,第三天,终于有了动静,一声令下,二十匹马拼命往上拉,直累的二十匹马口吐白沫,绷断了牛皮绳,连“湖怪”的影子居然也没有见着。
  新疆大学生物系曾经组织考察队,于1985年7月20日,在观鱼亭上用高倍望眼镜观察到身长约15米的大红鱼,最多时一群竟达68条。但是喀纳斯湖有没有“湖怪”至今仍然是一个迷。
  千米枯木长堤之迷:在喀纳斯湖的北岸,有一条一米多高,2000多米长的枯木长堤。这是喀纳斯山上的树木枯死后滚下山落入湖中形成的,每当湖水上涨枯木就漂浮在湖面北岸一带,湖水下落枯木就在北岸友谊峰山脚下形成一条千米枯木长堤,为什么这些枯木不随波逐流顺水向下游漂流呢?至今仍然是一个迷。据说,是这些枯木留恋曾经生养它们的故土喀纳斯而久久不愿离去。
  白湖之迷:白湖,又名阿克库勒,位于喀纳斯湖东北38公里处,海拔1954米,面积约10平方公里。由于湖水酷似牛奶,远望一片乳白色而得名,白湖的水注入喀纳斯湖后,染的喀纳斯湖的北部湖水也是一片奶白。白湖的形成至今仍然是喀纳斯之迷。
  图瓦人来历之迷: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成吉思汗征战西域,他的次子察合台派遣了一支先头部队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后来,这支队伍在阿尔泰山的深山老林中迷了路,神秘地消失了。现在,在喀纳斯湖畔居住着一个原始部落,他们以山林为家,以放牧、狩猎为生,砍来山上的松木搭建起木屋,剥下厚厚的兽皮抵御严寒,使用原始的炊具调制出香喷喷的奶酒,他们不与外族通婚,不与他人争斗,他们以图瓦人自居,以成吉思汗为自己的先祖,古训说牢记祖先的名字是每一个图瓦人子孙的责任,他们世代悠闲地生活在喀纳斯这片世外桃园中,被称做“林中百姓”。今天,在喀纳斯生活的图瓦人约有1400人,其中有700人居住在喀纳斯湖畔的喀纳斯乡,其余人生活在禾木喀纳斯和阿尔泰的深山老林中。
  喀纳斯居住着一位神奇的老人,名叫额尔德什,今年65岁,他生在喀纳斯,长在喀纳斯,深爱着喀纳斯,他用喀纳斯湖边采来的苇草制作出一管“苏尔”,他能用“苏尔”吹奏出美妙的音乐。我们围坐在额尔德什老人身边请他吹奏一曲,他说:“吹吗?好!吹。”额尔德什老人吹奏的是他最拿手的——“美丽的喀纳斯”。只见老人双目微闭,将“苏尔”竖起来贴在唇边,随着气流的呼出,手指的移动,那美妙的笛声充满了整个木屋,一瞬间,我们仿佛来到了蓝天白云下,来到了美丽的喀纳斯湖畔:山风吹过,树叶婆娑,湖水荡漾,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万物在生长,虫鸟在鸣唱,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
  笛声停住了,万籁具静,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挂满了泪珠。
  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在大自然的怀抱,在神奇的额尔德什老人身边,我感到了神的存在,我听到了天籁之声。默默地接过老人递过来的“苏尔”,它出奇的轻,薄薄的笛身,细细的笛管,仅开有三个孔,长约五十厘米。我们一边传看着这件奇妙的乐器,一边向额尔德什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您在吹奏这首曲子时想到了什么?
  老人深深吸了一口气,说道:我从小生长在喀纳斯,我看到天神将雨滴洒向人间,雨滴飘飘荡荡落到了树上,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又顺着树梢滑落到大地,雨水渗入泥土,顺着山谷汇集成涓涓溪流,最后流向喀纳斯湖。风吹来了,湖面碧波荡漾;太阳出来了,树木使劲地生长,整个喀纳斯充满了生机。我吹奏这首曲子时,这些景象就在我的眼前,每天,我都要上山去看那些树,它们是和我一起张大的,有些比我还年长。
  老人异常兴奋,话匣子打开就象额尔齐斯河的河水滔滔不绝:我想教我的儿子学习吹“苏尔”,但是他总是学不会,他是小学的老师,他有工作,很忙。
  看来“苏尔”的演奏技巧快要失传了。
  如果将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比喻为一只昂首报晓的雄鸡,那么,喀纳斯就是雄鸡高高翘起的灿烂夺目的尾翎。
  这里有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大河——额尔齐斯河;
  这里是南西伯利亚泰加林在我国唯一的自然延伸地;
  这里是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
  这里是我国蒙古族图瓦人唯一的聚集地;
  这里的额尔德什老人是世界上唯一能用“苏尔”吹奏三重和弦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34

回帖

753

积分

超版

积分
75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23: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喀纳斯湖的成因

 喀纳斯湖位于阿尔泰山的西北部,距阿尔泰山主峰友谊峰60公里,在北纬48°11′至49°11′,东经86°23′至88°05′之间,亩强烈切割的高山淡水湖,是受断裂构造和岩石结构的双失重控制,在多咨冰川作用之下侵蚀出湖盆,后来冰川退缩,由冰川终碛物堵塞而形成现在的湖泊。

     在距今约2。3亿年前的古生代末期,整个阿尔泰褶皱成山,并先后侵入了大量的花岗岩及其它火成岩。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喀纳斯地区发育了以北东向,北北东向为主的几组断裂构造,并形成了南北向的地导褶皱,给喀纳斯以后的形成和形态奠定了基础。

  到旱更新世,阿尔泰山区广泛发育了大规模的山谷冰川。在喀斯地区,冰川几乎充斥了所有的山谷和洼地,冰川以它巨大的刨蚀力作用于它所经过的地方。在喀纳斯北端坚硬的花岗岩体上,冰川很难施展,只好沿花岗岩体中的北东向断裂破碎带前进。在冰川冲出花岗岩体后,砂岩、粉砂岩就成发最薄弱的部位,于地冰川又转为南北向刨蚀前进,形成了现今向西凸出的弯月形地貌。一次又一次的冰川活动,不断地加深喀纳斯谷地,最后缍刨成现在这样两侧陡峭,底部平坦的喀纳斯湖盆。

  大约在晚更新世旱期,由于气候的变化,喀纳斯谷地的冰量迅速退缩,将它携带的大量冰碛物规程在现今湖口一带,使用权谷地堵塞,冰融水江集其中,便形成现今美丽的喀纳斯湖。

  喀纳斯湖以北,山高谷深,山势陡峻雄伟,大部分山体石裸露,风化强烈,古冰川地貌发育,冰碛湖泊众多。喀纳斯河两岸,森林密布,由于人为活动稀少,森林优质原始状态,是国内罕见的珍贵生物资源库;喀纳斯湖以南,古冰川地貌不明显,山体浑圆,降水丰富,土层较厚,形成森林、草原相间,交错颁的独特景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34

回帖

753

积分

超版

积分
75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23: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她”叫“哈纳斯”还是“喀纳斯”?

文 记者 席永梅(来源不详)

  不久前,一纸来自国家邮政局的公文函由北京传到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又由自治区政府传至新疆民政厅,随即,又由区民政厅之手很快分传至新疆自治区外办、环保局、林业局、民委、旅游局、自治区地名管理中心以及阿勒泰地区民政局等地……如此碾转传递的一纸公文,实际上要印证的是一件事:新疆位于布尔津县内的那个著名的风景名胜地到底叫“哈纳斯”还是“喀纳斯”?这原本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事,为一字之差的地名求证,但一经广泛碾转的动众求证,才发现,已名扬四海的新疆著名的风景名胜地竟有着错宗复杂的地名不清的纠葛。

  “一字之差”的地名困惑

  国家邮政局在给新疆人民政府的函文中大意这样说:国家邮政局计划于2006年发行一套关于新疆著名的风景区哈纳斯(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的邮票,但是发行前发现,国务院曾在1986年7月9日,正式批准了这个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境内的自然保护区,名称为“哈纳斯自然保护区”,但是实际上目前新疆大部分旅游标识和传媒界广泛使用时,这个景区的名称却都是“喀纳斯”。

  “到底是‘哈纳斯'还是’喀纳斯'”?国家邮政局不得其解,他们希望新疆政府对这个著名景区的名称给予准确的确认,以便于明年国家邮政局在邮票发行时地名的准确。

  不仅国家邮政局为一套邮票的发行要专门致函新疆政府对景区的名称进行求证,一字之差的著名风景区的名字也使不少慕名来疆游览的游客有些困惑:一位外地游客在慕名游览了这个著名的旅游景区的美景后,在一篇游记中大加赞叹感怀之即又写道:“据说这里最早叫哈纳斯,但不知何时改叫喀纳斯,当地的不少哈萨克族老人仍然叫这里是哈纳斯,但更多人称这里是喀纳斯,可没人能说得清这里到底是叫哈纳斯还是叫喀纳斯,也道不清哈纳斯何时成了喀纳斯。”并且,这位游客发现,二者的译义在各种不同的传媒及文章中,有着不同的解释:有的称,“哈纳斯”出自蒙古语,意为“美丽而神秘”,也有文字称“哈纳斯”是卫拉特蒙古语,“圣水”之意。有的称“喀纳斯”是蒙古语“美丽富饶、神秘莫测”的意思,也有的称“喀纳斯”蒙古语,意为“峡谷中的湖”。美丽的风景给这位游客留下了难以弥灭的记忆,但这些地名及地名文化却也给他留下了疑团与困惑。

  而更有趣的是,这个著名风景区直接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名片上,都并列印制着二种字样的名称:“哈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与“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局”。

  对于这种二个牌子上明显有着“一字之差”的名称,其宣传科科长赵玉霞就表示,很少有人能很清楚的说的清,同指一个景区,为何会有二个首字不同的名称。

  记者通过网上搜索引挚,竟发现,在太多的各种各样传媒中,对这一著名的风景区,有使用“哈纳斯”字样的,也有使用“喀纳斯”字样的,甚至相当多的传媒文中还会在同一文章里出现二种写法,有的前句使用“哈纳斯”,后句再使用“喀纳斯”,而有的较为规范的,是在使用其中一个之后,再在括号内加注另一称谓。在新近大家广泛使用“喀纳斯”的同时,新疆著名的摄影家赵君安新出版的摄影图片集仍使用的是<哈纳斯>,在能查到的一些文字画刊中,目前仍然大量出现着各种各样二字并用的,二语并存的现象。

  “一字之差”的商标纠纷

  就在国家邮政局要为一套邮票的发行专门致函新疆政府对景区的名称进行求证时,“一字之差”所引发的新疆这个著名景区的商标侵权纠纷也在激烈进行中。

  据了解,新疆目前至少有7家公司先后通过注册,取得了“哈纳斯”在不同领域合法使用的商标权,但同时也有1-2家公司同样通过合法注册,也取得了“喀纳斯”在不同领域的合法使用商标权。为此,一场“哈纳斯”对“喀纳斯”的商标诉讼请求就在3年前开始在国家商标总局拉着长线战火。注册“喀纳斯”商标的,最主要的是新疆布尔津喀纳斯旅游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斥资几十万,对这个商标所能涉及到的45个类别中所有常见的商品及服务项目,全方位注册。

  “喀纳斯”商标的注册,使得拥有“哈纳斯”商标的公司对此产生异议,至今,已有二家“哈纳斯”商标的拥有者先后向国家工商总局提请异议,要求撤消“喀纳斯”商标的注册。这二家公司都认为“喀纳斯”商标的注册抄袭了“哈纳斯”的商标,因为“哈纳斯”与“喀纳斯”同指一个景物,商标含义相同,并且这二家公司注册“哈纳斯”在先,而“喀纳斯商标”的注册在后,“喀纳斯”商标的出现,违反了<商标法>,侵犯了“哈纳斯”商标所有者在先使用权,也损害了他们的正当权益。

  据了解,最先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异议,并要求撤消与之冲突的“喀纳斯”商标的是布尔津酒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是“哈纳斯”商标的最早注册者,注册在1987年,所注册的“哈纳斯及图”商标使用在“白酒”等类别的商品上。

  而在2003年也向国家商标总局提请要求撤消与之冲突的“喀纳斯”商标的是乌鲁木齐陶耐工贸公司,这家公司目前是新疆拥有“哈纳斯”不同类别商标量最多的公司,其注册的“哈纳斯”商标范围涉及旅游、服务、流通等不同领域。面对先后对其提请商标异议的2家公司,布尔津喀纳斯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在一份对应的答辩书中认为:它们所注册的“喀纳斯”商标是喀纳斯旅游区的正式、统一、规范的名称,“喀纳斯”是这个地区的正式官方名称,并广泛见诸于各大媒体、报刊、杂志以及地图上。他们认为,当地自古以来就将这个地区称为喀纳斯,而不是哈纳斯,“哈纳斯”是某些个人在认读这个地名时,由于发音错误导致的称呼。是一个非正式的、不规范的称呼。并且,他们认为“喀纳斯”目前在新疆乃至国内已享有较高知名度,注册“喀纳斯”商标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哈纳斯”就已不具备商标的显著性。

  追溯“一字之差”渊源

  那么真如布尔津喀纳斯旅游公司所说,当地自古以来就将这个地区称为“喀纳斯”而不是“哈纳斯”吗?这个名胜景区到底应叫“哈纳斯”还是应叫“喀纳斯”呢?新疆地名管理中心管理科科长孙来林说,这二种不同的称呼在当地民间口语上一直交织并存着,在汉字上的一字之差,实际上是译音造成的,由于当地居住的哈萨克民族与蒙古族不同的发音而产生了译文不同。“但在口语上的并存并不能代表在地名文字上也可以并存”他说,在国务院1986年1月23日,<地名管理条例>中也有规定,全国范围内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县、市的乡、镇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一旦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为此,在国家在1983年对全国地名实施全面普查时,普查人员曾慎重征求当地布尔津县政府,使用哪种名称为当地正式的各称,当地政府经慎重考虑,取意当地哈萨克民族居民居多,决定以“哈纳斯”为正式地名。

  也称之为“哈纳斯”,自此产生两种汉译写法。由此,在1991年布尔津县政府地名办出自版的<布尔津县地名图志>中,“哈纳斯”成了正式的在国家地名薄上在册的当地正式称谓。于是,在1986年,国家正式批准这个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挂牌的称谓是“新疆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这也是“哈纳斯国家自然圣水”之意。有的称“喀纳斯”是蒙古语“美丽富饶、神秘莫测”的意思,也有的称“喀纳斯”蒙古语,意为“峡谷中的湖”。美丽的风景给这位游客留下了难以弥灭的记忆,但这些地名及地名文化却也给他留下了疑团与困惑。

  然而,记者在电话采访布尔津当地时,当地更多的人认为,“喀纳斯”才是名正言顺的正名。

  因为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布尔津县和喀纳斯蒙古族乡境内,这个乡成立于1954年1月,当时分别是禾木乡涂δ伤沽礁鱿纭?956年禾木乡与喀纳斯乡合并,1984年重新建立乡镇,从区划沿革来看,该乡一直使用“禾木喀纳斯”这一名称。而另一个原因是当地县政府曾正式下发公文,统一规范“哈纳斯”与“喀纳斯”的名称,将“喀纳斯”确定为当地统一规范的使用名称。时间是1999年下半年。

  记者在一份布尔津县政府向自治区地名委员会打的请示报告文件中了解到,当地政府之所以要规范地名为“喀纳斯”,文件上表示的原因是为了统一规范使用“哈纳斯”与“喀纳斯”混淆不清的现象。而记者在民间却又了解到另外一种说法:一位熟知当时情况的一位知情人士说,统一更名是布尔津县政府在整体开发当地旅游业中表现出的品牌意识下的行为。他说,在最初决定整体开发布尔津当地旅游经济,打造著名风景名胜地的品牌知名度时,布尔津县政府意识到了要同时保护当地的这个有价值的商标品牌。但与此同时又发现,“哈纳斯”商标已几乎尽数为他人注册,成为他人名下的商标。出于对当地品牌的政府保护行为,当地政府统一将“哈纳斯”称为“喀纳斯”,并由布尔津喀纳斯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一口气注册了全方位的“喀纳斯”商标。而布尔津喀纳斯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实际上正是一家当地国有股份控股的旅游公司。同时,这家公司最早的企业名称中的“喀纳斯”也为“哈纳斯”,也做了统一公司名称更改。

  而更有趣的是,这个著名风景区直接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名片上,都并列印制着二种字样的名称:“哈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与“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局”。

  对于这种二个牌子上明显有着“一字之差”的名称,其宣传科科长赵玉霞就表示,很少有人能很清楚的说的清,同指一个景区,为何会有二个首字不同的名称。

  记者通过网上搜索引挚,竟发现,在太多的各种各样传媒中,对这一著名的风景区,有使用“哈纳斯”字样的,也有使用“喀纳斯”字样的,甚至相当多的传媒文中还会在同一文章里出现二种写法,有的前句使用“哈纳斯”,后句再使用“喀纳斯”,而有的较为规范的,是在使用其中一个之后,再在括号内加注另一称谓。在新近大家广泛使用“喀纳斯”的同时,新疆著名的摄影家赵君安新出版的摄影图片集仍使用的是<哈纳斯>,在能查到的一些文字画刊中,目前仍然大量出现着各种各样二字并用的,二语并存的现象。


  “她”到底应叫什么?


  “勿庸置疑的是,不论名气,还是影响力,‘喀纳斯'目前已远远超过’哈纳斯'”新疆地名管理中心地名管理科科长孙来林说,“但是如果不通过逐级上报自治区及国家,正规改名这道程序,即使喀纳斯的名气再大,也永远是名不正言不顺。”。孙来林说,“哈纳斯”的名字是经国务院正式批文的,有证有据,应尊重历史,但当地政府要使用“喀纳斯”,一定要报批国家进行批准后才能算是名正言顺的正式使用。他认为,“喀纳斯”的名称已随着它的知名度飘扬四海,但如果不尽快改名,始终都会遇到更多名不正言不顺的麻烦。而近日,在新疆民政厅,记者了解到,来自自治区林业厅动植办、新疆自治区外办、环保局、林业局、民委、旅游局、自治区地名管理中心以及阿勒泰地区民政局等多方的意见仍是到底是“哈纳斯”还是“喀纳斯”意见并不完全一致,各单位所能考证的仍是见诸于报端、地图上有关地名依据。

  自治区民政厅在11月8日,最终形成了建议布尔津政府尽快将“哈纳斯”更名为“喀纳斯”的建议文字。自治区民政厅认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以及出版的各类图书中已经广泛使用“喀纳斯”这一名称,社会各界已经较为认可“喀纳斯”这一称谓,知名度已相当高,如果使用“哈纳斯”这一名称,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混乱,而阿勒泰地区行署,布尔津县人民政府对这一名称也进行了规范,统一使用,但是为了使“喀纳斯”不与1986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哈纳斯自然保护区”这一名称相矛盾,建议自治区政府责成相关部门提出对“哈纳斯自然保护区”更名。如果这个建议能尽快落实,那么在今后的这个著名风景区直接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名片上,将不再出现“哈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与“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局”,这种同音不同字同指一个风景区的现象出现,而明年的邮票发行中,将出现的是喀纳斯自然风景区的字样。

  尽管关于新疆著名风景区地名可以很快有一个统一的建议与说法,但关于地名的商标权问题却似乎并不是这样简单。就在记者采访中,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对最先提请异议、长达多年的哈纳斯酒业给予了裁定。国家工商总局认定哈纳斯酒厂所提异议理由成立,裁定“喀纳斯kanas”商标不予核准注册。原因是双方商标中汉字部分“喀纳斯”和“哈纳斯”虽然首字不同,但两者整体读音和字形比较接近,并且所指事物为同一自然景观,因此双方商标构成了使用在类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标。新疆商标事务所所长韩国安说,从国家<商标法>规定上来说,当同一地名出现二个商标的并存现象时,为近似商标。而在近似商标中,首先要保护在先使用申请人合法权利,也就是说,谁申请使用在先,保护谁。

  一位业内人士说,做为新疆目前非常著名的知名品牌,出现的地名混淆现象,是导致商标纠纷的直接原因,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当地对商标品牌保护认识上的偏颇和不足,并且由此可见,新疆对知名品牌在整体对外包装宣传时还不够完全的规范和有健全的法律意识。他认为,随着新疆的更加开放,“喀纳斯”将是新疆面向全世界的一扇窗口,新疆是个译音较多的地区,在这方面的品牌打造上更要最好是统一规范与宣传,避免歧义。

  背景资料

  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总面积2201.62平方千米,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接壤,北邻蒙古,西部为哈巴河县林场,南为布尔津林场。

  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成立于1980年,称“新疆哈纳斯自然景观保护区管理站”

  1986年改称“新疆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2003年2月,将地区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委员会,哈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局,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一套机构、二块牌子,为阿勒泰地区行署派出正县级事业机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34

回帖

753

积分

超版

积分
75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23: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纳斯“湖怪”之谜(一)

●湖怪之谜

  神秘湖怪到底是什么

  护林员的偶然发现

  相传,有位蒙古族牧民赶着十多匹马到哈纳斯湖边饮水,结果全被“湖怪”吞食。加上马、牛、羊在湖边神秘失踪的事每年都有发生。有关新疆哈纳斯有“湖怪”的传闻由此而来,之后就“绵绵不绝于耳”了。

  哈纳斯湖呈月牙形,人们习惯把湖区划分为一道湾、二道湾、三道湾和四道湾,湖的最北端又叫湖头,这也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有一次,一名叫金刚的护林员到湖头的林区去巡视,当时他把船拴在岸边,从山上下来的时候,突然在湖面上看见了一个漂浮的物体,这个物体和船的距离约有四五百米远,初步判断长度有船的两倍。

  图瓦老人心中的湖神

  然而当他把这件事告诉当地的一个老人后,却遭到了严厉的训斥,那个老人似乎对水中的怪物了如指掌,却叮嘱金刚不许外传。老人属于湖边一个特殊的部落,他们称自己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的后代。部族老人们一直认为哈纳斯湖中有一个怪物,而且被尊称为湖圣,是他们的保护神。

  有关专家的说法

  新疆大学生物系的黄人鑫教授,是最早关注哈纳斯湖怪的专家之一,他认为哈纳斯湖怪很可能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误判。黄人鑫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鱼,一种体型非常巨大的鱼。

  新疆环境保护科研所的专家袁国映,他查证过新疆的古生物种群,在哈纳斯附近并没有找到恐龙遗迹,况且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而哈纳斯湖只有20万年的历史,这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毫无联系。

  考察队员布下大网

  1980年,由自治区政府牵头,多家科研单位组成的哈纳斯综合考察队成立,虽然寻找湖怪并没有写进日程安排,但这正是每一个考察队员心中的渴望。

  考察队员们为寻找到湖怪,便在湖面上布置了一个上百米长的大网,可到了第二天早晨,大网消失得无影无踪。3天后,在撒网处上游两公里的地方,有人无意间发现了这张鱼网,拖上来后已被搅成了一团,还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生物教授的新发现

  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湖怪所为?遗憾的是,经过1980年3个多月的考察,这个谜底一直没有揭开。时间一晃到了1985年,为在哈纳斯成立自然保护区,一次大型的综合性考察再次成行。

  当时新疆大学考察队的总指挥是生物系的向礼陔教授,一天早晨,他发现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涌起一个巨大的浪花,而浪花下面,渐渐显露出一条巨型红鱼的影子!那条鱼估计有10米长,很快就又沉入了水中。向礼陔回到营地后,立刻发布了这个消息,大家纷纷跑到哈纳斯湖西侧山顶上一个叫观鱼亭的位置上去观看,果然发现湖面上有大大小小几十个红色的斑点,专家们还拍摄了照片。借助于望远镜,考察队员们基本上都肯定那些红色斑点就是大红鱼。

  1985年,新疆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出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哈纳斯湖发现巨型大红鱼”。此文一出,立即在全国轰动。不久又飘洋过海,出现在一些国外媒体上。

  目光锁定红色哲罗鱼

  1987年,一支综合科学考察队进入了哈纳斯湖,开始探索“湖怪”之谜。经过两年的考察,得出“湖怪大红鱼就是大规格的哲罗鱼”的结论,初次揭开了“湖怪”之谜。考察队后来还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新疆哈纳斯湖科学考察》的专著。

  哲罗鱼在繁殖季节,皮肤呈红褐色。这种鱼体形狭长,头部扁平,满嘴都是锋利的牙齿,即使在上下腭和舌头上也布满倒刺,一旦咬住食物,食物很难逃脱。

  仍有许多难解的疑问

  不过,即使是把哈纳斯湖怪认定为哲罗鱼大红鱼后,仍有一些疑问难以解释。首先,迄今为止从哈纳斯湖中捕捉到的哲罗鱼长度还没有超过3米的,无法证明湖中会有10米长的大鱼,另外,哈纳斯湖是否有供巨型鱼存在的生态条件?哲罗鱼属于鲑科鱼类,鲑科鱼类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繁殖季节的洄游,而哈纳斯湖是一个过江湖泊,它的上下游河道都比较狭窄,尤其是和湖区相连的部分,大多是一些乱石浅滩,大鱼是如何通过的呢?

  ●湖怪传说

  外国版之湖怪

  英国版:尼期湖怪传了1400年

  说起“湖怪”来,世界各地的湖怪还真不少。最著名的莫过于英国的尼斯湖怪了。

   这只湖怪一传就传了1400年,最初的目击者是爱尔兰神职人员圣哥伦布,他到苏格兰旅游时目睹尼斯湖有怪物袭击游客,圣哥伦布情急之下大喝一声,湖怪马上掉头潜落水底。

  1933年,尼斯湖旁兴建公路,自此目击湖怪的报告明显上升。坊间普遍认为湖怪是种蛇颈龙。

   最近传来的消息称,在尼斯湖浅水处发现了一具一亿五千万年前的蛇颈龙骨架,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的科学家称,这是尼斯湖首次找到这类骸骨,证实这种蛇颈龙曾在此栖息过。专家同时表示,这不足以证明现在仍有这种恐龙存活。

  美国版:未寻着尚普兰湖怪存在证据

  几百年来,一直有人声称在美国尚普兰湖目击湖怪出现,结果造就了一个旅游景点,但当局却从未找到湖怪存在的证据。

  中国版之湖怪

  湖北洪湖:实际上是一种特大鳖

  在湖北洪湖的双潭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均有村民称遇到了“湖怪”。这种湖怪形体硕大呈弧形,看不见头尾。后来,对湖怪的传说越来越玄乎,越来越神秘。前几年有人拍到了“湖怪”照片,认出湖怪实际上是一种特大的鳖。

  赛里木湖:传说是大角多须动物

  在新疆,还有一个著名的湖泊传说有“湖怪”。据《西域水道记》所载,清代驻三台(现赛里木湖)的士兵在傍晚时分看到赛里木湖中有一只大角多须的青羊露出湖面。这只怪物一出现,地面上便狂风骤起,雷雨交加,湖中波涌浪翻。据说,1982年以来,还有不少人曾多次看到湖中有一只大角多须动物翻波涌浪。但“湖怪”究竟为何物,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34

回帖

753

积分

超版

积分
75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23: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纳斯“湖怪”之谜(二)

  哈纳斯湖,蒙古语意为“美丽而神秘的湖”。起源于友谊峰冰川,曾经历辽3次大的古冰川作用。冰川留下了大量的积水形成了哈纳斯湖。哈纳斯湖呈现弯月状,南北延伸,长24公里,最宽处2.6公里,最深处188.5米,湖区四周群山环抱,东西两岸是浩瀚的原始林海。北端入湖三角地带是沼泽草甸。天鹅、大雁、黑颈鹤等珍禽游乐于此。哈纳斯湖像一弯美丽的月亮镶嵌在绿色的群山中,更为奇妙的是,清澈的湖水在一天中会随着阳光角度的不同,颜色不断变化,一年中季节不同湖水的颜色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又被称为“变色湖”。哈纳斯湖不仅以景色秀美而著称,更因为“湖怪”而瞩目。

  “湖怪”传说由来已久

  哈纳斯湖自古有湖中有巨形“湖怪”的传说。据当地牧民说:早在30年代,牧民们曾捕到一条大鱼,17匹马也没能把它运走,鱼头可当大锅盛东西。又传说以前常有牛、马在湖边突然失踪。

  家住哈纳斯湖区的俄尔德什,是当地瓦文化的象征。他用一根草身吹奏的音乐可谓世间一绝。他说,1956年村里两个牧民米提和巴肯在湖边找牲畜时,在一道湾处看到一条很大的东西,光露出水面的尾巴就像搭毡房的毡子那么大。村里还有一个叫乌逊的老人,在五六十年代乘木伐横穿哈纳斯湖时,在湖中心,他发现木伐下面一米多深的水中,有条很大的鱼,身体有些白,仅一片鱼鳞就有洗脸盆那么大,当时他害怕极了,便一动不动地躺在木伐是任其漂流,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才敢爬起来。

  一名叫金刚的护林员,有一次到湖头的林区去巡视,当时他把船拴在岸边,从山上下来的时候,突然在湖面上看见了一个漂浮的物体,这个物体和船的距离约有四五百米远,初步判断长度有船的两倍。他们看到这个物体只露出了一个黑色的脊背,一直在缓慢地移动,由于天色已晚,渐渐就看不清楚了。

  两年之后的一个夏天,金刚再次到一个护林站去,下午四五点,当他无意中向湖面上望去的时候,突然又看到这个似曾相识的东西。然而当他把这件事告诉当地的一个老人后,却遭到了严厉的训斥,那个老人似乎对水中的怪物了如指掌,却叮嘱金刚不许外传。老人属于湖边一个特殊的部落,他们称自己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的后代。部族老人们一直认为哈纳斯湖中有一个怪物,而且被尊称为湖圣,是他们的保护神。

  仝保明是哈纳斯湖上最早的汽艇驾驶员之一,一次驾船在湖面上巡视,突然一个巨浪打来,船猛烈颠簸起来,在惊慌失措之中他看见一个黑色的物体在巨浪下摆动着,迅速消失了。

  地震前湖怪再现身

  2003年9月27日晚中俄边境发生强烈地震。晚7时左右,距地震发生还有半小时。坐在小艇上的巴扎尔别克正准备返回湖区,同行的有管理局资源林政科副科长赛离克、林政派出所干警康南北,还有一位工作人员和船长。小艇行至湖区二道湾的时候,“湖怪”出现了!在“前方约200米处”,“连续两次出现了不明黑色庞物跃出水面的奇观。一次是垂直钻出水面,其头部离水面约有10米落差;另一次是横向跃出,身长足有5到6米。”间隔也就在几十秒内。

  “湖怪”掀起了强烈的水波,声似海潮初涨。突见奇景的几个人都呆了,加之也很恐慌,于是掉转船头沿湖一边迅速返回码头。半小时后,距哈纳斯湖百公里左右的中俄边境发生7.9级地震。

  在哈纳斯工作已三年的巴扎尔别克说,以前对有没有“湖怪”也是半信半疑,这还是他头一次看见“湖怪”,只可惜当时是在工作,手边没有照相机或是摄像机。

  专家的发现

  1980年,由自治区多家科研单位组成的哈纳斯综合考察队成立,虽然寻找水怪并没有写进日程安排,但这正是每一个考察队员心中的渴望。负责陆地动植物调研的队员们,陆续发现了一些罕见的动物品种,比如阿勒泰林蛙、胎生蜥蜴、白化熊。

  白化熊并不是人们熟知的北极熊,而是一种特殊的变异品种。这突然给考察队员们一个启示:在哈纳斯湖底是否也有一种普通的水生动物,经过特殊环境的异化,而变得巨大凶猛了呢?

  考察队员们为寻找到水怪,便在湖面上布置了一个上百米长的大网,可到了第二天早晨,大网消失得无影无踪。考察队员们第一个怀疑的是,是不是水流把它冲走了?就顺着湖水往下游寻找,结果找了两天一无所获。是不是湖区的牧民把网偷走了?但牧民对他们都很友好,这种可能性似乎也很小。

  三天后,在撒网处上游两公里的地方,有人无意间发现了这张鱼网,拖上来后已被搅成了一团,还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水怪所为?遗憾的是,经过1980年3个多月的考察,这个谜底一直没有揭开。

  1985年,为在哈纳斯成立自然保护区,一次大型的综合性考察再次成行,黄人鑫和袁国映也分别作为领队前往。当时新疆大学考察队的总指挥是生物系的向礼陔教授,一天早晨,他发现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涌起一个巨大的浪花,而浪花下面,渐渐显露出一条巨型红鱼的影子!那条鱼估计有10米长,很快就又沉入了水中。向礼陔回到营地后,立刻发布了这个消息,大家纷纷跑到哈纳斯湖西侧山顶上一个叫观鱼亭的位置上去观看,果然发现湖面上有大大小小几十个红色的斑点,专家们还拍摄了照片。借助于望远镜,考察队员们基本上都肯定那些红色斑点就是大红鱼。事后,人们对照片进行了分析,将水面上的斑点和岸边的树木做了比较,发现最大的斑点长度约有树高的2/3,而湖边主要生长着西伯利亚落叶松和桦树,它们大多高15米以上,照这样估算,湖中的大鱼可能有10米长。专家们认为这种估算方法并不科学,而且水中的物体通过光线折射也会造成误差,最好的办法就是捕捉到一个实物。

  发现大红鱼后的第三天,向礼陔和黄人鑫用一个特大号鱼钩挂上一只大羊腿作诱饵,一根长约2.8米的原木作浮漂去钓鱼。没过多久,他们就看到水面下影影绰绰有鱼游过来,但没有一个咬钩,只是看见有一条大鱼经过浮漂旁边并排游过去,长度大约是浮标的三倍,也就是说那条鱼将近9米长。

  1985年7月下旬,袁国映带领新疆环境保护科研所的考察队来到位于阿尔泰山深处的哈纳斯湖自然保护区。7月24日,天气十分晴朗,袁国映驱车向湖西的哈拉特山峰挺进,下车后带队向海拔2030米的山峰攀登,在布尔津县刚在山顶建成的一座八角亭上俯首下望,湖面一平如镜。忽然,在蓝绿色的湖面上,袁国映发现几个红褐色蝌蚪状团点,仔细看去,有十多个。“是大鱼!”手拿望远镜的一个同伴喊了起来,果然不错,那巨大的鱼头浮现在水面,尾部没入深水中。到中午12时,鱼逐渐增多,有50~60条,最大的鱼,头宽一米多,鱼体长10米以上。这样大的鱼,在国内外的河流和湖泊中未曾见过。袁国映急忙拍下了这珍贵的镜头,并录了像。袁国映查阅了大量有关鱼类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向世人揭示了流传两个世纪的湖怪之谜。原来,“湖怪”就是巨形鱼“哲罗鲑”,最大的“哲罗鲑”可长到形10米以上长,重量不少于2~3吨。

  根据1980年和1985年考察队两次捕捞情况,哈纳斯湖中大致有8种鱼类,除去小型的食草性鱼类,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以下4种鱼身上,它们分别是江鳕、北极茴鱼、细鳞鲑、哲罗鲑,通过反复比较和研究,大家一致把焦点投向了哲罗鲑。

  首先,哲罗鲑在繁殖季节,皮肤呈红褐色,其次哲罗鲑也是以上四种鱼中最凶猛、体型最大的。从已经捕捞上来的一条长约1.45米的哲罗鲑标本来看,这种鱼体形狭长,头部扁平,满嘴都是锋利的牙齿,即使在上下腭和舌头上也布满倒刺,咬住食物,食物很难逃脱。

  在和诸多“水怪”目击者求证后,他们大多认为看到的东西很可能是大鱼,水中的黑色影像正是鱼的脊背。不过,即使是把哈纳斯水怪认定为哲罗鲑大鱼后,仍有一些疑问难以解释。首先,迄今为止从哈纳斯湖中捕捉到的哲罗鲑长度还没有超过3米的,无法证明湖中会有10米长的大鱼,另外,哈纳斯湖是否有供巨型鱼存在的生态条件?哲罗鲑属于鲑科鱼类,鲑科鱼类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繁殖季节的洄游,而哈纳斯湖是一个过江湖泊,它的上下游河道都比较狭窄,尤其是和湖区相连的部分,大多是一些乱石浅滩,大鱼是如何通过的呢?科考队员们所看到的巨鱼比这种鱼的正常体积大了好多倍,所以不能不令人质疑。可如果这巨大的“湖怪”不是哲罗鲑,它们会是什么动物,难道是史前遗留的怪物吗?它们在哈纳斯湖中为什么会长得这么大呢?这些问题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和困惑。

  各方观点争议不休

  1985年,哈纳斯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考察队发现“大红鱼”之后,新华社,国内外众多其他媒体也纷纷报道,一时间引起国内外很多人的兴趣。

  哈纳斯湖怪究竟是什么东西,到底有多大?国内外的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这就是哲罗鲑(大红鱼);还有人认为,哈纳斯湖中根本没有这么大的鱼,向教授看到的只是大鱼群而已。

  1、哲罗鲑说参加过1985年考察队的向礼陔教授应该很有发言权,他在《关于哈纳斯湖“大红鱼”的发现》报告中说,“‘大红鱼’究竟多大?无法估算。只有捕获到标本才好回答。有了标本,还可以解决年龄、食性等许多问题。因此我们特制了钓具,准备放长线钓大鱼。由于钓子和食饵很重要,我们用了一根长2.85米,粗约20公分的木头作浮标。钓子是7月29日放下的,30日我们在顶峰观察时,发现了一条身体显得不全的大鱼,正好与浮标平行,彼此相距有二、三十米。大鱼比2.85米的浮标长得多,而且看来这不是当时看到的最大的鱼。因此我们估计,哈纳斯湖的‘大红鱼’一般长三~五米,最大的可能达十多米。当然,由于水有折射作用,会将浮水中的物体放大,所以这只能是估计,必须得到标本后才能定论。”

  很可惜的是,在参加完考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86年5月18日,向礼陔副教授因为肝癌医治无效逝世。许多同志听到这个消息后,无不为之痛心和惋惜。

  2、大鱼群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鱼类学专家李思忠研究员当年看到袁国映在新疆的录像后,认为,向礼陔、袁国映他们当年看到的是一群鱼而非一条大鱼。但他承认:“若是真的,即就3-5米长,也是世界之最!”因为从生物学的角度讲,淡水鱼类最大也就2.3米长。

  3、哲罗鲑说的反击对于李思忠教授提出的,这哈纳斯湖存在这么大的生物,形成不了一个完整食物链的说法,参加过1985年考察的新疆环保科研院研究员袁国映在报告中写道:“1985年7月,我再次来到哈纳斯湖边,亲眼看到了湖面沉浮的巨形鱼群,才有了揭开关于哈纳斯湖怪真实面貌的兴趣。当时,从名收骆驼峰的观鱼亭下望,在1600米处看到的‘鱼群’有50-60只,与其说是‘群’,不如说是各占一片水面的霸主。通常我们看到的鱼群都是密集的队形,体型大小一致,流动方向一致。但这些个体相距都在40-100米以上,个体大小有差异,似是互相有戒心,游动极缓慢。我只观察到一例:两个中型阴影慢慢游到一起,一前一后形成一长条形影子,分开后发现它们两个体型长度一样。

  当时我们根据这种现象判断,这些巨形鱼有大的吞食小的的能力和习惯,故体型小的远避体型大的。我在北京动物园亲眼见过一条1米长的蛇吞掉了一条近65厘米长的同类!那么,一条10米长的大巨型鱼就可能吞下一条5-6米的中巨型鱼!在这样的冷水中,吞食一次就可活几个月!只有这样,巨形鱼的金字塔食物链才能成立。“

  4、荷兰学者的鲟鱼说威伦姆。哈尔森是一位来自荷兰的生物学家。他对西伯利亚鲟鱼移居阿姆斯特丹曾经作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吃小鱼的鲟长得特别快,长到一定体型后就会攻击别的鱼,喜欢追逐同类食之。他在看到了关于哈纳斯湖怪的报道后,很感兴趣,于是变卖了他在荷兰的财产,跑到中国来研究哈纳斯“湖怪”了。不过他说:“我不信有很怪的东西,什么怪东西在湖里面。从科学的角度可以探索,但是探索也可能无结果。”他认为,哈纳斯湖里的水怪就是特大体型的大鲟鱼或是一个变种。

  对湖区有过多次考察的袁国映研究员告诉威伦姆先生:湖中发现的“就是鲑鱼,没有见鲟鱼”。威伦姆靠着袁研究员的大堆资料这样解释:水面上暖和些,更有理由害怕什么水下的东西,所以大红鱼(哲罗鲑)要到水面上来,人们才可以拍摄到它们。鲟鱼是水底生活的鱼,一旦吃了200公斤的食物,2-3个月在湖底都可以不动的。冷水鱼消化慢,死了也是沉在湖底的,看不见尸体。这样,人们就非常不容易见到他们。哈纳斯湖通北冰洋,有可能鲟鱼向上游到哈纳斯湖里面。

  新疆大学生物系的黄人鑫教授,是最早关注哈纳斯水怪的专家之一,他认为哈纳斯水怪很可能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一种误判,比如说水面上的浪花、浮游生物和漂浮的枯木等等。如果说目击者看到的的确是某种水生动物,黄人鑫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鱼,一种体型非常巨大的鱼。但排除以上所有假设,哈纳斯水怪有没有可能就是人类还没有发现的一种怪兽,一种类似史前巨鳄或恐龙的庞然大物呢?

  新疆环境保护科研所的专家袁国映,查证过新疆的古生物种群,在哈纳斯附近并没有找到恐龙遗迹,况且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而哈纳斯湖只有20万年的历史,这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毫无联系。当然袁国映也不排除一种极小的可能性,是否有远古的某些遗留物种经过迁徙,在哈纳斯这种特殊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2-23 03: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