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旅游 户外 地图
查看: 23222|回复: 1

1624-1683 东亚的黄金传奇

[复制链接]

83

主题

83

回帖

59

积分

头驴

积分
59
发表于 2007-12-13 14: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一:中国地图,1609年
图一这张「中国地图China」,制图者Jodocus Hondius主要根据葡萄牙的资料制成,因此,韩国被绘成岛国,几乎不与大陆相连,而日本的形状明显是参照Ortelius于1595年所绘之日本图。图中右上方绘有日本人压迫天主教徒,把他们钉在十字架处刑的景况;又绘有日本帆船,文字注记云:船锚用木制。此外,右侧所绘亚洲及欧洲帆船、海怪,呈现出当时东方式的异国风情。至于台湾部分是以群岛的型态出现,在Lequeo grande(大琉球,今冲绳)、Dos reis Magos(宫古岛)一连串岛屿后,有 I. Formosa(福尔摩沙岛),中间再一连串小岛屿,然后才标记 Lequeo minor(小琉球),相当程度表现出十六世纪葡萄牙人的台湾岛观。
图二:中国地图,1638年
  图二这张「中国地图China. Veteribus sinarum regio nunc incolis tame dicta」的绘制者Jan Jansson是荷兰有名制图师,他在1638年接手Mercator/Hondius地图集的出版。这张中国地图是Jan Jansson依据原有Willem Blaeu之图所重新绘刻,较之早期Abraham Ortelius(1570)与Jodocus Hondius(1606)所绘地图,图中的台湾岛轮廓已较正确绘刻。然韩国 (Ins. Corai)在图中似乎还是承袭旧版被绘成了一个岛国。

中国沿海地图地图:广东省、福建省和福摩沙岛,1662年
中国沿海部分图,1646年

图六:中国或支那王国新图,1584年
  图六这张「中国新图China - Chinae olim Sinarum Regionis」曾收录于荷兰制图师Abraham Ortelius 1570年所出版《寰宇概观》(Theatrum Orbis Terrarum) 地图集中。图左下角绘图者Ludovico Georgio,即葡萄牙耶稣会士制图师Luis Jorge de Barbuda。本图通常被认为是欧洲最早印刷出版有关中国之地图,图中可以看到长城及塞外的蒙古帐篷,甚至洞庭湖等大都约为西洋人知道了,台湾也被标示于福建沿海中。这张地图有趣的地方在于:她不以北方,而是以西方为上位,而且台湾分别被标示成Ins. Fermosa (福尔摩沙岛)与小琉球(Lequeio parva)两岛,两岛距离还满远的(地点就在左下角长翅膀小天使的上方)。

   图七:中华王国图,1627年
  图七这张「中华王国图 The kingdome of China」,本图原载于John Speed(1552-1629)出版的A Prospect of the Most Famous Parts of the World地图集,这是英国人出版的第一本世界地图集,本图载于本地图集之第19图。本图标题之下标示由John Speed新增于1626年,但1627年才出版。显然是根据 Jodocus Hondius 1606年之「中国地图」绘刻而成,但本图亦有其特色,即将地图中的装饰画,置于四周,上栏绘有:陆上行舟、澳门,以及日本处决基督教徒;左右两栏则描绘有四张大明中国的男女、两张日本武士以及两张缅甸南部勃固(Pegu)男女的服饰。此外,右侧又绘有亚洲及欧洲帆船、海怪,呈现出当时东方式的异国风情。在这张图中,台湾被描绘成三个小岛:福尔摩沙(I. Formosa)、小琉球(isl. lesser Lequeo),另外一岛则未标示名称。

图八:中华王国图,1679年
  图八这张「中华王国 La Chine royaume」。17世纪中叶后,欧洲的制图中心渐渐由荷兰转移至法国,当中,Nicolas Sanson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出版为数不少的地图与地图集,开启了18世纪法国制图学发展的鼎盛时代。此图为他在1679年所绘制,Sanson在图中以山脉作为国界的区隔,但仍可见不少受到荷兰地图绘制的影响。台湾则仍绘成三岛之状,地名标记:Los Lequios、Y. Hermosa。本图曾参考中国地图的明显例证是中国部分的轮廓造形,尤其是海岸线,可说与Samuel Purchas 1625年出版的中国地图相似,而 Purchas 的中国地图上方则注明着「皇明一统方舆备览」。


中华帝国图,1682年
亚洲新详细全图,1683年

图十三:亚洲新图,1580年
图十三这幅「亚洲新图Asia nova descriptio」出自于Abraham Ortelius(1527-1598年)1580年再版地图集中,Ortelius于1570年初次集结出版了一本地图集《寰宇概观》Theatrum Orbis Terrarum,被人们称为「现代地理学之父」,因此1570年地图集一出版,理所当然立刻成了地图集的圭臬。在1612年以前,他的《寰宇概观》不断地再版印刷,并被译成欧洲多国文字。《寰宇概观》第一次发行时包含七十幅地图─欧洲五十六幅,亚洲和非洲共十幅,四大洲各一幅。这幅「亚洲新图」地图显示蒙古人成吉思汗于十三世纪所建的帝国版图。由于中世纪时有几位欧洲人穿越过里海以东的大片地域,留下的许多当地的地理信息,因而中国的许多地方不仅可认出,位置也相当正确。至于台湾的位置则混在图面左边的鹿儿岛南面的一串岛屿琉球群岛中。

图十五:东印度及周围群岛图,1635年
  图十五「东印度及周围群岛图 India quae orientalis dicitur, et insulae adiacentes」。本图绘制者Willem Blaeu在1633年开始担任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制图师,本图在1635年绘刻,显现出当时东印度公司在东亚海域势力的扩展。这份海图左下角的图框说明记载着本图要献给Laurenstio Real(1616-1618),即东印度公司总督,而且此图包括从印度西部到新几内亚,可以说标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势力范围。至于中国部分则只标示宁波以南少数几个沿海地名,台湾的形状大致上与现在的认识相去不远。此外,本图也绘出澳洲西岸部分地区,表示当时荷兰人已稍微知道澳洲的存在,而这也是当时西方出版最早有描绘出澳洲的地图之一(荷兰人于1644年有「发现」澳洲之航行)。

图十七:东印度群岛图,1570年
  图十七「东印度群岛图Indiae orientalis insularumque adiacentium typus」。此图收于Abraham Ortelius的《寰宇概观》(Theatrum Orbis Terrarum),这张东亚地图显现出欧洲在16世纪中叶后对东亚地理知识的增进,而这些知识主要得自于15-16世纪葡萄牙人在东亚的航海探勘。本图与Ortelius另一张图 「亚洲新图志Asiae nova descriptio」,同被认为是西方出版地图中最早以「Formosa」名称标示出台湾位置之图,此时台湾在外界的眼光中,仍位于琉球弧群岛中:Lequio maior(大琉球,今冲绳)、a. Fermosa(福尔摩沙诸岛)、Reix magos(宫古岛群岛,依字意为:极美丽之小岛)、Lequio minor(小琉球)。这种台湾与琉球混淆不清的地理观,要到十六、七世纪之交,才慢慢厘清出来。

图十八:最新绘制全亚洲详图,1631年
  图十八「最新绘制全亚洲详图Asia recens summa cura delineata」。此图之旧版本原收录在Mercator/Hondius 的地图集中,于1631年由Henricus Hondius (1587-1638)与Jan Jansson (1588-1664)两人重新修订出版,此新亚洲图的绘刻主要依据Henricus Hondius之弟Jodocus Hondius(1594-1629)在1623年所制之图。本图如标题所示,相当程度反映出当时西方对亚洲地理知识的增长,然而在图中,台湾仍然是以三岛型态出现,各岛标名:I. Formosa(福尔摩沙岛)、Lequeo pequeno(小琉球)、Lequeo minor(小琉球),名称稍显突兀。台湾有两个「小琉球」地名,可能是制图者参照葡萄牙人数据(pequeno为葡萄牙语),而误将同名异语之小琉球视为两个地名。

图十九:福摩沙岛及澎湖群岛图,1636年

[ 本帖最后由 掷箸生 于 2007-12-13 15:07 编辑 ]

83

主题

83

回帖

59

积分

头驴

积分
5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21: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剃发留辫的东亚

一、康熙22年(1683),台湾收入清朝版图

  清以武力收服明郑,虽将台湾纳入版图,但是采取消极治台政策;政令所及仅止于前山的台湾、凤山以及诸罗三县,后山(台湾东部)归属化外之地。之后清廷对于后山归化之各番社,仅要求其输纳番饷,而不要求其薙发、供劳役以及改衣冠,显然并无积极统治后山的意图。康熙61年(1722)朱一贵事变被平定后,清廷惟恐汉番勾结危害政权,遂实施划界封山之政策,立石划番汉界,禁止汉人私越。自此后山被封禁达百余年,直到牡丹社事件才引发清廷积极治理之心。


圖一:福建省地圖,1714年
  图一属于康熙时期皇舆全览图中的福建省地图,明白显示台湾西岸由北到南的开发景况。东岸则因「生番」为患,负责的传教士未能进入台湾东部实地绘测,故呈现空白的状态

圖二:台灣島圖,1845年
  公元1845年,英国海军Collins船长派舰到台湾东海岸实地测绘海岸线及水深,并正式发行台湾全岛图于其世界地图中,图中并注明「西岸根据旧海图资料,东岸根据Collins测量」字样。此图的出版,整个台湾的正确位置、形状,终于广为世人所知悉。图一图二两张图的对比,显见清廷对台湾的态度,远不如外国对台湾的好奇与积极

圖三:皇朝京省輿地總圖,1862年
  在国外测绘了较正确的台湾地图之后,清政府有关台湾的地理知识显得落后。在图三皇朝京省舆地总图中,台湾岛仅是象征性的存在,主要作用在于标示清朝统治疆域的范围


二、移民的迁入

  虽然政府禁止汉人进入「番地」,但原居住他处的人民,受移民的压迫,不得已只得迁徙住所;并且,在西部平原开发饱和的情形下,后来的移民为了求生存与发展,终翻山越岭至东部拓垦。在移垦社会中,聚落无法定的明确划分,他们均是在土地逐渐垦成后自然形成的自治团体。

  嘉庆17年(1812),汉人李享、庄找等,自噶玛兰(今宜兰)越岭而来,以布疋购得今吉安乡全部及寿丰乡、花莲市部分(张家菁,1998);道光5年(1825),已扩展到南至今知亚干溪,北至今木瓜溪一带;道光7年(1827),蔡八等人又将汉人在花莲地区的开垦范围推至今立雾溪以南,美仑以北之地。

  咸丰元年(1851),台北剑潭人黄阿凤登陆垦辟,部分垦民开拓立雾溪畔的旷地,另一群人在三仙河庄、十六股庄、武暖庄、沙仑庄、十八阄庄等五个聚落,着手开垦。

  加礼宛平埔族原居住在噶玛兰(今宜兰),19世纪初,台湾西部的汉人、平埔族进入宜兰开垦。因生活受到压迫,咸丰三年(1853),由苏澳出发,一部分经山路,进入奇莱(今花莲);一部份乘竹筏,于今美仑山北麓平原登陆,在此定居,称为加礼宛。

  咸丰七年(1857),三十余汉人由噶玛兰移至花莲溪口(今吉安乡境内),建茅屋十五、六户,定名为花莲港。

  原居于台湾西南部的西拉雅族,同样受到外来族群的压力,在17世纪往南部与东部迁徙。19世纪移居至台东,当地卑南族势力过强,遂二次迁徙,北上来到秀姑峦溪上游(今富里乡境内)。

圖四:中國沿海地區地圖:廣東省、福建省及福爾摩沙島,1662年

圖五:中國沿海部分圖,1646年
  图五是18世纪中叶的「中华帝国图 L’Empire de la Chine」,本图出自法国制图家Robert de Vaugondy(1688-1766)出版的《Atlas Universel》地图集。Robert de Vaugondy是法国著名制图家Nicolas Sanson(1600-1667)的后裔,Nicolas Sanson被视为是开创17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制图学极盛期的奠基者。Robert de Vaugondy与他的儿子Didier当时继承Sanson许多的制图工具与资料,两人也重新修订Sanson之前所制地图,增订许多新发现的地名。在这张地图中,中国南方的广州湾明显被放大,台湾岛西部大致的轮廓已较正确呈现,然台湾东部并未正确绘出。至于右下方的标题框饰,则刻绘着中国的油纸伞、陶瓷器及各式各样的植物。

圖六:中國新圖,1584年

圖七:中華王國圖,1627年
  图七这张「中国地图 The empire of China」是由英国制图家Robert Laurie(1755-1836) 与 James Whittle(1757-1818)两人于18世纪末出版。地图的全部名称以英文写着:The empire of China, with its principal divisions; drawn from the surveys made by the Jesuits; with improvements and additions from the maps of Mons. D’Anville,显示此图也是依据18世纪初耶稣会教士测绘中国图所绘刻。这批耶稣会教士系奉康熙皇帝之命测绘大清帝国的版图,从1708年展开测绘工作到1717年完成,历时约十年,他们采用三角测量技术,测得全中国630多个经纬点,成为此后中西地图制绘中国地图的重要参考。


圖八:中國東部圖,1696年
  图八这张标题「中国东部图Parte Orientale della China」,是由意大利制图师Vincenzo Mario Coronelli 于1696年绘刻的铜版地图,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描绘已呈现相当之精确性。图中,台湾岛被注记为:福尔摩沙 (Ilha Formosa) 或称琉球 (Laqueio),一些中南部的重要地名,都已经标示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屏东县的小琉球,以及高屏溪出海口被绘成一个大海湾,显示当时高雄南部沿海一带,已成为重要的港口。图的左上方和又下方分别装饰着一些虽然样式简单,但是功能完整的航海仪器星象仪、六分仪,随着航海家继续不断第向外探险,这些仪器也不断地被改良。几个世纪以来,航海家除了凭借勇气和运气之外,惟一能仰赖的帮助就只有这些仪器了。在台湾岛下方有一段意大利文字,提到荷兰人在岛上建城以及在1661年郑成功来台的这段历史。文中称呼郑成功为海盗国姓(Coxina Corsaro)。

圖九:中國海岸地圖,1858年


圖十:中國海海圖,1771年
  图十的绘者Alexander Dalrymple (1737-1808)可说是英国最著名的海图制图家,出生于英国爱丁堡附近,因为其姑丈的关系进入英国东印度公司工作,1753年来到印度的Madras,1765年回到英国,其间他有机会游历南中国海、苏禄群岛等地,在1779-1795年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担任测绘地图之工作,一生中制作了数以千计的海图。图中名称以英文写着:Inscribed to Monsieur d’Apres de Mannevillette, the ingenious author of the Neptune Oriental: As a tribute due to his labours for the benefit of navigations; and in acknowledgement of his many signal favours to Dalrymple。 文字显示此图是献给Alexander Dalrymple的好友 法国著名的航道测绘师D’Apr鋊 de Mannevillette。他在1745年出版了Le Neptune Oriental一书,收录他测绘的多张航海图。


圖十一:中國福建與廣東省圖,1696年
  图十一这张图标题为「中国福建与广东省Quantung, e Fokien, Provincie della China」,除闽粤二省外,西边绘到海南岛,东到台湾岛,南边描绘有吕宋岛北部一带。图上标图处装是有一中国武将,背后画了二把大刀,依形象推敲,似乎是关公。图上描绘有多艘船只,在吕宋岛北方的海面上绘有一类似中国的龙舟,其形象与John Nieuhoff 166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第一次遣使中国记》书中所附的中国龙舟版画是相同的。台湾在图中被明显放大,东西岸标示出许多地名,岛上以意大利文写着:美丽的岛,或福尔摩沙岛,琉球及大琉球(Bella Isola, ?Isola Formosa, Laqueio, e Ta Lieukieu)。


圖十二:中華大帝國圖,1728年
  图十二「中华大帝国图Opulentissimum sinarum imperium」。这张中国地图最早出现在德国地理学家Georg Matth酳s Seutter(1678-1756),Seutter 为德国著名之地图专家,曾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1685-1740)任名为御用地图家。本图出自他1728年出版的《新地图集》Atlas Novus。本图已粗略描绘出中国各省份,台湾本岛的名称,在十八世纪初仍是「北港,一名:福尔摩沙岛Pakan olim Formosa Ins」。台湾本岛地名,标有Bet Gilun(马芝遴,即彰化鹿港一带)、Toelosang(诸罗山)、Tayouang(大员)、Tabaco Miguel、Tabaco Xima等处地名。另在澎湖周围的海域北方写着Pechou(澎湖)、南方写着Tansay Tansan(?)、西方写着I. Rscadores(sic.)。右下角之图框装饰华丽,刻绘有中国文人、武将以及许多西方人物,包括神职人员、军人、皇帝、神话人物等等。
      
图十三:中华帝国新图,1698年
   
图十四:中华帝国图,1794年

   图十五:亚洲中国大陆部分图,1762年   
  图十五「亚洲中国大陆部分图Second partie de la carte d’Asie contenant la China」。公元1708-1716年间,大清帝国康熙皇帝命耶稣会教士测绘中国地图后,在1717年以木版刻印方式在中国出版。尔后这些地图的复本被带到法国耶稣会士Jean 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手中,他随即将这些地图复本交由法国皇家制图师Jean Baptiste Bourguignon d'Anuville(1697-1782),这张地图中国部分便是D'Anuville以当时耶稣会教士测绘地图为依据所绘。图中,台湾本岛中央山脉东部标示着法文sauvage,意为荒野,未开化或生番之地,但仍标出重要的地点,如:宜兰头城(Togodan)、苏澳(St. Laurence),以及台湾史上谜样的产金地哆啰满(Toloman)等等。

图十六:亚洲六大地区图,1708年
  图十六「亚洲六大地区图 L’Asie divisee en ses principles regions」。这张亚洲海图是法国制图师Alexis-Hubert Jaillot (1632-1712) 以法国制图之父 Nicolas Sanson(1600-1667)于1650年出版的亚洲地图集中的亚洲全图为根据,所重新绘刻出版。图中中国境内省名、地名较Sanson的亚洲全图详细的多,且已正确描绘出北回归线(Tropique du Cancer)的通过台湾岛。

图十七:亚洲地图,1770年
   图十七是英国地理学家Edward Wells(1667-1727)所绘制的亚洲地图,左上角的图框写着,现今亚洲新地图,献给William Duke of Gloucester殿下。本图绘者Edward Wells为英国地理学者,任教于牛津大学,他所绘制的地图有着图面清晰简单,线条简洁扼要风格。这张亚洲地图描绘出当时亚洲各国名,主要的都市以及山脉河川,台湾部分则只标示I. of Formosa,并未记载其他更详细的地名。

图十八:亚洲的帝国、王国图,1780年
  图十八绘制者为法国制图师Jean Baptiste Bourguignon d’Anville(1697-1782),收录在《图集总览》Atlas G幯廨ale中,本图为Robert Sayer所出版之英文版本。Bourguignon d’Anville的制图素以正确性著称,这张图对亚洲各国的描绘便呈现相当之精确性。本图记载亚洲的帝国、王国,标示欧洲各国在东印度群岛的根据地,并根据当时俄国、荷兰、英国人的新发现所绘。图的左上方图框是个带着骆驼与货物的阿拉伯商人。

  
图十九:亚洲图,1700年
  图十九这张「亚洲图L’Asie」的绘者是18世纪初法国有名的制图师Guillaume Delisle(1675-1726),他父亲Claude(1644-1720)曾跟随Nicholas Sanson学过地理制图,他的制图技艺部分源自父亲的传授,之后Guillaume又跟随Jean Dominique Cassini学习天文与地理,他25岁就出版包括四大洲的地图,他的地图制作扬弃以前华丽、趣味的装饰图风格,转而寻求严格的绘图证据,他严谨的制图态度开启了十九世纪严谨的的科学制图风气,故而他被称为是「第一个科学制图家」( first scientific cartographer)。本图出自他的地图集Atlas de Geographie。中国部分标示出省名及重要城市,台湾部分则只标出台湾及澎湖两个地名。

图二十:亚洲图,1720年
  图二十本图的绘制者Henri Abraham Chatelain(1684-1743)是阿姆斯特丹知名制图家及出版家,他曾出版七卷本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地图《Atlas Historique Methodique》。此张「亚洲图Asia - Nouvelle Carte de L'Asie」收录在Henri Abraham ChatelainAsia 1720年出版的历史地图中,本图的基本形状来自Guillaume de L’isle1700年出版的亚洲地图,把台湾称为ISLE FORMOSA ou de TAYOAN(福尔摩沙或大员),台湾的形状约略与现在的了解相近,标出一些较少见的台湾地名:Kilun ruine(鸡笼遗址)、Baye de St. Laurent(圣罗伦斯湾,即今苏澳湾)、Poet Tayoa(大员港)、I. de Pescadores ou du P璚heur(澎湖)、(兰屿)、兰屿北方写着Samfano。
  
图二十一:亚洲图,1744年

图二十二:亚洲图,1775年
  图二十二「亚洲图Carte de l’Asie」。为18世纪中叶的亚洲地图,由法国制图家Robert de Vaugondy (1688-1766)绘制。Robert de Vaugondy是法国著名制图家Nicolas Sanson(1600-1667)的后代,Nicolas Sanson被视为是开创17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制图学极盛期的奠基者。Robert de Vaugondy与他的儿子Didier当时继承Sanson许多的制图工具与资料,两人也重新修订Sanson之前所制地图,增订许多新发现的地名。在这张地图中,虽然未标记台湾地名,但台湾岛西部大致的轮廓已较正确呈现,台湾东部地形则仍未正确绘出来。
  
图二十三:东印度航海图,1771年  
  图二十三「东印度航海图Carte hydro-geo-graphique des Indes orientales」。这张航海图由法国制图师 Rigobert Bonne (c. 1729-c. 1795) 所绘制。原图刊载于Rigobert Bonne1771年出版的地图集《Atlas Moderne ou Collection de Cartes sur Toutes les Parties du Globe Terrestre》,本图对台湾的地理知识沿袭法国另一位制图师Jacques Nicholas Bellin 的地图。在这张图中,台湾鸡笼、桃园一带的海岸线被画的异常的曲折,台中、彰化海岸也有着明显的凹陷,而东部沿岸则绘成三个不知名的小岛。西岸只写出Kilon(鸡笼)、Tshulo(诸罗)、Tayoan(大员)、Lsles des Pescheurs(澎湖群岛)四处地名,但诸罗的位置却明显偏北,方位并不甚准确;东岸则标示I. Stele(龟山岛)、B. S. Laurent(苏澳湾)、Toloman(哆啰满)这些地名。
  
图二十四:东印度群岛新图,1700年
  图二十四本图标题「东印度群岛新图A new map of the east Indies」,图下方文字说明此图是根据法国制图师Nicolas de Fer(1646-1720)亚洲地图所重新绘刻。本图绘刻者Edward Wells(1667-1727)身兼数学家与地理学家的身份,任教于英国牛津大学。Wells制作的地图主要为教学之用,图面简单清晰,较少复杂地名的注记,并且基于教学需要而另行绘制偏重历史地图诠释或着重地理知识的版本。这张东印度群岛新图收录自他在1700年所出版地图集A New Sett of Maps中。由此图可想象到台湾与东南亚的关系密切,更有意思的是,台湾岛之名,除了福尔摩沙岛(I. of Formosa)外,此图又标记,又名:Bell I(sland)(钟形花冠岛?),不知是否为美丽的误会?

图二十五:东南亚航海图,1748年
  图二十五这张「东南亚航海图Carte des Indes Orientales」是依据法国制图师Jean Baptiste d’Apr鋊 de Mannevillette(1707-1780)之观察绘制。本图原分为左右两幅,接在一起后包括的范围西起印度洋,东至太平洋的Mariana群岛,整体的轮廓已经接近现在了解的模样,对东南亚各国的描绘也相当的仔细与精确。至于台湾的部分西部海岸还算正确,但在东部方面依然承袭这个阶段西方绘制地图的成见,将花莲沿海绘制成三个南北相连的岛屿。
  
图二十六:东南亚航海图,1758年
  图二十六本图绘者为William Herbert(1718-1795),这张东南亚航海图收录自他在1758年出版A New Directory for the East Indies一书中。这张航海图范围,北从台湾、厦门,南到帝汶岛(Timor)、印度尼西亚群岛等,西到印度南端斯里兰卡(Zeloan)正表示在历史上,台湾与东印度,或东南亚地区的关系,相当密切。
      
图二十七:琉球群岛图,1832年

   图二十八:清领台湾拓殖年代色别
图二十八此图以色块标示清代康熙、雍正至光绪各期全台开垦的位置区域。台湾西部在清初三朝大部分即已被开垦。东部地区因地理之阻隔、及「生番」占据之因素,直至同治年间开山抚番后,始见小区域的开垦。值得注意的是,这幅图是日本人以地图的方式呈现清代的地理知识,而非清政府本身的著作。

   图二十九:厦门到舟山中国沿海,1745年

图三十:福建省与大员图,1735年
图三十「福建省与台湾图 Province de Fo-kien & Tai-ouan」,收录于Jean Baptiste Bourguignon d'Anuville 1735年在法国出版之《中国志》Description de la China中。此图明显是参考18世纪初期耶稣会教士对中国所测绘地图制成。因当时台湾(府)隶属福建,故本图包括澎湖群岛、台湾岛西,台湾东部则被视为化外或界外之地,因而未绘入;虽然地名位置不甚正确,但西部台湾的一些重要地名已标志出来,由南而北,如:Ta-cong-lo-che(大昆鹿社)、Fong-chan-hien(凤山县)、Poan-low-tch?(半路竹?)、Gangpintching(安平镇)、Takiang(大港)、Tasienteou(大线头)、Ta-li(他里雾)、Tong-lo(东螺)、Nan-che(南社)、Pan-sien-ing(半线营)、Ta-tgu-che(大肚社)、Ta-kia-chi(大甲溪)、Heou-long(后龙)、Teken-tchan-che(竹堑社)Nan-ta-chi(南大溪)、Palifan(八里坌)等等。又,本图一般被认为是欧洲最早出版有关福建与台湾之地图。

图三十一:福尔摩沙岛地图,1864年
  
图三十二:福尔摩沙岛与中国沿海 局部图 ,1760年
图三十二这张标题为「福尔摩沙岛与中国沿海局部图Formosa - L' Isle Formose」的地图,收录在法国人Pr憝ost d'Exiles所编着《航海通史》(Histoire G幯廨al des Voyages)一书中,为法国海图工程师Nicolas Bellin(1703-1772)所绘制。图中左下侧文字记有:本图根据最近之地图及考察,特别是耶稣会教士、法国航海测量师之测绘而制成。显示本图主要是依据18世纪初期耶稣会教士冯秉正等人所测绘的资料。因此,此图相较于同时代之图,有关台湾部分,或稍有较正确的描绘,不少地名与河川已标示出来,尽管所标示地点,错误所在多处,如:Cha maki teou(沙码矶头)等。尽管在此图中,有些地名拼音仍不够准确,但台湾西海岸及东北、东南部的重要港口或城镇,如:彰化鹿港(Pensiening)、宜兰大里港(Tragiens)、台东市宝桑(Petribes),都已经标示出来。至于台东以北,宜兰以南的东海岸,本图台湾东部海岸以法文及荷兰文注记着:「Toute cette coste est tr鋊 peu connue;Deeze gantse kust is weinig bekend」,中文意为对东岸所知不多,还将秀姑峦溪误解成分割花东海岸山脉的长条状内海,但仍标出一些地名,显是十八世纪东部海岸,与十七世纪一样,仍有外界人士航经或停留该地。

图三十三:福尔摩沙岛与中国沿海图,1763年
  
图三十四:台澎山海舆图,1873年
图三十四这张同治12年(1873)「台澎山海舆图」是当时的地图中,东部海岸轮廓精确度最高的一幅
  
图三十五:福建全图
图三十五中,东部两个凹陷的大湾,北部标示苏澳,南部的未标明地点,依所在位置来看,可能是台东都兰湾一带。
  
图三十六:舆图
  图像来源:

图一:福建省地图,1714年,32*37公分,叶忠训收藏

图二:台湾岛图,1845,48*63公分,叶忠训收藏
摘自国立历史博物馆 2003《美丽之岛--台湾古地图与生活风貌展》,台 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图三:皇朝京省舆地总图,同治元年(1862年),各108*28公分,秋江纪念博物馆筹备处收藏


参考数据:花莲县文献委员会 1974《花蓮縣志》

[ 本帖最后由 掷箸生 于 2010-11-1 21:55 编辑 ]
少年子弟江湖老
红粉佳人两鬓斑
三姐不信菱花照
不似当年彩楼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15 01: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