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贡山川地理图》为南宋程大昌编撰,淳熙四年(1177 年)完成。原书五卷(含禹贡论二卷、山川地理图二卷、后论一卷)书成以后上表进呈。孝宗帝称其精博,诏付秘书庋藏,以垂后世。由于深藏秘阁,民间迄无传本。淳熙七年(1180年),程大昌以敷文阁学士出守泉州,彭椿年从程大昌处得此书与《山川地理图》副本,嘱州学教授陈应行刻于郡庠,始有刻本行世。而后佚失严重,致使各家著录此书有异,对以后影响极大。
现存历代书目,著录此书最早者,为南宋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该目记载:“禹贡论二卷、图二卷,程大昌撰。
凡论五十二篇,后论八篇,图三十一。其于江、河、淮、汉、济、黑、弱水七大川,以为旧传失实,皆辨证之。”以后《宋史·艺文志》中著录大体一致。清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二十八幅地图,那时已缺其中的“九州山川实证总图”和“今定禹河汉河对出图”二幅,以致于后世均认为《禹贡山川地理图》“原有三十一图,今存二十八幅”,作为研究禹贡和宋以前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之说。如此相传,不得不使人深信,宋代刻本已失传,现今只有清抄本。然而,《禹贡山川地理图》初刻原印宋本,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这部传世孤本,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孤本秘籍之一。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版框高19.1厘米,宽13.1厘米。
正文每半叶12 行22 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下有龚遂、陈禾、叶志、张才等刻工姓名。尤为重要的是,有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序》一篇,彭椿年《程尚书禹贡论图序》一篇,及最后有陈应行为论图而作的跋文。此宋刻本目录中标明有30幅,地图也是30幅,比《直斋书目题解》的记载缺少一幅图。然而和明初辑《永乐大典》时所见的宋刻本一样,图目为30幅。遗憾的是,当年的那部宋刻本,已残缺二幅图,使得清乾隆年修《四库全书》时,仅撰图28幅了。那么为什么《直斋书目解题》、《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及各家均著录原有图31幅呢?追其原因,宋本彭椿年序称:“⋯⋯辨证经旨者著之于论,论凡五十有二,论尝指事说理而当证以山川实地者,则为之图,图三十有一,至其事不隶虞夏,而源流本出此经者,则又为后论八篇。”
可见序中称有图31幅,而实际刻版印刷时,只有图30幅。
书前图目也是30 幅。而后人未察其详,编目时仅看序跋,很少有人数一数地图,因此造成错录。
《禹贡山川地理图》末有淳熙八年(1181年)陈应行刻书跋文曰:“阁学尚书程公,曩在经筵进黑水之说,上动天听,因以《禹贡》为论、为图,启沃帝心。其本藏之秘馆,天下学者欲见而不可得。岁在庚子,公以法从出守温陵,而编修彭公提舶于此,与公有同舍之旧,得其副本。应行因再拜以请,而三复其说。见其仪论宏博,引证详明,皆先儒之所未及,乃请于公愿刊之郡庠,以与学者共之。”从陈应行跋文可知,当时孝宗帝以及官员学者,对此论图评价之高。
作者程大昌论证禹贡山川,取前人旧说绘图,从而辨证其误,复绘新图。如考辨三江,绘有“孔安国三江图”、“班固三江图”、“韦昭三江图”,后有“今定三江图”。对于水道改易,除在叙说中具述,还在图中加以标注。如“历代大河误证图”中在汉代河道上注有“大河汉元光改流于此”字样。原图彩绘,青色为水,黄色为河。古今州、道、郡、县疆界皆画以红色。淳熙八年刊刻时,改为单色。各图主要反映《禹贡》中山、河、湖、海及冀、兖、青、徐、豫、扬、荆、雍、梁九州界域等。采用中国古代地图传统形象画法,又以文字注记区别古今内容。如:九州名用阴文表示,宋代建置用阳文显示。地名套以黑圈,山河名
称加方框。图的方向有上南下北,也有上北下南或上西下东,因图制宜而不一。它不仅是宋人研究《禹贡》的重要成果,也是国内外现存最早刻有确切刊印年代的一部历史地图集。
[ 本帖最后由 掷箸生 于 2010-10-31 16:17 编辑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