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雕花楼就是以木雕及砖雕为其特色的建筑楼馆。古雕花楼在江苏境内只存两处,一处在苏州东山镇,一处在泰州市高港区。
高港雕花楼位于高港区向阳支路,坐西面东,由前后两幢各5间的二层主楼和左右各3间的厢楼组成,是一座“四方楼”。
2004年10月,高港区政府决定投资近200万元,对雕花楼进行揭顶大修。经过近一年的奋战,日前正式竣工。
高港雕花楼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建楼的主人是口岸镇一位姓姚的木材商人。姚氏初建的楼面东而置,重檐硬山,上下两层,面阔五间,即现在的东楼。自古江淮地区民间建房,都选择朝南方向,为的是冬暖夏凉与室内采光。而姚氏建房时,据说为了生意红火、世代不衰,请来多位有名的风水先生,合议最佳定位。风水先生说,南方属“火”,火能克金,商人最看重的就是金,建房不能向着南方。于是,姚氏便将此楼面东而建。
建造该楼时,木料全部选用湘、黔所产的优质树木,砖瓦则是专门到镇江谏壁定烧。民国初年,该楼易主于从事港口运输发家的当地富豪李松如。李氏对该楼进行扩建。在旧楼的西侧仿建了一座同样风格的后楼,而且还在新旧两楼间加建了二座厢楼,使原来单一的楼房变成了一座四方楼,面积扩大了两倍之多。
李氏在扩建楼屋和园林时,不惜重金,请来苏北和苏南的名匠,精心设计改建,历时3年多方建成。据说仅木雕一项,就请了两桌(16人)雕工,雕了3年。一位当年参加过李宅雕花至今健在的老人回忆说,他小时候跟着师傅在李家做雕刻,一做就是3年。
李氏新建的后楼与前楼一模一样,仿造得惟妙惟肖,只是屋面的举折和所用的墙砖稍有不同。
高港雕花楼青砖黛瓦,高脊飞檐,与普通古楼并无多大差别,然而进入大门后,举目环顾,正屋、厢房的门窗,二楼的回廊、立柱、栏杆、檐壁……没有哪一件不是由雕花构件组成;龙凤呈祥、渔樵耕读、花鸟鱼虫……各式各样的传统雕花图案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雕花楼最精彩的木雕工艺见于天井四周与二楼回廊连接的花板。朝东的立面,有3组与3间楼屋等宽的雕花板。左、右两组花板上分别雕有扇形、梧桐叶形等等图形框,一片一片的莲花花瓣围绕在花框外,里面则是麒麟、蝙蝠、仙鹤、凤凰、佛手等图案。当中两条龙护卫着一座名楼———“黄鹤楼”。两旁有凤凰衔宝剑、狮子盘绣球等图案。
漫步于楼下回廊间,抬头仰望,一个个历史人物呼之欲出。如周敦颐、陶渊明、王羲之、林和靖组成的“四爱图”;更有三国戏文,如三顾茅庐、东吴招亲等,琳琅满目。
雕花楼的特色一是题材广泛,民间所有表现祥瑞的传统图案几乎都和谐地显现在各个构件上。二是工艺精湛,木雕的各种表现手法,如圆雕、透雕、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及线刻几乎都能看到。三是布局讲究,如天井四周格扇的隔心,楼上全是圆的,楼下都是方的,象征“天圆地方”。四是雕件多样化,除了木雕,另有砖雕、塑雕。如屋面正脊中央与两头都有“福禄寿三星”、“麒麟送子”、“凤凰牡丹”等灰塑花纹。这是当年工匠用糯米汁、熟石灰、草木灰等拌和成青白色膏泥堆塑出来的。
解放初期,雕花楼归属当地政府。2003年6月,雕花楼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沧桑的雕花楼曾三次遭受磨难。先是抗战时,两枚日军炮弹击中楼外园林,损毁惨重;再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驻在楼内,马匹、军车再次伤害园林;三是“文革”期间“破四旧”,损毁了少数砖雕。除遭受人为破坏,雕花楼天井中的雕花还受到风霜雨雪的摧残。这次修建前,该楼大量木料腐朽,油漆剥落,不少花纹也日渐模糊。
2004年10月,高港区政府决定投资近200万元,对雕花楼进行揭顶大修。雕工们认真修补了所有雕刻花纹,第一次采取化学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去除了涂抹在雕花花板上积得很厚的陈年老油漆,全部雕花构件已重新焕发了青春。
据了解,高港区政府还决定打造一个以雕花楼为主体建筑的特色文化景观。拟在雕花楼前建一座观景台,在该楼附近恢复一组古民居建筑群,增设照壁墙、八字墙等,雕花楼西侧还将建一个小游园。扩建后的雕花楼景观东西长124米,南北宽43米,建筑用地约5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