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北隅,昔有荷叶亭,造型独特,建筑艺术精湛,曾得国内许多建筑师的赞赏。
阜城地主梅士斌无嗣,纳张氏曹氏二妾。士斌于民国十年(1921年)旧历六月十七日病逝,终年六十二岁。两妾同服生鸦片,于六月十八日身死,时张氏年二十五岁,曹氏仅十九岁。按士斌遗嘱,由侄孙梅自芳承继财产。自芳父梅品山,建荷叶亭墓园,意图表彰。
旧社会表彰节烈,按古例,于过街要道竖立石碑坊。品山鄙其结构简陋,环境喧嚣,决意采用碑亭式样,并与墓地毗连。品山工于绘画,擅长花卉翎毛,因此墓园碑亭图式,悉出其手。
荷叶亭墓园座落在阜城西郊,射阳河北,今阜宁师范东北隅。墓园广达十余亩,墓门以巨石砌成,正南门阙横书“一门双烈”,为顾汝石累书写(汝石累字莲村,当代书画家)。背面题“三歌”。墓门北为六角碑亭,用全柱山石砌建,亭顶以钢筋水泥制成,呈荷叶覆盖形,有蒂有纹络,惟妙惟肖。采用荷叶形的用意:一则因张氏曹氏亡于六月,再则取其品格清高之意,人们习惯称之为荷叶亭。亭后即墓,号“双烈墓”。
亭门两侧石柱刻对联一副:“双烈一门光,说什么石妾坠楼,虞姬伏剑;九泉三对影,依然是绿窗课读,红袖添香”,为曾熙书(曾熙字农髯,清末进士,近代书法大师)。另一石柱刻有一联:“莫轻她两两小星,问自古男儿,有几个肯拚一死;胡秉此昭昭大节,看而今巾帼,舍二姬谁与千秋”,为“天虚我生”撰。亭顶下有六面横匾,正南面“鹄双亭”,为曾熙所题。其余五面,“有二绿珠”,康有为题;“蓉城联袂”,谭泽闿题,“苕玉霜摧”,朱孝臧题;“潇湘夜雨”,顾汝石累题;“携手同归”,王一亭题。
亭正中立有石碑一座,高约六尺,碑文为樊增祥(增祥字樊山,光绪进士,清末官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撰,曾熙书,左光涵刻。碑文长达千言,全为表彰张氏曹氏事迹。碑阴有吕凤子(近代大画家,前中央大学教授)所绘两株梅花和梅品山所绘梅雪交香图。亭六面石柱间隙有铁栏,亭顶六飞角下各系铜铃。全亭无寸木。
墓园东南西三面有小溪环绕,东北隅架石桥一座,名“怀清桥”。墓四周隙地,植梅百株,间杂各种花卉。亭前有一群狮形假山,俯、仰、坐、卧、腾、伏,形态栩栩如生。
荷叶亭于1937年全部建成。抗战期间,阜城三度沦陷,亭未遭损坏。十年动乱中,红卫兵破“四旧”,1966年亭毁。
张氏曹氏在其夫梅士斌病逝后,双双服毒身亡,里人传其被逼迫。然姑勿论是否出于诱或逼,即以当时她们的处境而言,亦属走投无路。此一惨局,反映了封建道德“吃人”的本质。当时的文人墨客为之歌颂,备加赞美,然究其实质,张氏曹氏之自杀,实为封建礼教之牺牲品也。辛亥革命以后,阜宁县城出现这种表彰节烈式的荷叶亭,足见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为之题额撰碑文者亦多属清末思想保守之封建遗老,如康有为、范增祥等。
尽管荷叶亭附带着许多封建色彩,但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别树一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