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旅游 户外 地图
查看: 33560|回复: 20

中国汉语方言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驴驹

积分
1
发表于 2005-4-6 1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本帖最后由 张世玉 于 2008-11-7 04:11 编辑 ]

380

主题

2897

回帖

1万

积分

超版

积分
10042
发表于 2005-8-6 0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方言地图

中国语言地图下载网站
http://www.uijin.idv.tw/class_download.htm

[ 本帖最后由 张世玉 于 2007-3-2 05:4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2897

回帖

1万

积分

超版

积分
10042
发表于 2005-8-6 07: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方方言------形成与分布

   北方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这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因为北方话区域在汉族历史上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宋代以来,许多著名的白话文学作品,从话本、元曲到《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都是以北方话为基础写成的。后来「官话」(「官」是公共的意思)名称的产生,也说明北方话体现了汉语发展的趋势,它作为基础方言的地位已经得以确立。

    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种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0%以上,可分为四个次方言:

(1)   华北、东北方言:其中胶、辽半岛的语音有显著的特点
(2)   西北方言:内部分歧多一些,特别是山西中部、北部和陕西北部
(3)   西南方言或上江官话:其内部最为一致
(4)   江淮官话或下江官话


    此外,在通行非官话方言的地区中,还存在着少数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话方言岛」,如福建南平城关的「土官话」、长乐洋屿的「京都话」、海南岛的「儋州军话」等。




北方方言的语音系统相对比较简单,共同特点包括:

(1) 古全浊声母清化,例如「富」和「父」,「贵」和「跪」的读音都没有分别。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如「旁」、「茶」等平声字读为送气,「被」、「杂」等仄声字读为不送气。

(2) 平声分阴阳,全浊上声归去声。绝大部分地区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调类分派情况相当一致。

(3) 辅音韵尾少,没有〔-p〕、〔-t〕、〔-k〕和〔-m〕。有入声的地区,入声或者收〔- 〕,或者无辅音韵尾。古〔-m〕尾并入〔-n〕,如「甘」、「险」古代都是〔-m〕韵,现在是〔-n〕韵。一般只有〔-n〕、〔-〕两个鼻辅音韵尾。

    北方话词汇是普通话词汇的基础,内部大同小异,特点是常用词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都相当一致。

    北方方言内部语法的一致性虽强,可是由于分布区域辽阔,各地的方言语法又各具特色。

[ 本帖最后由 张世玉 于 2007-3-2 06:2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2897

回帖

1万

积分

超版

积分
10042
发表于 2005-8-6 0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方言


   吴方言通称「吴语」,因它主要通行于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包括上海),所以也称为「江浙话」。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

   吴语历史十分久远,可溯源到3,000年前先周时代太伯、仲雍的南迁。《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周太王的长子和次子太伯、仲雍南奔荆蛮(今江苏常州、无锡、苏州一带),建立了「句吴」(即「吴」)国。另据《史记·越勾践世家》所言,夏后帝少康之庶子被封为「于越」,建都会稽,即今浙江绍兴一带。吴越自古同音共俗,上述两国区域大致相当于现代吴方言区的范围。后吴为越所并,越又并于楚,因此吴越方言与楚语发生了密切接触。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中的「渔火歌」是最早的吴歌。
    自东晋开始,吴语不断受到中原文化的冲击,接受了中原汉语的影响。明清以来出现的用吴语(苏州话)写成的昆曲、弹词、和小说(如《海上花列传》等),显示了吴语不朽的文化价值。

    现代吴方言的分布区域包括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崇明岛,江北沿岸靖江、启东、海门三县和南通东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和江西省的少数地区。吴方言北面大致以长江为界,丹阳、清江是它的北极,和北方方言区的江淮官话接壤;浙江南部温州、金华、衢州三个地区为南极,与闽方言交界。此外,福建省北部浦城县也属吴语区。


   作为使用人数仅次于北方方言的汉语第二大方言,吴语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汉语方言。现代吴语,其「古老性」突出地表现在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声母〔b〕、〔d〕、〔g〕、〔dz〕、〔d〕、〔z〕、〔〕、〔v〕、〔〕等。如「报」〔p 〕不同于「抱」〔b 〕。
    只有一个〔-〕,保留入声,入声韵尾合并为一个喉塞音韵尾〔〕。

    吴方言有一批复合词,词素次序正好与普通话相反,如「闹热」(热闹)、「道地」(地道);有一些特有词已被普通话吸收,如「尴尬」、「煞有介事」等。

    重叠是吴语构形的主要手段之一,如「饭食食再去吧」(吃了饭再走吧)、「枱桌揩揩」(请把桌子擦一擦),可看出它与普通话的差异。

[ 本帖最后由 张世玉 于 2007-3-2 06:1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2897

回帖

1万

积分

超版

积分
10042
发表于 2005-8-6 0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湘方言

   湘方言或称「湘语」、「湖南话」。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湘方言不断受邻近方言的影响:东面受客赣方言「侵蚀」,南、北、西三面受西南官话包围,以致其内部分歧不断加剧,「纯粹」的典型湘语已难寻找。今天湘方言内部已出现了两类既有差别又并存并用的湘语 ──北片湘语和南片湘语。
    北片湘语(又称新湘语)较多反映湘语发展的趋势,以长沙话为代表;南片湘语(又称老湘语)更多地保留了古老湘语的特色,以双峰话为代表。

    湘语的形成晚于吴语,但湘吴自古有近亲关系。早在汉代扬雄的《方言》中,就屡次提到「南楚江湘」,也偶尔提到「荆汝江湘」和「江湘九嶷」。这一辽阔地域大概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我们不妨把「南楚江湘」看作上古时代的一个方言群,它是「楚语」的嫡亲或支系,和吴方言也关系密切。「楚语」在上古时期已声望甚高,是一个包括吴越语在内、囊括江南一带的大方言。现代湘方言前身大概就包含在「南楚」一类较模糊的方言概念中。今天的北片湘语受官话影响颇深,湘语的「古色」较多地保留于今南片湘语中。

   湖南省内方言纷纭复杂,严格来说,用「湖南话」指称「湘方言」是不够贴切的,湘方言亦不只分布于湖南一省。湘语北片以长沙为中心,通行地域包括湘北、湘中一带少数较大的城镇,如长沙、株州、益阳、湘潭等地。这也可以说是官话方言与湘语南片之间的过渡方言。湘语南片遍布于湖南中部、沅水东南、湘水以西和资水流域中上游一带,从新化、双峰、湘乡、邵阳到湘西南的洞口、武冈、零陵、祁阳等均是。其次,广西北部全州、灌阳、资源、兴安所说的湘语亦属南片湘语。



湘方言较为突出的语音特征是:

(1) 古浊音系统在南片湘语中保留较完整。不论平仄,古全浊声母都念不送气浊音,如双峰「大」读〔da〕,「词」读〔dzi〕。北片湘语古浊音清化,一律读为不送气清声母,如长沙「大」读〔tai〕,「词」读〔ts 〕。

(2) 〔f-〕、〔x-〕音节的字大都混读为〔f-〕,如「飞」和「灰」都读为〔fei〕。

(3) 一般只有〔t s-〕、〔t s-〕、〔s -〕而没有〔t  -〕、〔t -〕、〔-〕,古照系声母与合口韵母拼时,转为舌面声母〔t  -〕、〔t  -〕、〔 〕,如长沙话「书」、「虚」皆读〔y〕。

(4) 大都不分尖团 ,如长沙「精」、「经」都念〔t in〕。

(5) 鼻音尾韵多〔-n〕而少〔-〕,元音鼻化普遍。

(6) 有入声,但无塞音韵尾。

  词汇中「鸡婆」(母鸡)、「费内」(辛苦)、「伢子」(小伙子)、「老虫」(老虎)等与普通话有差异。

  语法上与北方话不同的是有词尾「头」、「子」、「基」,而无「儿」尾。动词时体的表示法用「解」(相当于普通话「过」)和「哩」(相当于普通话「了」)。

[ 本帖最后由 张世玉 于 2007-3-2 06:2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2897

回帖

1万

积分

超版

积分
10042
发表于 2005-8-6 0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贛方言


   赣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面积较小,使用人口较少的一个方言。赣方言不等于「江西话」,江西境内除了赣方言外还有客家方言、吴方言和江淮官话,而江西省邻近的湖南东部若干地方、福建西北的若干地方,也都有赣方言的足迹。
    由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有很多共同特点,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把客赣合并为一个大方言区,称为客赣方言。

   今天的赣方言主要通行区── 江西省,春秋时代是吴、越、楚三国的交界处,在汉代又介乎荆、扬二州之间。按照合理的推测,古代这片土地上居民所使用的语言可能包括吴语和楚语在内,或者至少和它们有亲密的关系。到了东晋末年,中原汉族受北方部族的侵扰,为逃避战乱大举南迁,到达江西中部。以后客家人两次由北往南的迁徙,也几乎以江西为中心站。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移民必然会带来一些歧异的语言成分,深刻地影响江西赣方言,各个地点的赣方言又有一些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赣方言呈现出较复杂的面貌就丝毫不足为怪了。

   赣方言由于长期接受周边方言(特别是江淮官话和湘方言)的影响,自身的特征已经不很突出,分布的疆界也就不很明确。赣方言通行的地域主要在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湖南省东有十多个县的方言属客赣方言系统,福建省西北有几个县(市)也说赣方言。还有湖北省东南和安徽省西南的部分县(市),语言特点近似赣方言,也可考虑归属赣方言区。


赣方言较突出的共同性语音特征是:

(1) 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声仄声,今读为塞音、塞擦音时多数为送气的清音声母,如南昌话「桃」(定平)读〔t au〕,「道」(定仄)读〔t au〕。

(2) 古晓、匣母合口字和非组(指中古「非」、「敷」、「奉」、「微」四个声母)读法等同〔f〕声母,如南昌话「花」(晓母合口)读〔fa〕,「发」(非母)读〔fat〕。

(3) 古泥、来母字今读逢细音的韵母都能区别,逢洪音韵母多数地方相混,如南昌话细音「年」读〔in〕、「莲」读〔lin〕,但洪音「脑」、「老」却混读为〔lau〕。

(4) 声调大都为 6 至 7 类,去声多分阴阳,入声有的分阴阳,有的不分。

      赣方言同其他姊妹方言有特殊来往,其词汇受北方话(特别是下江官话)的影响最深,还有一些与吴方言、湘方言接近。

    赣方言的语法同普通话比较,没有十分显著的特点。南昌话的名词词尾「子」,比普通话的应用范围要广泛得多。

[ 本帖最后由 张世玉 于 2007-3-2 06:2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2897

回帖

1万

积分

超版

积分
10042
发表于 2005-8-6 0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通称「客家话」、「客话」或「客语」,有的地方也叫「麻介话」、「话」、「新民话」。「客家」是相对于原有的当地居民来说的,所谓「先入为主,后来为客」。各地的客家人,大概都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

   客家人有句老话「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海内外的客家人,不管走到哪里,子子孙孙大都说客家话,以客家话为自己的母语。根据近代学者的考证,客家先民本来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汉族居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逐渐向南方迁徙而形成今天的客家分布情况。东晋永嘉以后,客家先民为战乱所迫,先后经历了五次大的迁徙运动。前三期(即东晋到明初)的迁徙是客家方言形成的重要社会历史原因;后两期(即康熙中叶到乾嘉以后)的迁徙使客家分布的范围大大扩展,形成了今天全国各地的「客家话岛屿」。

   客家方言与周边的赣、闽、粤方言都有接触。客家方言分布地域较广但不相连,今天其足迹散布在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主要的通行地域是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以及台湾境内。其中以广东东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闽粤赣边区一带为客家最集中的地方。在国外,东南亚的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地的华人社区是客家话的主要通行区。此外,欧、美、非洲使用客家话的华人总数当在10万以上。     


客家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相对较小。其语音特点是:

(1) 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今多读为相应的送气清声母,如梅县「桃」(定平)、「道」(定仄)的声母都是 〔t〕。

(2) 部分古非敷奉母的常用字在客家方言中读为「重唇音」〔p〕、〔p〕,如梅县「斧」(非)读〔pu〕。

(3)  鼻音声母比较丰富,不少地方除有〔m〕、〔n〕外,还有〔〕、〔〕两个声母,如梅县「我」〔o〕、「宜」〔i〕。

(4) 韵母中无撮口呼 韵。

(5) 以〔〕为主要元音的韵母比较多,如梅县的〔i〕、〔n〕、〔un〕、〔〕等韵。

(6) 有〔eu〕韵是客家方言语音的一个特色,如梅县「走」读〔tseu〕。

(7) 声调一般以 6 个为多。

      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是:单音词比普通话多一些,并保存了不少古汉语的词语。因为与粤、闽等方言邻近,在词汇上容易受到这些方言的影响,借入一些词语。所以客家方言中有一些具有粤、闽方言特点的词。


    语法特点是:名词有丰富的词头、词尾等附加成分;人称代词有数和格两个语法范畴;不少句型的词序跟普通话不同,如「讲少两句话」(少说两句话)、「买得口〔an〕多东西倒」(买得到这么多东西)、「去广州来」(上广州去)、「食一碗饭添」(再吃一碗饭)等。

[ 本帖最后由 张世玉 于 2007-3-2 06:3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2897

回帖

1万

积分

超版

积分
10042
发表于 2005-8-6 0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粤方言

   粤方言通称「粤语」,习惯上也叫「广东话」,本地人又叫「广府话」或「白话」。「粤」虽是广东的简称,「粤方言」却并非指广东境内的所有方言,而是指一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境内,以及港、澳等地以广州话为代表的大方言。

   广东现在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在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地区的,基本上是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瑶、黎和蜑家等,经济落后。直到公元前222至218年,王翦、任嚣、赵佗受秦始皇之命平定百越叛乱,发兵数十万驻守岭南,开始了早期汉语与百越语言融合的先声,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粤方言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楚人南迁、楚语南来所导致的结果」(李新魁《广东的方言》)。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更是源源不断地进入岭南,促使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总之,粤语一方面继承、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汉语的成分。

   粤语的分布地域主要在两广,包括珠江三角洲、粤中地区和粤西南地区,粤北、粤西的部分地区,广西的东南部(如南宁、玉林等地),以及海南岛的一些工矿及林场(如三亚、陵水等地)。粤语在海外的分布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欧洲某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东南亚地区粤语也很流行,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国。此外,在中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多明尼加、哥伦比亚及哥斯达尼加等国,粤语的四邑话较通行;在非洲的南非、马达加斯加等国,也有粤语的存在。

   
   粤方言是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方言之一,也是国内外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汉语方言。其语音特点是:语音系统复杂,保留古微母 m- 的读法(如广州话的「微」和「文」),韵母和声调较多,保留完整的古 -m、-n、-、-p、-t、-k 韵尾,有长短元音的对立(如广州话的 a 和  )。

  粤方言的词汇特点是: (1) 单音节词比普通话多。

(2) 一些复音词的词素次序与普通话不同,如「挤拥」(拥挤)、「齐整」(整齐)。

(3)  保存古汉语词较多,如「颈」(脖子)、「翼」(翅膀)、「着」(穿)。

(4) 外来词比其他方言多,如「波」(球,英语ball)、「恤衫」(衬衣,英语shirt)、「士多」(小杂货店,英语store)。

(5) 有一批特有词,如「」(东西)、「点解」(为什么)、「巴闭」(厉害)。



     语法特点是:不少句型的词序跟普通话不同,如比较句「我大过你」(我比你大)、双宾句「畀本书我」(给我一本书)。有修饰语后置的现象,如「你行先」(你先走),也有回复体「整翻好架车(把车修理好)」、始续体「呢张凳系我坐开( 这个凳子是我坐的)」等独有的体貌。

[ 本帖最后由 张世玉 于 2007-3-2 06:3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2897

回帖

1万

积分

超版

积分
10042
发表于 2005-8-6 0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闽方言

   闽方言或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闽南闽北不通话,闽东闽中有差异。「闽」虽为福建简称,闽方言的足迹却远远超出了福建省的范围。它遍布于福建、广东、台湾、海南四省和浙江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达5,000万以上。   


   据史书记载,闽方言区人民大都是历史上因避乱、或因征蛮,陆续从中原一带迁移而来的。中原汉人迁移入闽,始自秦汉,盛于晋唐。汉以前,福建居民尚属一个称为闽越的少数民族,秦始皇征服百越始设立闽中郡。但闽语的真正形成该在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之后。为避战乱,江南浙北的移民分别从海路和陆路大批涌入福建。由于南迁路线不同,且沿海内地长期阻隔,至今闽语仍在此存在较大分歧。唐以后,中原的语言文化随着朝廷士宦被贬南迁而传播到闽、粤等地,如大诗人韩愈 , 对广东潮州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明末郑成功领队南渡台湾抗击清兵,闽语也飘洋过海在此生根。可见,数次迁移,促使闽语分歧扩大。

   闽语早已不只是停留在「闽」区内的方言了,它是一个超省界、超国界的汉语大方言。它通行的范围包括福建省大部分地区(闽西、闽北部分说客话、赣语的除外),广东省东部潮汕地区和海、陆丰地区,雷州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和浙江南部个别地区,台湾全省大多数汉族居住区。此外散居在东南亚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好几百万华侨和华裔中,也世代以闽语作为自己的「母语」。


   闽方言较具普遍性的语音特点为:

(1) 各地声母较为一致,大都只有15个,称为「十五音」系统。不少地方保留了上古汉语「古无舌上音」、「古无轻唇音」的特点。

(2) 古全浊声母多读为不送气轻音声母,如厦门「弟」读〔ti〕。

(3)  古照二组(指中古「庄」、「初」、「崇」、「山」四个声母)、照三组(指中古「章」、「昌」、「船」、「书」、「禅」五个声母)和古精组(指中古「精」、「清」、「从」、「心」、「邪」五个声母)大多混读为〔ts-〕、〔ts-〕、〔s-〕,如厦门话「姐」与「者」同读〔tsia〕。

(4) 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如厦门话「咸」读〔kiam〕,「竹」读 〔tik〕。  

(5) 有丰富的文白异读现象,如「山」可读为〔san〕(河山,文读)、〔su〕(山顶,白读)。

(6) 有入声,声调 6 至 8 个。

    词汇方面,有一大批继承古汉语且多为单音节的〔san如「厝」(房子)、「箸」(筷子)、「啼」(哭)等。此外,有一些外来词主要借自马来语、印尼语和英语。如「雪文」(肥皂,印尼语sabon)、「温斧」(洋灯,英语lamp)。

    语法方面,不少句型语序和普通话不同,如厦门话的比较句「伊较悬我」(他比我高)、有无句「我无读」(我没有读)、疑问句「你有看戏阿无」(你有没有看戏)。

[ 本帖最后由 张世玉 于 2007-3-2 06:4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2897

回帖

1万

积分

超版

积分
10042
发表于 2005-8-6 0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晋方言

晋语,也叫「晋方言」,指分布在以山西省为中心的西北地区的方言。主要特点是:

(1) 有入声,入声多二分。
(2) 多数地区有词缀「圪」。
(3)  轻声「子」尾多读入声。
(4) 不少地方有分音词,如平遥「摆」〔p〕说成〔p l〕。

      晋语的归属是个尚有争议的问题。1985年,李荣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里,把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称作「晋语」,并主张把「晋语」从「北方官话」分出。《中国语言地图集》体现了这个主张,把晋语看做是与官话、吴语、闽语、粤语、赣语、湘语、徽语、平话、客家话等平行的方言区。这一新见解,引起语言学者特别是方言学者的浓厚兴趣。

[ 本帖最后由 张世玉 于 2007-3-2 06:4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22 07: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