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旅游 户外 地图
查看: 10055|回复: 0

明代战备图

[复制链接]

83

主题

83

回帖

59

积分

头驴

积分
59
发表于 2006-5-22 06: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太祖朱元璋于 1368年推翻元朝,建立明政权。明初洪武年间,进行了统一全国的战争,把元军的残余势力赶到了蒙古高原一带。但是,退居大漠以北的元人企图卷土重来,不断向南进犯。到了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清军强大起来,开始觊觎关内。因此明朝大修长城,设立边关,加强边防。在整军备战的过程中,总体上处于守势的明军绘制了多种用于防备的边防图。明代中期,倭寇的侵扰日益猖獗,东部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深受其害。为了抗击倭寇,用于加强海防的筹海图和江防图的绘制也颇受重视。这些边防图、海防图、江防图可以统称为战备图。明代战备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军事制图的状况。

九边图

明朝前期,修筑了嘉峪关到山海关的万里长城。沿长城东西一线的险要地带建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宁夏、甘肃九个边防重镇,合称九边。九边图是明代陆地边防图的主要图种,流传下来的《九边图》《九边图论》《九边图志》较多。《明会典》记载了一幅《镇戍总图》和九幅《九边图》(边镇分幅图)。

《镇戍总图》上绘有方格网,方向为上北下南,全国重要军镇的相对位置比较准确。《九边图》中各镇地图基本采用写景的绘制手法,突出军事要素。

隆庆年间( 1567年—1572年),兵部尚书霍冀绘著了《九边图说》。之后,孙应元根据新资料,对《九边图说》作了补充修改。该图说“每镇有总图,以统其纲,有分图,以析其目”,可谓纲举目张。先图后说,一图一说,图说结合,边关形势一览在目,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九边防卫的细节,比如阵地的位置及其主次、攻守方向及其难易程度、驻军人数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全国性地图不仅包含军事险要等内容,还有独立的边镇分图。比如明代杰出的制图学家罗洪先绘制的著名地图集《广舆图》就包含边防图。《广舆图》除了有一幅幅面大的总图外,还有分图百余幅,分为七类,其中包括九边类、诸边类、属国类等。这些地图对于了解与谋划边疆地区的防御作战无疑是重要的。崇祯八年( 1635年),在兵部职方主事陈祖绶的主持下,绘制了《皇明职方地图》。此图由兵部组织绘制,其军事色彩更加浓厚。

筹海图

元朝末年,国势渐衰,倭寇乘机劫掠我沿海地区。明初,倭寇又乘天下未定之机,肆虐我沿海。同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殖民者相继侵犯广东、福建、澎湖列岛和台湾,海防形势十分严峻。适应加强海防建设和整军备战的需要,海域测量受到重视,多种筹海(海防)图应运而生。其中以著名学者郑若曾编绘的《万里海防图论》和《筹海图编》最为著名。

《万里海防图论》在明代的海防图籍中居首要地位,影响很大,后来海防图籍中的地图,多以他的海防图为蓝本。《筹海图编》是郑若曾在他原先绘制的《海防一览图》和《万里海防图论》的基础上精心编绘而成的。《筹海图编》图论结合,有 8开纸大小的地图114幅,首卷有1幅《舆地全图》,作为全书的统揽。72幅《沿海山沙图》是最多的种类,图上详细绘制了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到辽东沿海一线的海防设施,包括卫所、堡寨、烽堠、巡检司等,以及沿海岛礁等概略地形。卷二绘有《日本国图》《日本入寇图》各一幅,详细描绘了倭寇来犯的路线,在17处重要地点还进行了标注。卷三到卷七,分别绘制了从广东到辽东沿海州府的地图。应该说,《筹海图编》及其多种海防图成为部署海防和谋划御敌的重要依据。据学者研究,颇具影响的兵书———茅元仪所著《武备志》刊载的《海防图》,就是源于《筹海图编》。

还需要一提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此图绘制了南京以下长江段、我国东海和南海直至印度洋波斯湾的航路以及沿海地形。原图采用写景法呈 “一”字展绘,收入《武备志》后改为从右至左顺序绘成40幅,其中国内18幅,国外22幅。图上标示了港湾、江河入海口、岛屿、礁石、浅滩、沙洲、沿岸城镇、卫所等设防地点以及可供导航用的山峰、塔、寺院、桥梁、旗杆等显著物标。陆上详细注记地名、国名等共500多个,水域中标绘航线118条。此图对于研究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路线,加强南海与东海的海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图被收入《武备志》,也说明了其军事价值。

江防图

明嘉靖年间,海防废弛,守卫海疆的士兵流失过半,从事海外贸易的海商大贾勾结倭寇到沿海劫掠,甚至沿长江进犯扬州、南京,朝廷为之震惊。于是从嘉靖二十五年( 1546年)开始,明政府整治海防,开展抗倭斗争。在这种背景下,编绘了《筹海图编》的郑若曾又开始编绘长江防御图与太湖防御图。他带着两个儿子遍访江南的江防情况,写了著名的《江南经略》,其中包括46幅《江防图》和29幅《湖防图》,这些地图是明代江南江河湖泊(太湖)战备图的集中代表。

郑若曾所绘《江防图》的范围主要为长江下游,西起今江西瑞昌县,沿江而下,东到长江口的金山卫,这个范围也是倭寇进犯可能到达的地方。《江防图》幅面为 16开纸大小,对江岸具有导航意义的山峰、寺院、塔楼等采用写景绘图法。图上重点描述军事要素,包括江防设施、哨所驻地、各营防区范围及其界线、倭寇出没路线等。图上注记文字较多,除了地名、山名、港名、寺名之外,还标注了防区的起止地点,不同巡司间的距离,巡逻水军的兵员多少、舰只数量、巡逻周期等。南京以东江段的地图更为详细。《江防图》被收入《武备志》。

太湖地处江南,是倭寇从水路容易进犯的地区。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中绘制的《湖防图》也被收入《武备志》。湖防图有 1幅8开纸大小的《太湖全图》和28幅16开纸大小的《太湖沿边设备之图》。前者描绘了太湖的全景,后者详细描绘了沿太湖周边的港渎及其防备情况。有资料统计,图上共有港渎等约250处,其中湖5个,渎104个,港101个,另有溪、浦、口、泾、门约40处。

明代战备图为谋划边防、海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总体上看,明代的战备图属于中国古代 “制图六体”范畴的测绘传统。我们知道,计里画方是最典型的中国古代制图传统,从留存下来的战备图实物看(有的在刻绘过程中略去了方格线),大都采用了此种绘图方法,如《镇戍总图》上的方格网。地形、地物特别是具有军事意义的标志物,在战备图上除了采用符号表示外,许多采用了写景绘图法。比如海水,在海防图上大多用波纹线或鱼鳞纹表示;山脉则用凸起的山峰表示。而写景绘图法是古代常用的绘图方法。明代末期,来华传教的利玛窦带来了西方的测绘技术。西方测绘技术对明代的军事地图制作有所影响,但其带来的冲击直到清代才明显地显现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24 04: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