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桥原名虎渡桥,位于九龙江北溪下游,漳福公路干线上。江东桥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它与泉州的洛阳桥,晋江的安平桥,福清的龙江桥合称为古代“福建四大石桥”。近年又被《世界之最》书籍列为世界最大的石梁桥。据《读史方舆纪要》称:“江南石桥,虎渡第一”。江东桥这段溪流,古称柳营江,原是通津渡口,江东桥因“在郡之寅方”寅属虎,故称虎渡。这里两岸峻岭对峙,万壑并趋,江宽流急,波涛汹涌,驾舟渡江,进寸退尺,令人触目惊心。宋代陈让在《重修虎渡桥记》中云:“东奔如雷霆,入地深不可测,则立址于重涛悍流之中,似韭在匠鬼工,莫能措手”。说明这里渡江架桥之艰险。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郡守赵逖伯在这里连艘建造浮桥,开此处造桥历史的先声。但浮桥“摇荡掀簸,过者凛容”,且经风雨摧损,疲于屡易。嘉定七年(1214年)郡守庄夏始于此垒石为墩,建造木桥。但因水深流急,抛石都被冲散,迟迟未能奏效。一天,忽见老虎负子过江,游过一段急流,即栖息片刻,再游再息,终达彼岸。建桥工匠,见状忽悟,循踪勘探,发现虎游一线,水下有石如阜。于是选址筑墩铺梁成桥,并以木瓦盖顶,命名曰“通济桥”,又称“虎渡桥”。宋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被火烧毁。漳州郡守李韶倡议改建石桥,并捐私钱50万。里人吏部尚书颜颐仲及故守庄夏之子梦说衮成之。现拨库银万缗,又发动廷睿和尚师徒四处摹化以济之。历时三年双一个月,造成石桥,“其长三千尺,址高百尺,酾水(桥孔)一十五道,梁跨于址者五十有八,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东西结亭以憩往来者。”至此,虎渡桥夷然稳定百数十年。后经元、明、清各代,石桥屡毁屡修,共有十余次。特别是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代巡李翔谋建石梁桥,由郡守孙裕组织施工,不久,因调职未果;嘉靖十八年(1539年)代巡侍卿王石沙再次拨帑兴修,并由郡守顾四科募民施工,经民众努力,隔年冬,新建成石梁桥落成。“石梁长八十尺,宽、厚各五尺,酾水一十五道,一道三梁,疏之以广其道,以板石横弥其缝,广二十尺,长二千尺,皆新制也。”梁石最重近二百吨。在古代要开采如此巨大石梁,其难度是难以想象的。且用什么办法、什么工具将如此石梁运至江边,架上桥墩,至今还是一个谜。这样“上重下坚,相安以固。涨不能没,湍不能怒,火不能热,飓不能倾”。实是建桥史上的奇迹。 如今石梁仍稳架桥墩之上,成为一大奇观,吸引中外许多学者、游客。英国李约瑟博士亲临考察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文中评价说:“在中国其他地方和国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可同它相比的。”如今,江东石桥仍横跨九龙江上,成为国道324线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