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古代西域和阗等地的美玉经此输入中原,因此得名。
玉门关约建于西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当时,汉王朝刚刚取得对匈奴作战的重大胜利,于是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这就是名问古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河西四郡和玉门关、阳关。自此,玉门关便和阳关一起,分别成为古代中原通往西域以至中亚、欧洲等地北、南两路的重要关口。
玉门关为玉门都尉属下的玉门候官所领,敦煌设军郡前,隶属酒泉郡。东汉和帝时(公元:89年一l05年),关址曾一度东移至今玉门市玉门镇,后又重迁旧址。南北朝时(公元420年一589年),玉门关迁至瓜州晋昌县境(今安西县锁阳城附近),延续至唐,汉玉门就此废弃。
现存汉玉门关址,坐落在疏勒河下游南岸旁的一处沙岗上。城垣完整,黄土版筑,略呈方形。南北26.4米,东西24.5,残高9.7米,基厚4.9米。西、北面各开一门,形如土洞。关址北面数十米,即是疏勒河下游一大片由河流、碱湖组成的沼泽地。岸边芦草丛生,湖中碧水涟涟,水鸟驼影,若隐若现。关址周围,还有营垒、城郭遗址数处,尚待发掘.登上关城,则见戈壁浩瀚,天地茫茫,长城、烽燧宛若游龙,在关西北的戈壁、沙碛间逶迤西去。
玉门关附近的长城和烽燧,是我国汉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长城基厚3米,残高2-3米,顶宽1米多,内粘土、砂砾夹芦苇或红柳筑成。沿着长城,每隔5公里左右,筑有烽燧一座。
多以黄土、石块或土坯夹以红柳、芦苇筑成,呈上窄底宽的方柱形。有的残高10米左右,底宽7-8米,烽燧旁多有房医、堡台遗迹.烽隧附近还多遗留有芦苇捆扎成束的点火用的‘燔苣'和用芦苇、红柳、胡杨枝堆成的煨烟用的“积新”,这都是当年戍守军士发出报警信号时所使用的工具。东距玉门关址5公里的当谷燧,就是这一带长城、烽燧的一个缩影。
站在当谷燧旁,东可以望见巍然兀立的玉门关址。紧贴燧旁蜿蜒西去的汉长城,又把你的目光引向大漠煞气深处,引向那遥远神秘的罗布泊和楼兰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