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寺位于下九路西来初地华林寺前街31号。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印度名僧达摩从海道来到广州,在今华林寺附近登岸并建了“西来庵”,这是达摩在我国最先传播佛教之地。人们尊崇这位来自西方佛国的高僧,因此称其登岸处为“西来初地”,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以后“西来庵”历有扩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寺院经较大规模地扩建,殿堂、经阁、廊庑参差错落,广植树木,引有流水,环境幽雅,改称华林寺。寺内僧侣云集,香火旺盛,成为当时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民国时期,大部分寺产被官方没收,殿宇廊庑拆改为民居。现主要建筑仅存罗汉堂。罗汉堂门顶有“五百罗汉堂”楷书大字石额,署“道光丙午”年(道光二十六年即公元1846年)款。坐北向南,水磨青砖墙花岗石脚,硬山顶,灰塑瓦脊,碌灰筒,檐口为琉璃勾头、滴水剪边,平棋天花上施草。平面呈田字形,面阔31、进深44米,内有4个天井取光,使深广1364平方米的殿堂依然明亮开朗。堂内除供奉释迦、阿弥陀、弥勒3尊佛像外,沿墙边列五百罗汉,姿态神情各异。这五百罗汉像是一寺僧到杭州净慈寺描图回来按图塑造的。位于佛像之左地一尊罗汉像,竟是在元朝做官10多年广游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文化革命”期间,佛像、五百罗汉与马可·波罗像被毁。堂中央原有一清代铜铸阿育王塔,净重750公斤,高4米,外型美观,每层均有不同的图案花纹,非常精致,亦下落不明。寺前原有星岩白石塔一座,6面7级,高7米,每层刻有花纹,玲珑通透,造型华丽,具有雕刻、建筑艺术价值。1965年移置于解放北路兰圃中:移置时在塔基中心发现一密封4重套盒,以此为石、铜、银、木质小盒,外层石函盖上有“舍利子”3个朱字,铜盆盖面刻铭为“大清康熙辛巳(按:康熙四十年即公元1701年)孟秋华林寺住持沙门之海敬合”,盒内装有珍珠、琥珀、沉香木。银盒刻有莲花和圆点纹,工艺精致。舍利子套盒随即移交宗教部门。
1963年3月公布华林寺罗汉堂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广州市佛教协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