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浮山原名彰龙山,相传汉代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而闻名于世,故改名叫太浮山。位于县城西南12公里。207国道、石长铁路从山脚而过。贯穿花岩溪、桃花源、夹山寺的旅游线路1801省道擦西南山脚而过。整个太浮山面积4300公顷,海拔高度604.5米,有99岭,33岔。其“二十四景”江南闻名。自汉代中叶至清代末年,是佛道两教兴盛和发展时期。宋元时期形成了以桃源县桃花源、临澧县太浮山、石门县观国山、慈利县五雷山四大道教圣地。历代修建寺庙宏观,至清末尚有金顶大庙、铁瓦庙、汉王庙、俗圣观、王通庙、玉皇庙、浮山寺、二水寺、观音寺、广乐寺等,是洞庭48福地之一。历史上游人如织、香火鼎盛近二千余年。2001年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太浮山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山上奇峰峻峭,层峦叠翠,谷幽崖险,常年白云缭绕,岚气腾腾。山下水库星罗棋布,松竹掩映,山、水、石、林巧合成景,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岩、泉、树、藤自然成趣,天作之景异常醉人。二十四景点缀其间,风光独特,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气候宜人。游人置身于这大自然美妙仙境之中,无不感到心旷神怡,叹为观止。其丰富的景观资源由五个方面组成。
地文景观
太浮山由华夏式褶皱构造,形成特有的蚀余景观。因而奇峰峻峭:如“浮山二十四景”之中心景观——第一峰,还有三台峰、顿笔峰等,洞穴野幽:如浮邱子修道炼丹之仙人洞,在西北方半山腰,仿佛一头巨大狮子自天而降,洞口即狮口,由高约80厘米、粗约10厘米的三根小石柱顶住。呼啸而下的亿万吨天然红砂岩组成的狮头、狮口形成的洞穴可容数百人活动。内有捣药凹、炼丹台。还有元大德四年雕刻的碑文。此外还有螃蟹洞等,其典型度、自然度、吸引度、多样度、科学度极强。
水文景观
太浮山泥盆系地层,石英砂岩含有丰富基岩裂隙水,形成特有山泉。如沉香井、乌龙泉、天心堰、荷花泉等。泉水甘甜纯正,清冽爽口,矿化度0.015—0.1克/升,硬度0.52—3.6德度,PH值5.5-6.9,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另外,山麓水库、湖泊形成水中有岛,风景怡人,开发潜力巨大。
生物景观 太浮山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达99.8%。有国家一级、二级植物16种,其中银杏、刺揪、杜仲、香樟、楠木、紫檀、皂英、香果树、红椿、三尖杉、黄檗等珍贵植物遍布全山。奇花异草极为丰富。每到春天,映山红、土荆花,漫山遍野皆是,成为花的海洋。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23种,是穿山甲、水獭、果子狸、虎纹蛙、猛禽、麂子、野猪、大蟒等生活的乐园。堪称临澧生物物种基因库,其风景资源五因子极强。
人文天观
太浮山历史源远流长,自春秋战国二千多年来,不少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来此留下遗迹。楚大夫宋玉常滑道河逆水而上经佘市桥而上太浮山;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在云梦开战,到太浮山留有汉王庙和饮马池遗迹;汉伏波将军马援授命征南蛮,曾在此山驻扎多日,并在铁瓦庙开过军事会议;唐太子李直因怨恶宫庭争斗来此山修道;唐诗人李群玉几次登山游览;明太祖朱元璋追赶汉王陈友谅至太浮山,因刮七天七夜的黑沙风,救了陈友谅性命而得名的黑沙溪,现居住着数百户刘姓山民,此刘姓乃陈友谅之后裔,至今尚存陈刘不通婚的习俗;明末清初,李自成被吴三桂追赶至太浮山,因太浮山成为天然屏障,为缓解危机起到了巨大作用。于是在第一峰二佳山、插翎山、南阳坪、歇马店一带与清兵周旋,多日后被吴三桂击败,只好折身西逃去夹山寺。后来,李自成为感恩大浮山,捐巨资将太浮山大庙翻修并扩建;清代杨瑛、黄道让等数十位著名诗人常登山游览,题咏太浮山之诗文不下数百首;民国4年,贺龙、袁任远在此山活动留下多处遗迹;中日常德会战,太浮山成为抗击日军的湘北要塞,在山脊长矛岭尚有战壕遗迹;解放前夕的1948、1949年,太浮山成为湘北地区为迎接解放的游击队根据地。
天象景观
太浮山因处于洞庭一点万山东的位置,其天象资源非常丰富,她不仅有独特的雾景、雨景、云海、佛光、雾淞等天象景观。在莽莽林海中,还蕴藏着极具神奇的复粒子,身患绝症者,在此山居住一段时间即可痊愈。
太浮山森林公园,各风景资源类型之间的联系、补充、烘托等相互关系极强。风景资源类型单项要素具有特殊意义,它地处常德市、石门、桃源县城之间,交通方便,地理位置极佳,是一座典型的城市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