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明末天主教徒。天文学家、农业科学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字子先,号元扈,上海人。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在广东韶州结识西方传教士,初步闻知天主教教义及西方科学知识;后又读到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图》。次年中举。二十八年春赴北京应试,途经南京,往访利玛窦,对西方科学知识发生兴趣。
三十一年在南京聆听了葡萄牙耶稣会士罗如望的宣道,阅读了利玛窦的《天学实义》。塔把"天学"理解为由行上之道和行下之器两部分组成。他认为佛教空无之说"东来千八百年,而世道人心未能改易",若能将天主教教义加以传布,使人人为善,以达到"久安长治"的政治目标。因此,他接受了"天学",受洗入教,取教名保禄。
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政之余随利玛窦问学,并于之合译《几何原本》前6卷。
三十五年丁忧,回籍守制。次年邀意大利耶稣会士郭居静道上海传教,在家中设立教堂,并在其亲友、佃户中发展教徒,是为天主教传入上海之始。
守制期间,将《测量法仪》参以《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中西会通,加以整理,并撰成《测量异同》,《勾股义》。三年后回京任翰林院检讨。适值钦天监推算日食不准,遂和传教士合作研究天文仪器。
主张翻译学习西方天文学说。因皇帝不予重视,其事遂寝。四十年,从意大利耶稣会士熊三拔学习西方水利。
崇祯元年(1628)复任礼部侍郎。次年,钦天监推算日食再次失准。经过皇帝批准由徐光启主持重修历法。当年,皇太极率领数万人攻破大关口、从三面进逼京畿。
崇祯帝两次召集大臣,垂问方略,徐光启提出区别对待俘虏以瓦解敌人军心,建立配备西洋炮等火器的车营,以战为守,积极防御的战术。
在徐光启主持下,由传教士率领的葡萄牙士兵带领大铳到达涿州,协助防守。三年升礼部尚书,徐光启是明末中西文化交流中重要人物。
他也是著名的科学家,他著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科学技术划时代的著作。1633年,徐光启在北京去世,后被葬在当时的法华浜和肇嘉浜汇合处,其子孙也多汇居在此,“徐家汇”由此得名。
[徐光启墓]位于南丹路上的光启公园内,于1957年整修,现墓地有徐光启花岗岩雕像。东侧是碑廊,有徐光启画像、手迹和传记石刻,共12块。四周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庄严肃穆。
[徐光启纪念馆]也坐落在光启公园内,纪念馆的建筑是经抢救性保护、异地搬迁而来、距今500多年的上海最古老民居“南春华堂”。
纪念馆展示了11块按照徐光启手迹而携刻的碑文,安放的明代家具是按照徐光启旧居摆设陈列,窗棂均为明式简洁的方格木窗。
纪念馆在陈列中还引入了电脑三维技术和微缩技术,复原了徐光启故居“微缩模型”。整个展览展现了徐光启的生平、科学成就、历史影响、桑梓情结、墓地沿革,以及后人对徐光启的缅怀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