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戏曲剧目中,有一处著名的《赵氏孤儿》。而山西省东部苍茫起伏的群山中,有一座因这则故事而闻名的山脉——藏山。
藏山,原名盂山。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司寇屠岸贾带领人马查抄赵家,当时老相国赵盾已死,屠岸贾便要把赵家后代满门抄斩。于是,赵家的门客程婴、公孙杵臼为抢救赵氏孤儿赵武,与屠岸贾展开了一场“搜孤救孤”的斗争。当时,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刻,程婴忍着巨痛将自己的男婴代赵武被杀,而把赵武藏于盂山中,保全了赵家的一条命根。后来,人们就把盂山改为藏山,一处名为《赵氏孤儿》的剧目也从此流传开来,至今不衰。
藏山有洞,名“藏孤处”。山中寺庙建筑,为祭祀程婴和公孙杵臼等八人而建,皆依山傍岭,就地布景,错落有致,风姿不凡。藏山半腰中的“梳妆楼”,古朴精巧,为藏山寺庙中的姣姣者。现存建筑多为宋、明、清遗构,尤其是明代,明神宗曾派太监来藏山建造寺庙,可见历代皇室和民间对赵氏家族的敬仰之情。
藏山,位于盂县城北18公里处,距太原 121公里。藏山,以流传着“藏孤救孤”的故事而闻名。据《史记·赵世家》等典籍记载,晋景公时,权奸屠岸贾累进谗言,致使赵盾全家三百多口被杀害。赵盾之孙赵武尚在襁褓之中,幸被其父友人程婴用己子替代,而抱持逃至此处,藏居十五年之久。名其山曰“藏山”,盖以藏孤得名也。后人为了颂扬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舍身取义之壮烈事迹,遂在藏山立庙祭祀,代代香火不绝。
藏山庙名曰“文子祠”,以赵武之谥号赵文子命名。祠庙始建无考,现存碑碣中有金大定十二年(1172)重修碑记。现存的古建筑中除寝宫为元代所建外,其余大都是明嘉靖、万历年间和清代多次修葺与增建的。
藏山庙大小三十多处亭台楼阁皆倚山傍壁而筑,气势雄伟。祠庙座北面南,依次将山门、牌楼、戏台、钟鼓二楼、东西碑房、正殿、寝宫、梳洗楼等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置于院落之外,区别鲜明,主次有序,是按照宫廷建筑的特征而设计的。
藏山有十景,奇丽壮观。“龙凤松”,位于祠庙入口处,“龙松”伏地而生,似虬龙蟠曲,呈仰天长吟之状;“凤松”袅娜奇立,若仪凤展翅,有凌空翱翔之势。“饮马池”昔日山泉汩汩,清澈见底,相传为程婴、赵武饮马处。“笏峰”面祠南耸,石削如屏,险峻异常。“南天门”巍然矗立,有“之”字形石径直达峰巅,素有“南门天险”之称。山顶部一处自然生成的鳞峋突兀的岩壁,似莲花一朵,盛开崖畔,即所谓“南洞西山绣石莲”,亦是藏山胜景之一。 “日落晚照”,位于东峰半山腰,有一凹地,四周芳草如茵,披青流翠,中央呈苍黄色,夕晖反射紫绿万状,光怪离奇,分外妖绕。“拜水洞”居祠之北,为旧时祈雨处。“滴水崖”于东峰山麓岩穴内,涧水四季不绝,似水帘洞天。“黑龙潭”在东峰隅岩洞内,水色似墨,饮之可口。“飞岩楼”凿岩而建,险峻异常。“藏孤洞”在寝宫后山腰,僻静幽谧,是赵氏孤儿当年藏身之处。
藏山是中华沧桑变迁的一幅重彩画卷:有藏山藏孤之历史,然后才有赵氏一脉,而后才有赵简子、赵襄子,才有韩赵魏三家分晋,方有立国二百多年的七雄之一赵国。倘若没有赵氏孤儿一说,就不会在战国时代列国纷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赵国的位置……
为完善藏山旅游景区,再现历史的真实,1996年新建“春秋战国城”,为景区增添了耐人寻味的一页。“春秋战国城”北靠笏峰,南依小东山,位于藏山祠龙风松东面,建筑面积 1万平方米。周围山势峭拔,林木茂盛,风景优美。建筑整体布局按照中国古老的“八卦图”设计,其中心为“百家坛”。由此辐射向八个方位,将群雄殿、将相府、忠烈馆、古战场等馆室有机结合在一起,形乱而神凝。游览者可感受与藏山祠“赵氏孤儿”故事发生在同一历史时代列国争雄、百家争鸣的历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