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寺坐落于罗源县城外的莲花山麓,距城不过半里,因寺后石罅间有一眼清泉,古时每逢县城疫病流行,居民多来寺取水饮用治病,人称“圣水”,寺因此得名。
寺始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建寺者为谏二头陀。寺宇布局依山就势,匠心独运,四进四迭,逐层抬高,建筑颇具园林气息。寺周遍植松、竹、榕等,环境优美,自然、人文景观甚多。历代屡经修茸,尤其是80年代以后,寺庙面貌一新,游人、香客接踵而至。
从县城南门外坑头水井路攀登200级的呈“之”字形的石阶,即至天王殿前平台。从天王殿至后座法堂分四大梯级迭进,总进深85.44米,前后高差17.11米。各建筑物之间由过道及两旁台阶连接,单体建筑小巧玲珑,质朴古雅。天王殿,亦称“头门”,殿前有宋代理学家朱熹撰的一幅对联:“寻僧但觉云生脚,听法居然石点头。”两侧楹联:“圣水得源头,方知我佛本经不存贝叶;登山见真面,益信众生自性各有莲花。”为清代左宗棠所撰。殿中央为弥勒佛坐像,佛像两耳垂肩,笑容满面,身披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着大布袋,一手持佛珠。殿左右两侧分列四大天王像,弥勒坐像背后,面对二进门楼,有护法韦驮立像。
大雄宝殿为木结构建筑,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面阔5间,进深6间,内供释迦牟尼像高2.6米。
法堂有千手观音、善财童子、龙女像,这组塑像是用樟木雕刻的。
圣水寺附近有金钟磹、眠鹤石、龙虎石、铁印石、紫月岩、栖云洞、澄心井等景。栖云洞在大雄宝殿南侧金钟磹底部,洞口小,洞腹宽大,洞深7米,宽1米,洞额镌“栖云”二字,旁有对联:“天开石室云居暖,山耸莲花水涌香。”洞内常年云雾缭绕不散,因此而得名。洞内有观世音像。还有珍贵的石雕18罗汉像。16尊为南宋淳佑(1248年)古匠曾缘所刻另两尊属明代作品,像高0.75米-0.8米。石像造型毕肖、神态各异,是园内现存最完整,工艺最精湛的石刻珍品之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水寺附近还留有大量摩崖题刻,有诗词、联句、题匾,还有游记等,这些都使圣水寺增添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