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家(划在苗族的一个民族,黄平县称之为未识别民族。http://www.kl.gz.cn/gonggao/hpsm.htm )
革家蜡染,图案匀称、疏密相同、韵味古朴、风格独特。
革家约五、六万人,居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境内的有近万人。革家自称“哥摩”(革语),其有自身独特的素质、语言、特征和习俗,是由苗族分离出来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革家没有文字,但民间流传极其丰富。
革家廖氏迁徙歌《革家祖先从哪里来》的口传迁徙路线为:梗面架长—麻哈麻栗—麻哈独神—兄猛寨弄—卡里将故—常大嘎兄—翁省嘎亏—更我嘎杷。
革家的分布,主要在黄平、凯里、麻江、瓮安、福泉、镇宁、兴仁、黔西等地,以重安江两岸的黄平、凯里为最多。光绪四年(1879),革家人高贵富、罗廷相、罗文海等20人“勒石定章”立碑于龙场泡木寨,刻有“新寨、干岩、杨家山、老鸦山、华界、洛棉、流水、鱼洞、高帮坡、老鹰岩、一碗井、干田、小泡木、杉木坳、马坪、看牛坪、下院、江禾”18寨和头人姓名。
革家有总理家族事务“执政机关”,分阴、阳两系,系两位一体。阴系由“盎尕”—族长、“盎梗”—芦笙师、“典捞”、“典汝”和“把登”组成。革家信仰:崇拜祖宗——木鼓。
革家的工艺,主要有蜡染、刺绣、织花、银器、石器、乐器和竹器编织。 蜡染 革家蜡染历史悠久,以图案均匀、疏密相间、花纹别致、风格独特著称于世。 革家女孩从八九岁就随母学点蜡,十七八岁便独具匠心,成为蜡染能手。蜡染的制作方法是先用蜡绘花于布,用蓝靛染缸染之,再用水煮沸,去其蜡则花现。蜡染纹饰图案纹样,有太阳、水波、瓜、米粒、蝴蝶、燕子、青蛙、鲤鱼、水草、石榴、刺藤、野花、几何纹样等。也可随意变化,组成图案。 蜡染工具,蜡刀杆长不足七厘米,刀高仅零点三厘米左右。由呈三角形的薄铜片叠合而成,每套十余把大小不一。蜡板(画板),点蜡花,根据布料的大小精心构思图案,用剪纸图案的外形,在布上组合构成图,确定其位置。点蜡者有一大叠形状大小各异的纸样,点出不同的图案。 今存清代蜡染品,蓝白分明,色彩鲜艳。 革家蜡染、除衣裙帽帕、背扇围腰外,制品有提蓝盖帕、包袱皮、口袋、手巾、窗帘、被面、桌布、凳椅、伞套、帐沿等。 1955年,革家蜡染作品曾送德国柏林展出,深受国际友人的赞扬。之后,革家蜡染,曾在日本、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地展出, 为祖国争得荣誉。 1988年9月和11月,革家蜡染制品在北京又分别荣获“首届长城民俗民间艺术节”荣誉奖和“全国乡镇企业商品出口展销”银杯奖。同年12月,革家的蜡染文物在美国旧金山展出,深受赞誉。 织花 革家织花多制作头带、腰带、背扇带和脚带等,少量则用于镶嵌衣边。花带古朴典雅,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彩色的以红色为主,加黄、白、蓝色相间,以丝棉为料。
刺绣 革家刺绣多用于蜡染服饰作配,针法有平绣、盘绣、插花绣、挑绣等。纹样有几何纹样的蝴蝶鱼鸟,刺绣花卉等,多以红色为主。 银器 革家银器为革家传统工艺,多是妇女服饰中的装饰品。分未头饰、颈饰、手饰的部分,头饰:有发簪、银摸额、耳环。颈饰:有戒子项圈、空心项圈、大螺蛳项圈、板项圈和银盘链。手饰:有板圈、螺蛳圈、蒜叶圈、龙头圈、蚕图、毛虫圈、蚯蚓圈、空心圈等。
银饰是革家民间艺人加工制作而成。银匠艺人多在塘都、枫香两寨。 银饰工艺复杂,以板项圈为例,项身雕刻有三龙抢宝和四鱼四鸟。项身下中央吊有一块圆银盘,盘内有卧龙戏水,盘下垂吊九把各不相同的刀、剑、戟、矛。两侧还分别垂吊四十八串各不相像的狮、虎、鱼、鸟、蝴蝶、喇叭、响铃。银饰中的纹样则多与蜡染纹样相仿。 乐器 革家乐器有芦笙、木鼓、唢呐等,工艺十分讲究。 竹器编织 革家竹器编织手工艺品,有晒席、睡席、鱼篓、提蓝、箩筐等。重安是重兴乡的望坝、鬼冲、芭茅冲(瓦角)等材盛产革家竹器,久负盛名,有“竹编之乡”美称。 铁器 革家有从事打铁的工匠,加工斧头、镰刀、薅刀、柴刀、锄头、钉耙、菜刀、家庭织补机等等。 石器 木工 革家有许多人从事石器加工, 能加工石碑、石桌、石凳、石擂、水碾、石磨等。能架设石拱桥。木工能建造美观的木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