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布”、“惹戛阿布”、“阿布摩”、“马洪摩”、“阿达摩”,他们都是千岁老人,头戴尖尖帽,立眉,竖眼,手举竹杖,做出挖土、赶牲口的动作,嘴里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叫声。
这是多么原始、粗犷的舞蹈!当我们终于在威宁自治县举办的“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初赛赛场上目睹“撮泰吉”的时候,完全被眼前的一幕震撼,我们贪婪地呼吸着从远古、从人类的漫长成长、从智慧和勇气的高空中袅袅飘来的气息,恍惚之中,进退千年。
“板底乡裸戛村,只有61户人家,却保留了流传千年的舞蹈‘撮泰吉’,一种最原始最粗犷的彝族戏剧,被列入去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前从威宁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禄炳军的介绍中,我们要求亲临板底乡裸戛村进行实地采访。但天公不作美,那几天的威宁雨下得很大,通往板底乡的公路全都是黄泥路,没有车子敢去。
“40多公里远,总不能走路吧。”禄部长要求我们再等两天。
两天以后,终于与“撮泰吉”相逢于梦一般的20分钟里。这天,云南大学有两位教授专程从昆明赶到威宁,采拍“撮泰吉”。
从介绍中我们得知,一台“撮泰吉”演下来,演员最少也需要12人,其中5人扮人物,3人扮狮子,2人扮牛,2人敲锣打鼓。其中扮人物的5人是最为主要的。
在现场,我们了解到,巫师装扮、不戴面具的山林老人惹戛阿布由30多岁的板底村村主任罗小云扮演;1700岁、戴白胡须面具的彝族老爷爷阿布摩由不到 30岁的板底小学校长罗贵华扮演;阿布摩的女人,戴无须面具的1500岁彝族老奶奶阿达姆由20多岁的刘良扮演,刘良是个干部,刚从板底乡借调到威宁县委办;戴黑胡须面具、1200岁的带兵作战苗族老人麻洪摩由30岁的板底小学老师文启扬扮演;1000岁的汉族老人嘿布戴兔唇面具,由板底乡计生站工作人员罗良华扮演。还有一个阿安,是阿布摩和阿达姆之子,阿安在戏中没出场,只用一个布包代替。
这5名演员全是板底乡裸戛村人。
从县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上反映,“撮泰吉”已在板底乡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现在只有裸戛村还能演出,其他村寨都已经失传了。
刘良介绍说,“撮泰吉”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全戏共分4部分。第一部分是祭祀。阿布摩带领阿达姆、麻洪摩、嘿布,拄着木棍从森林中艰难地走出。他们是用包头布把头缠成头锥形,全身空黑衣黑裤,用白布条将胸、背、腰、腿缠紧,以象征裸体;迈着罗圈腿踉跄行走,以表示远古人类还不能直立;一面冲击声带,发出猿猴般的叫声,来到旷地上,“撮泰”老人放下手中木棍,面对西方,向天地、祖先和四方神灵祈祷。第二部分是耕作。是全戏的核心部分,前半段主要反映彝族先民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通过惹戛阿布与阿布摩的对话,叙述古时裸戛村连年灾荒,阿布摩等背着粮种途经很多地方,最后来到裸戛村,百姓开荒种地,以度灾年。他们以舞蹈动作再现彝族先民在农耕生产中买牛、犁地、耙土、撒灰、播种、收割、打场的劳动过程。劳动间歇,穿插着吸烟、喂奶等动作。后半段描写粮食喜获丰收,“撮泰”老人把大小仓库都装满了,惹戛阿布将酒洒在地上,向天地、神灵和粮食祈祷。第三部分是喜庆。舞狮人挥棍逗弄狮子,在场上翩翩起舞,祝贺粮食丰收。第四部分是扫寨。即扫火星,彝语叫“米夺秋”。惹戛阿布带领“撮泰”老人走村串寨,扫除灾难和瘟疫,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罗小云告诉记者,“撮泰吉”要全部演完,少说也需要35分钟。目前村子里能演“撮泰吉”的也只剩他们几个了,村子里以前会跳的人多数已经去世。
相关链接
“撮泰吉”是彝语音译,现在见到的文字音译名称有“撮衬姐”、“撮寸几”、“撮屯姐”、“撮特基”、“撮泰吉”等十余种。其中,“撮屯姐”比较接近彝语译音,现在用“撮泰吉”的名称,是借吉利的谐音汉字做译名。在彝语中,“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游戏,一般译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但也有学者认为,“撮泰吉”反映的是变成鬼神的祖先当初迁徙、垦荒的艰难场面,并借助祖先的威灵来保佑后裔和驱逐邪魔瘟疫。因此,“撮泰吉”的含义理解为“请变成鬼神的老祖宗来保佑后裔的游戏”或“人变鬼神的游戏”更恰当一些。
“撮泰吉”面具用杜鹃、漆树等高山硬杂木制作,工艺非常简单,先用斧头将一尺左右长的圆木砍成毛胚,然后粗略地刻出五官即成。面相不分男、女、老、少、惟以有须无须来区别性别和年龄。色彩单一,不用油彩精心描绘,只用墨汁或锅烟随便涂成黑色,演出前用石灰或粉笔在面具上勾画出道道白线。
关于“撮泰吉”产生的年代,因史料缺乏,现已难以稽考。从戏的内容分析,可能孕育于东汉时期,以后经过不断修改、补充,到清代中叶才基本定型。千百年来,“撮泰吉”默默无闻地在贵州西部的深山野林中自生自长,它很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而保留了浓厚的原始艺术的本色。如此古老的戏剧在我国已极其罕见。
“撮泰吉”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彝族戏剧的活化石”。无论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还是在戏剧、舞蹈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