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运动是一项带有危险性的运动。在登山运动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攀登极高山的过程中,死亡率最高的除了通常的滑堕、雪崩等外因之外,还有体温过低及心脏衰竭两大登山运动杀手。体温过低的危险是易于理解的。死于体温过低即通常意义上的冻死。
极高山通常山顶海拔都在雪线以上,有些雪线以上高度达数千米,而且通常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氧量低。因此,登山运动员的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如果长期暴露于低温、大风天气、 缺氧,加之缺少运动 ,即使有羽绒服的保护,也极易发生体温过低的情况。体温过低会导致内分泌混乱、幻觉及意识丧失直至最后死亡。即使经过抢救挽回生命,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体温过低并不仅发生于登山运动,也可能发生于任何户外冰雪运动。同时体温过低也是堕海者的第一大杀手。在登山过程中,预防体温过低除了保有充足的御寒装备外,自我保护及抢救、保护失去活动能力的登山者是最重要的防御措施。60年刘连满在海拔8600-8700米处丧失活动能力缺氧过了一夜已经出现昏迷、意识丧失等症状,没有死于体温过低,最终仍能下撤是一个奇迹,似乎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当年的英国南极考察队全军覆没时并未完全断粮,死因也应该是被风雪封锁,体温过低。另外,很多冲击珠峰顶峰的登山者描述途中遇到的因各种原因失去活动能力的登山者在其成功登顶后返回时已经死于体温过低了。
因此,如果在登山过程中发生滑堕(引起的骨折等)、急性高山反应等种种原因所导致的登山者丧失活动能力的情况,必须以最紧急的手段将其妥善安置。如将其安置于防风营地中,提供热饮料,在极高山区条件充分的可以考虑吸氧。如出现活动困难、意识昏迷的,必须设置专人照顾,防止死亡。在行军途中被困于风雪的,应在最短时间内设置营地,或挖雪坑、雪洞躲避风雪。有一个流传下来的传说是,两个人裸体贴身睡一个睡袋,最好是鼻子对鼻子,这样不容易冻死。
和体温过低相比,心脏衰竭是一个缺少预兆的杀手。75年珠峰突击队队长邬宗岳在突击营地遥感测完心电图后不到半小时及因心脏出现问题而死亡,当时其还应该有充足的氧气可供使用。 在低海拔地区,心脏衰竭的主要诱因是心肌炎等病症。表现包括引发肺水肿、口腔喷涌出白色或带粉红色泡沫。通常在登山者中被认为是肺水肿。其实单凭肺水肿并不足以致命。肺水肿是容易诊断的,而且从发病到恶化有相当长的时间,长到足以在5000米到8000米之间来回几趟。事实上,很多人都有在肺水肿条件下继续工作的经历。
心脏是维系生命的重要器官。心脏衰竭即使在低海拔地区及时送入危重病房在各种先进仪器的抢救下也是一个高死亡率的病症。在山区交通不便,抢救条件也有限,一旦发病,几乎是必死无疑。因此,心脏衰竭重在预防。进山前一定要做好身体检查,有禁忌症的人员不应盲目进山。发现自己能力不及时也不要卤莽地向上继续攀登。
在登山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自己心脏的工作情况,并注意保护心脏。可服用维生素C以保护心脏、维生素E提高人体抗缺氧能力。如果因血液中红血球太多而导致血液粘稠、心脏负担加重,可以考虑放血。另外,可适当使用利尿药减轻水肿症状。
在水肿条件下,病人会感到口渴,此时让病人喝大量的水,特别是盐水会引起致命后果。 在登山过程中如果有切片的人参,将有很大的用处。在最紧急时,人参甚至可以当饭吃。大剂量的人参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60年登顶运动员从突击营地待机开始,身上就只剩下水果糖及人参了,最终甚至实现8700米以上无氧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