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是扬州的第一大景致。其名气之大,几与“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比肩,而偏爱他的文人墨客甚至这样褒奖它“细水长流入大江,西湖不比瘦湖强”。
这话说得聪明,留了余地:西湖不比瘦湖强,但瘦湖也未必就比西湖强。天下西湖三十六,本是不易分出高低上下的,环肥燕瘦,尺短寸长,只能说是各有各的风致而已。客观地说,较之风情万种的杭州西湖,瘦西湖的诱人处也就只是在那瘦字之上了——这倒像时风,倘是女子,若是苗条曼妙、甚至有骨感,在人们眼中总显得比体态丰盈更接近美一些的。
瘦西湖本长春湖,又名保障湖。隋唐时期,只是一条由城壕通向古运河的自然河道,经过历代经营,这一带才逐渐成为著名的风景游览区。清代诗人汪沆,目睹它十里波光,曲水流芳,竟以为足可与杭州西湖媲美,就做了一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诗平平,实在说不上高明,却给这一衣带水取了个好名——传神写照正是在这轻轻的一个瘦字。
十里碧水,盈盈一握;潺潺清流,一线依依,既无作气吞云梦之势的浩淼烟波,又无发劈山之威的排空巨浪,只有微微的涛声若箫音细细,只有点点涟漪伴云霞片片,兼之蜿蜒曲折,花木掩映,因而显得极清瘦。瘦则秀——在中国古典的审美情绪中,这几乎是个常识,而且自宋以来,瘦更是与美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连一位著名的当代诗人也这样感叹道:
是谁?替你起下这么个美的名字 ?
像西子,偏有她不及的纤细腰肢。
由此可见,这区区的一个瘦字竟包容了巨大的信息量,不单将这一线清流人格化了,而且能让人产生许多联想。
瘦西湖之名自然风行于世,愈叫愈响亮。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汪沆的这一个有如神助的瘦字,这一路花柳,十里波光,纵是再出色些,对天下游人也是难得有今日的这般吸引力的!
天下的风景名胜,大抵有两种情形,一种主要是得力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塑,有天造地设之美,如九寨沟、张家界乃至桂林山水、匡庐烟云……一种则主要是得力于人工的经营铺排及丰厚的人文积淀。瘦西湖显然是属于后者。
瘦西湖一带,虽自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唐人杜牧的名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宋人姜白石的低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也先后提升了它的美和知名度,但真正弄出大排场来,还是在有清一代。
喜好旅游的乾隆皇帝数度南巡,六下扬州,当地的富商巨贾为取悦于他,就争着将白花花的银子朝水里扔,变着法儿在这里弄了不少新鲜花样,呈现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眩目景观。毫不夸张地说,游览面积达三十多公顷的瘦西湖,处处都是景致,徜徉于此,真能深切地体会到目不暇接的意味了。长堤春柳、小金山、平山堂、白塔、五亭桥、二十四桥……这些逶迤相接的景点犹如珠连玉串,在微微的清风里散发着温润的气息。
平心而论,瘦西湖能成为著名的风景游览区,这些“饰物”实在居功至伟。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旖旎宜人的十里风光,流连得久了,不知不觉间,不仅身子会感到困困的,绵绵的,脚步会感到软软的、浮浮的,就连目光也会是倦倦的、懒懒的了。
是有点儿腻。是不是太繁琐而又太单调了?楼台亭阁,又是楼台亭阁,虽然略有差异,但总出不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老套套;湖石、假山,又是湖石、假山,虽然大小有别,但总也离不开玲珑剔透、丑漏瘦绉的老调调……而且太精致了,太考究了,柱上的红漆鲜艳得就像刚刚涂上,树上的碧叶清爽得就像刚刚洗过,就是那寻常的一片草地,也被盘得如熨过的天鹅绒,纤毫不爽,就连那一条条镶着卵石的小径,也都被编织成美妙绝伦的云锦天章,随风飘动。
人的的智慧在每一个细节上闪光,人的追求在每一次重复中体现,一切都显得太完美了,太无懈可击了,太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严密了——也许问题偏偏就出在了这里。在这一派融融洽洽的氛围中流连得久了,你甚至会生出一种强烈的渴望:到洪荒大漠去,到深山老林去,到洪波涌起的茫茫大海去,到鸟语幽幽的荒村野渡去……好让松弛得太久的神经再度紧张起来、迟钝太久的目光再度敏捷起来,使灵魂享受一次巨大的震颤,一份巨大的惊喜。
自然之美往往是需要补充,需要点缀,需要修饰和升华的,正如美丽的姑娘也需要打扮一样。但这些又只能是点到为止,能收到烘云托月之妙就足够了,如果太刻意,太挥霍,把花样弄得太多,把文章做得太足,就会喧宾夺主,伤其真元,而导致自然的本色被掩埋、神韵被冲淡、灵性被淹没,那生机勃勃的美也就失陷在矫饰的泥淖里了。
——如今,享受一份原汁原味的自然该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啊!
不过无论怎样说,瘦西湖还是动人的,特别是当你第一次领略它的风姿时,你会感到它就是一轴用工笔绘成的长卷,虽然显得匠气太重,雕琢的痕迹太浓, 既不大气,更不真率,但那技法却相当不错,确是值得好好地玩味一下的。再者,那以瘦著称的一线清流,更能牵着你的遐想在历史的天空巡游呢!
而你不正是冲着这个瘦字去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