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还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也并非向往佛家的绝虑凝神、空无一物的禅定状态,感性的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冥想,思考生命的存在。读佛经亦不求甚解,平时闲来更多地愿意把宗教方面的书籍当作文艺之书来读,可谓是见其性而不泥其形,我于佛如叶公之好龙。
国庆前夕,办公室里见到一本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6万字的《走进芙蓉圣境》精装本。那精致的封面给人一种充满禅境的梦幻般的感觉,另我惊叹不已,爱不释手的翻阅着,仿佛得到了一把打开地藏菩萨、高山悬寺、神秘地宫、肉身之谜等构成了深厚的佛教文化迷宫的钥匙。
金秋时节,几个外地的朋友来访。朋友们因为时间关系,只安排了一天的行程,既要欣赏芙蓉山迤俪风光,又要感悟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正好借这次机会,怀揣金钥匙,未请导游小姐,领着朋友们走进芙蓉山,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览莲花佛国的万千气象。
芙蓉山有句俗语:“不上天台,等于没来”,我们乘索道览车直上天台。四周是无边无际海浪一般的群山,风在耳边刮过,在岩石上刮过,卷起一阵阵尖利的呼哨声。这时候,我在览车里,见九峰凌空如削,清光叠翠,想起了谪仙人李白“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芙蓉山因了诗仙的绝唱而定名。再回头看看我们自已的一排排览车,飞行在这群山万壑之中。初秋时节,万木葱茏,清澈的溪流中间,枫树叶红,情景交融,实在动人。在窗边,一边欣赏眼前奇妙的景观,一边和朋友们解说着:看,我们过吊桥啦!那是吊桥寺。远观吊桥寺,好一座楼桥故刹,果真“桥飞跨,寺悬挂”的奇异景观。更神奇的是清宣统年间法龙和尚在此圆寂,三年肉身不腐……
有了金钥匙,胆儿也壮啦,模仿着导游的神情,从佛国春秋、地藏菩萨、佛山故刹、肉身奇观、佛门常识等等,陪着朋友们真正的“走”进芙蓉山……
缆车向天台方向飞行,过了吊桥,回眸北望,山色苍茫,气象万千:那云雾忽地从坡谷涌起,一刹那整个山峦蒙蒙一片;突然间山风吹来,云消雾散,朋友们为江南雨多雾重的气候中,竟不断出现的经久不衰、栩栩如生的高僧肉身奇观叹为观止。
上天台的索道终点站是古拜经台,这是台,又是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建筑群体,宫殿式,双层重檐翘角,气势雄伟。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风格协调,堪称佛国明珠。伫立拜经台,极目西南,峰石奇观组成一巨幅金地藏诵经和听经的场景。虽然是佛国圣地,毕竟我们无法免俗,拿起照相机,双手合十,站在金地藏留下的“足印石”上,留下佛缘的印记,还望佛祖见谅!
从古拜经台蹬石级至天台寺,要步行1小时左右。我们一步一个台阶。刚下过小雨,此刻,石阶路像是被人用水精心洗过,无比的光洁,微风轻拂着四野青山,满山的松竹轻吟着一首自然的曲子。移步换景,朋友们都陶醉其中,忘记了疲劳。
两旁铁练上,挂满密匝的各式各样的铜、铁锁,玲珑别致,情丝缕缕,寄托着锁主人对名山佛地的心愿和祈求。突然,眼尖的朋友惊喜地叫起来了:“猴子,猴子来了!”我们寻声望去,有几只野猴倒挂树丛,望着游人,一心等着游人的施舍,胆大的朋友手拿饼干,探着身子,猴儿簌的抢到饼干就跑,我来不及告诉他注意安全,快门一按,拍下芙蓉猴的灵态。
渐渐的,也许平时缺少锻炼的缘故,我们的速度慢了下来,大家开始喘息,我真想停下休息。于是想起了佛陀说的话:“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山行处处有哲学,人生处处有佛理。
这时,上来4、5个三步一拜,五步一叩的进香人,他们肩搭佛袋,脖挂佛珠,腿部的衣服已破烂,可见斑斑血迹,很难想象,佛教的力量在信徒心中竟是如此之大。他们拜山、住洞、搭毛蓬,“饥餐松毛,渴饮山泉”,那是一种坚韧。也是一种浪漫。我们又怎能体会到其中的苦和乐?就在这条山路上,多少年又有多少一步一叩首的人们,他们把自己的信仰刻在这石阶路上。
就在这当年地藏菩萨修行过的芙蓉山,在这漫山遍野的山林和洞窟中,他们誓愿:“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于是我想到非典时期的一线医务工作者,物质的艰苦,环境的恶劣,让我们难以想象,然而,他们简单平和的诠释医生的职业:“医德的内涵是什么?我以为主要体现于‘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他们忘我的身心都溶入无垠的世空之中。
走完最后一级石阶,天台峰就在眼前,天台峰又名天台正顶,上有古天台寺。寺与周围峰、石、洞融为一体,为芙蓉山高山悬寺的代表。正如一首诗中所云:“一入天台路,群峰最上头。云从足下走,汇向日边流”。在这里,我们好象有了一种错觉,似乎这里已经是世界的边缘了。
傍晚,乘览车而下。眼前穿天古柏,向我们挥手告别!飞鸟归林,满目清山夕照明。凭窗下望,芙蓉街,好象釜底,那梵宇农舍点点,满目云烟缥缈,一派莲花佛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