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信佛,因了对佛家圣地景仰,也去过几处。那里,山青水秀,满目葱茏,钟鼓声声,烟波飘渺。那里,梵音与诵声齐飞,游人共香客一体。虽不进香,不叩首,不折腰,但置身善男信女间,看顶礼膜拜,不自觉地受到感染,更增加了几分对佛的敬重。
在一佛山,又高又长的台阶上,一老妪不知走了多少路来此朝圣。一阶一跪,一阶一拜,身子和额头匍匐到石阶上,一直拜到佛像脚下,似乎忘了身外万物。在向慈祥的佛祖三拜之后,从身上取出一手绢包包,颤抖的手拿出一张百元钞,小心翼翼地放进佛像脚下的“功德箱”。我就想,这老人是从几百几千里之外来,一路上要遭遇多少苦难,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难道真是佛法无边。我还想,假如老人要是生长在佛地近处,天天来此朝拜,该免去多少困苦,由此,羡慕起佛身边的人们来,就好象多年前羡慕在领袖身边居住的人民一样。不止于此,我根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格言,还试着做出推理:近佛者佛。
偕友同游五台山,正值夏初,车往上行,便被搂进一个清凉的怀抱里,那披着青松与白杨的岗峦,那映着鲜花与绿草的山泉,那阵阵的松涛和着悠悠的钟声,那绿茸茸的草地衬着古庙琉璃瓦上的朝阳,那从山谷里吹来的习习凉风。使我充满一种清和净的愉悦。
几位男女拦住我们的车,“要导游吗?”“要导游吗?”我们拒绝,车继续上行,两个人追了上来,缠着要当导游。一来确是不熟,二来为了方便,便讲好价钱,说好几个主要景点。一女“导游”坐上车,却不领我们去台怀那几个主要寺庙,而去外围小寺,我们疑问,她几次以“那几个点今天不开放”搪塞。我们来趟圣地却看不上主要景点,岂不遗憾?听话中有假,也看出这个“导游”居心不良,愤怒地把她呵斥下车但兴致却减了许多。
在殊像寺入口处,我们见到胸前挂牌的导游,才知刚才遇上的是“野导”。
游完台怀,该去用餐。找到一个门脸漂亮的饭店,门前两位女郎向客人热情招手。进去,坐定,点了几个小菜,几瓶啤酒,本意简单吃点,还要赶路,吃后一结帐,200多元,令人惊愕,其中一盘凉粉就要8元,知是让人宰了,自认倒霉,发誓再也不来此吃饭。看着门口挥手告别的女老板脸上那佛一样的笑容,转而一想,佛家圣地的饭菜也沾了佛之灵气,应该这么贵吧,也就略略平衡一些。
也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来到娥嵋山。娥嵋山“十景之一”的清音阁,以清凉、无尘著称。群山拥碧,空气清新的出奇,一缕薄雾飘忽在迷茫的境界中。上山的石板路上,“飘忽”着一个又一个的男人女人,手拿着香,朝我们手里塞,“十块钱三柱”。也有路边小摊,起劲地放着念经的录音带,高声叫卖木鱼、念珠之类的法物的女贩举着纸片大小的佛像,对行人喊“请佛,请佛,开过光的”刚刚摆脱了这个的纠缠,又从路边林里飘来一个,一样的方式,一样的叫声,令人心烦,那些佛心重、心肠软的人就掏钱“请”香。往往是因了“突破重围”而没顾上看那一片好景。
在“法物流通处”,看中一盘介绍佛教名山的光盘,守摊的是一位小僧,僧袍显得挺阔、岸然。问价,要40元,比山下贵20元,欲打折,小僧回绝,只好悻悻舍弃。
九寨沟是美的。九寨沟那种明朗的、鲜艳精致的几乎无可挑剔的美使人印象深刻,念念不忘。但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还有那小木屋,小木屋里面的转经筒。
和两个伙伴同游,走近了一座小木屋,小木屋架在水上,用树皮搭就的简陋而破旧,由于好奇,走了进去,里面黑暗静谧,一个转经筒竖在中间。我们想退出,黑暗中传来一个声音,“佛会保佑你们,来了就施舍一点吧”我们才看清角落里坐着一个老藏人,厚重的藏袍窝在腰间。他的腿前放着一个小木箱,里面散堆着花花绿绿的纸币。我们明白了,进来就得留下钱。我们每人把两元钱放在木箱里,再问,下面还要怎样,他说“围着转经筒走一圈。”转经筒是佛教里的重要法器,寺庙的殿外都修有一圈转经筒,供信徒们转经。据说转经筒转动一圈就等于诵读一遍经文。我们转了一圈转经筒,走出小木屋,身后传来一声“ 扎西得勒”,我们说,咱们得到什么呢?就转了转经筒,听了句“扎西得勒”,施舍了6块钱。
在法门寺,在白马寺,在灵隐寺,都遇到过类似“景观”。
俗人唯利是图,借佛赚钱,还有可原,不然佛法里就没有“赎罪”、“净心”、“奉善”之说了。而向以慈悲、普渡、舍身、苦行为本的佛也自己或允许别人借佛生财,在某些佛地,佛成了摇钱树,一股铜臭味,实在是对佛的亵渎。
佛令人敬仰,佛地令人向往,佛家圣地还有很多,我不知下一个要去哪里,不知能不能见到真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