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城慕尼黑,是我们旅游促销的重点城市。我们都想看看它的面目,并接触了一下"CICYTOUR"。加入城市观光旅游,对我们也是很有针对性的考察。一上车,大家一头恼火:原先通知听懂英语的上前一辆车,听懂其他语言的上后一辆车,我们八人就分成前后上两辆车子。后又要我们都上后一辆车,说明是他们原来通知是这样的后,主人反而责怪:"你们中国人不守秩序,乱挤上车。"还装着无奈样子说:"我说不清。"这完全是一种蔑视中国人的无理推托。李主任表示抗议,因为谁也没有挤上车。看来,欧洲旅游,并不是软、硬件一切都好,有个最有利条件是欧洲旅游人数多,占世界旅游人数2/3,遇到麻烦容易遮丑。今天遇到的事,就是一例。司机开车并担任组织,导游则是一位50多岁的妇女,组织城市观光游览,是很简单的。车上有一个多用译意机,耳机一戴即可收听,这是先进的。我们黄山也曾搞过电子导游,这在先进国家已较普及,在黄山却夭折了。我们很不满意地向她提出来:"联合国使用的语言,你们为什么没文代替,你们为什么没有?"她理解是指的没有中国语言。中国去旅游的不很少,一般用文代替,也就算了。我们搞旅游工作的,当然不能不提我们提的建设和要求。
导游在行进中作了介绍: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人口130万。十五世纪教堂是该市的象征,高大、古老、艺术化的教堂,是观光一项主要内容。欧洲建筑是与雕塑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所见之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及玩具馆、大剧院都有丰富的雕塑品吸引着游者。我过去曾讲过欧洲"文艺复兴"三大块的观点,雕塑与建筑结合是其中一块,到欧洲后,更肯定了我的这种看法。
作为巴伐利亚州的首府,也是政权最高机构所在地,路德维希一世建都于此,使慕尼黑更具有历史影响。依落尔河把慕尼黑分成两半,过了河,一片片绿地,汽车行驶在森林中,树枝叶交岔密集浓郁,忘记了是在城市之中。这时有城市的喧哗,却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教育馆,还有毛泽东主席曾接见的斯特劳斯的官邸。
到了慕尼黑,都愿意去看看奥林匹克村。1972年在这里举办奥运会,现在该市正在举行20周年纪念活动,可见,对此次国际活动的重视。这里不少建筑都是钢化玻璃为顶,结构像一个大型渔网,把成千成万人网在下面自由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渔业有重要地位,不少大城市,当初都是一个小渔村。渔民对网是视作生命的。奥林匹克大厅,可容纳一万四千人,体育场可容纳八万人。电视台是全市最高点,我们登上顶台俯览全市。慕尼黑没有多少高层建筑,没有法兰克福的231米高的展览大楼,保持一派欧洲建筑特色。唯有"B.M.W"汽车公司4座圆柱型高层建筑,比较引人注目。据说,他已经是"奔驰"的竞争对手。
在我的原来记忆中,慕尼黑是和"慕尼黑协定"联系着的,今天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愿她永远绿茵如毯,绿树成荫,永远是以绿色为象征的和平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