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首
打开书,像打开蒙尘的思想之门。那些啼叫的文字,会教给你种种精美的飞翔方式。
打开书,你将看见你不曾看见的一切;你将忆起遗忘已久的那一切;你将走进多年来你总难企及的那一切……
B、幸福
一笔一划,繁简有序。这是文字,也是领引之手。
沉甸甸的文字,无数次唤醒了无数良知之后和我们的目光猝然相碰。我们感知了祖祖辈辈流淌不绝的热血。文字不会腐烂,就像岁月不会腐烂、美不会腐烂一样。别拒绝文字,进入花朵,你也会成为果实。
手捧文字搭建起的世界是世间的有福人。
世上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文字的能力与丧失却体现了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走过自己的欣悦、自己的苦难。文字却引导我们走进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世界,获得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
书是一块块砺石,常常磨利我们生锈的思想,磨亮我们渐渐黯淡的感情。我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我们从《史记》中获取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汲取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获得入世激情,从托尔斯泰学会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歌唱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当我们与书中形色各异的人促膝长谈时,我们会发现生命中曾经隐忍的种种深义。雨果说:幼稚与愚蠢,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怀抱一本书,或博采,或激情,或抗争,引导我们从蹒跚学步到脚步铿然,一步步走向人间的美好境界。
读着,是幸福的。
C、境界
读书像每天要洗脸刷牙一样自然。
如果硬要在书中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最好离书远点。一看《金瓶梅》三字就想手淫,是在撕读书人的脸皮,也不符合卫生要求。
林语堂有言:兴味到时拿起来就读才是最真实、最自然的读书。李清照、赵明诚夫妇连理共读,典当家产,徒置碑文与水果,结伴于寒舍茅屋之中,咀铭校金,展玩嚼之,时或相视一笑,意犹融融,情也浓浓。恐怕,此等读书境界,我等难以梦寐。
书是有形的,其内涵却是个无形的世界。翻开书,时间就摊开在我们面前,凝重、迟缓而那汩汩之声屏息可闻。我们的心进入世界和生活,仿如长游于古松、宫殿、荒寺、平沙、远水、峭壁,乃至各色人等丰繁复杂的心灵世界。
读书又见作者心境,或闲云野鹤,或暴风骤雨,或清竹临风,或幽兰空谷,状之可观,味之可感。于文于时,知人论世,都如密友般深入肺腑、声气相通,或拉拉手,或拍拍肩,虽然有时也让你痛心疾首、痛哭流涕,却是一颦一笑,真实可感。
因为书的缘故,平常岁月,将凸现千种有趣的幸福,有益的艰辛……
D、文明
文化曾经疼痛过,或许还将疼痛下去。
书是文明的一种符号。看一个地方的进步与否,只要去看书店和书摊就已明了。
一本好书常常在一座文化味很浓的城市等待着我们。当我们和他不期而遇的时候,我们就记住了这座城市,而且在以后的岁月里每每翻动,心中便会涌动对那个城市的美好感情。
我们经常蒙蔽于一些假象。那种表面的物质的繁华,生活的奢糜,被认定为唯一的进步标记,而在繁华大厦的阴影里,我们看到了低矮破旧的书店,还有日渐冷清的图书馆。我们还看到,大街上异常火爆的书摊,摆满了乱七八糟的低级趣味。这些不能称之为书的东西却引来了众多的飘散着空洞而沉湎的目光。我们的城市就这样苍白和乏味起来。
文化曾经美丽过,文化还将继续美丽。
书的滋养,就像水一样,具有一种持久的坚韧的力量。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世界。它向我们提供一片美妙的风景。它又将我们的思想与外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从文明的角度上,书把我们锻造得更接近于“人”的涵义。
E、清贫
一只瘦骨凸现的手翻动书页,他的思想被碰砸出铿镪之声……一簇嫩绿的叶从窗外的枝头上抽出,一片黄叶复缓缓飘坠。读书人摒绝俗缘,进入无我之境。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大款、富姐,但不能没有文化,更不能停止文化的创造。孔老先生赞扬他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乃真正读书人的品性。
在传统的文化中,实用的理性厚重如铁。黄金屋和颜如玉诱惑了多少读书人穷首皓颈,使多少莘莘学子赴范进后尘!
用简单笔划构筑成的荫蔽与安慰,远比宫殿的光影更为久长!四壁中的冷寂者呀,你,是否曾有幸为一本书孤独过?--为一行文字,孤独着。
文化的创造和发展需要安贫乐道,需要心平气和,需要退避吵杂的街面。谁都不希望我们的世界除了商业气、俗庸气和铜臭气,而不再有另外新鲜的气息。
坚守清贫,就是坚守一种文化方向。
F、尾
一杯淡茶,一缕灯光,在冷雨压迫一树金黄枯叶的唏觫声中,轻抚满纸永恒的字迹。诗人歌德的诗句自喉间吟哦而出:
一切消逝的,不过是象征;那不美满的,在这里完成
不可言喻的;在这里实行;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
昏黄的灯下,一个夜晚遗忘。窗外的一缕曙色透进窗时,茶已凉,血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