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断想

时间: 2005-11-25 00:00:00 来源:  点击: 0

因自己爱诗——爱读、爱写,看到好诗爱不释手。以前是读诗集,古今中外,能买的则买,能借的则借,还有文友的诗集,厚着脸皮讨来读。自有电脑后,上网读诗就方便得多了,于是,自己因爱也写起来,但是当文字一个个排列在自己的脚下时,却老感觉到它并不是那么听话,久而久之,这种感觉甚至象一堵墙,硬是让你无法穿透而自由潜行。近来在几个论坛做斑竹,现在又接受后朦胧社团的编辑之职,每天一有空暇便上论坛,看贴、回贴,不亦乐乎,最后头昏眼花,“入鲍肆而不闻其臭”了。这让我吓一大跳,吓一大跳后我不得不冷静下来沉思一番。

照理说,诗歌写作是一件很自由的事,远古时代,大家劳动累了,某人心有所思,不吐不快,就那么哼哼几声,第一首诗歌诞生了。第一首诗歌的创作绝对是自由的,绝对没有如今的这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写作又是很私人的,我劳动累了,心里有思,想说出来,我就大声地喊,天不拦我,地不阻我,让我痛快淋漓地吟唱起来,这首很私人诗也就这样在天地之间发表了,不带一点功利,不象几千年后,纷纷攘攘,流派众多,闹哄哄地给诗添上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和枷锁。乌呼,何时“土,反其宅/水,归其壑”也?

近读了一些诗稿,大多数的稿子可以说是写得“随意”了,从形式上看,就有“土,反其宅/水,归其壑”之“意”了。也就是说,在动笔前,作者对诗的概念好象是模糊的,对诗的特征也懒得去把握,就学着古人“哼哈”一声就完成了。作品扔给读者除了是分行的文字外,诗的元素不多,更不用说“诗歌”承载了一种什么“精神”。关于诗歌的特征,古今中外有N种的说法,但我想无论怎样说,万变不离其宗,诗最原始的就是诗人情感活动的聚焦点,无论是“热抒情”还是“冷抒情”,“抒情性”应是诗的本质特征。因而判断一首诗的优劣,诗的“抒情性”总是第一个进入读者的感觉的,一首诗,不管是抒情诗,叙事诗或是所谓的哲理诗、寓言诗、断想诗以及N种的无题诗等,都不能离开直接的、间接地、含蓄地、委婉的抒情。艾青《诗论》言:“在诗里,思想是通过感情的方式表现的”。这句话应该没有过时,不带血、不带肉、没有感情的诗,那是纸做的玫瑰。好看却没有芬芳。所以,在读诗时,我很看重诗的抒情性,雪莱说过“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的瞬间之纪录”,这个纪录是真实的,它从你最真挚的眼神中流露出来,这里不带任何功利,不带任何负担,只是心灵流露的需要,是水到渠成的需要,不是硬挤出来的“眼泪”。而现实中的一些作品,往往忽略掉这个最基本的特征,在形式上做文章,在自己所谓的流派上做游戏,我想,这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呢?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所在,除了劳动外,还有无比丰富的思想。这是上天赐给人类特有的礼物。想象就是人脑的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劳动,我们接触世间的万物,我们用自己的眼神、听力、肌肤感知万事万物,万事万物不仅影像上深潜于我们的脑海,而且我们还可自由地切割这些事物,在我们脑袋里的加工厂,自由地拆解和加工我们所感知的事物,从而创造出更新更独特的新的事物——即新的形象。搬到诗的创作上,就是使我们感知的事物生出“诗意”来。“诗意”、“诗意”,也就是作者自由的崇高的感情带着独特审美的想象。但是许多诗稿不能说没有想象,但其想象没有一点自己的特色,没有一点是自己的全新创造,只是借用别人用过的一些“大词”来堆砌,并不真是自己头脑中产生的来源于自己所生活的经过大脑过滤的比现实生活更灵动的想象,这诗因少了天马行空式的无比自由的想象因子,象断了翅膀的蝴蝶,看似美丽,却是死物,绝难灵动起来。古人说“言在耳目之内,意寄八荒之表”,想象对诗人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没有自己独特的想象的诗,读起来,味同嚼蜡,尽管将一些“很美的词语”堆上去,也是不能成为一首好诗的。英国诗人赫兹里特在《泛论诗歌》中指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所以,没有想象的语言,尽管诗有个建行的躯壳,仍是不能算是诗的。如今流派如蚁,也许是一种爱好,也许是诗因其短小,迎合着时代的快节奏,也许诗“容易”写,只要会说话,会把文字分行,用不着动什么脑子,一天可以写几首甚至写几十首、几百首等等,只要往网络上一贴,一天也可出个诗集之类的,假如口袋里还有几文,要出个本本也是容易的事。更有甚者,把“口语诗”当作会说话就可作诗的观点,我“口”即“我话”,“我话”即“我诗”。不错,自有网络,所谓的“口语诗”可能是一个趋势,但“口语诗”毕竟是“诗”,它讲不讲意境,要不要传统,姑且不去说它,但只要是“诗”,就是一种艺术,就要讲究形象思维,就必须烙上作者审美情感,一些大家认为好的口语诗无不也在练意造境上下功夫,只要它还是诗,而不是别的文本,境界始终是我们判定诗的成就的最高标准。境界的高低,返璞归真,其实是与做人有关的,

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接下来的就是表现问题。在一些诗稿中,我发现“凝练”始终是作者忽略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诗意和字句两个方面,有些作者创作量大,一天可以写个N篇,创作量所谓高也,有些以组诗的形式出现,写得长且多,但参差不齐。高产不是不好,但我还是主张在凝练的基础上高产,写诗不能太随意,诗,说到底,是一门艺术,需要精雕细刻,这里我要提到“刻意”和“雕琢”了。试想诗人要把宏大的思想内容概括到精美的形象和短小的篇幅中,没有“刻意”行吗?而要使之艺术化,没有“雕琢”行吗?那种信手拈来、自然天成不是不可能,但一般的作者做不到,非刻意之高手,雕琢之能匠不能为。没有练意,诗意何在?如何“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不去练字,字的精巧、生动、传神、悦耳如何镶嵌于诗中?杜甫“吟成一个字,拈断数根须”没有过时吧?新诗、现代诗、这个派、那个派想必还是要继承的,诗就是诗,发展到今天,再不是远古的歌谣,也不是“文革”时的口号,不能喊出来的就是“诗”吧?马雅可夫斯基也说过“为一个字得消耗一千吨的字矿”,他说他一天通常只能写几行。可是,你看我们的新诗,多么的散漫、冗赘?这是不是我们太浮躁的毛病?诗写好后,我还想重温一下韩愈为贾岛“推敲”的典故。

最后,还想提一下新诗的音乐性。现代诗是不讲究押韵了,而且诗与歌区别越来越大。但既是诗,总还有传统的血脉,即使是混血儿,传统的基因也还是有的,除非它哪天变成一个全新的版本,而改为不是“诗”的“诗”,那是后话。只要它还是象现在的文体,就不得不说它的音乐性。这和上面提到的练字有一定的关系。这就是节奏,新诗的音乐性就是从节奏中出的,因此,写新诗,特别是口语诗,要不讲押韵,也要做到内在感情节奏的完美和谐和富于韵味,这是不容易的,甚至比押韵还要难上难。有一些诗东拉西扯,糊天糊地说了半天,置读者如在五里云雾之中,读完了也就忘了,如此的诗怎能说它是“诗”呢?有一些诗,是有抒情性,想象也如秋风之叶纷至沓来,用词结句也很华美,但读来拗口不畅,极大地影响了其艺术性,同时,因不上口,读者也易忘记,好诗也因此被埋没了。

以上是一点读诗的想法,现整理出来,以求与同好共研之,是作此文之意也。

Tags:

上一篇:蜗牛的家
下一篇:五月忆念
( 作者: 编辑:

推荐阅读

  • 国内最值得去的十大最美海岛点击:1191 

    找一个美丽的海岛,带上自己的家人,带上亲爱的Ta,走在海边,吹着海风,看家人在身边嬉戏,恋人倚靠在你的身旁,向对方畅聊着悉日的平常,度过一个愉快的海岛假日,这大......

  • 中国分省行政区划图点击:3636 

    中国分省行政区划图...

  • 中国5A级旅游景区名单大全点击:406 

    5A是一套规范性标准化的质量等级评定体系,是目前全国旅游景区(点)最高评定标准。标准较4A级旅游景区更加注重人性化和细节化,更能反映出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普遍心理需......

  • 台湾省行政区划图点击:2051 

    台湾省行政区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