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分别在新疆和江苏度过。因此我比别的孩子对童年有更多的感慨,童年也给予我有更多的味道。
新疆盛产瓜果,因为日照时间长,新疆的瓜果特别甜。记忆中路的两旁除了高大的白杨树外,就是许多的核桃树。
住的大院里一并排种有四棵大大的杏树。每到四五月份,就结满了黄澄澄的杏子。杏子很甜,杏仁很香。这时候耳朵里就灌满了大人们的忠告:“桃饱、杏伤、李子树下抬死人。”意思不让我们贪吃,以免伤了身体。
记忆中,新疆的冰棍是黑色的。每到夏天,大人们就用大大的洗澡盆来装,多得让孩子们吃得都不想再吃。菠萝罐头,水果糖是稀罕物。因为需要从遥远的内地运过来。苹果、梨子、桃子、李子、葡萄、哈密瓜可是多得数不清。尤其是葡萄,顺着葡萄架从地上一直长到头顶上,到了葡萄成熟季节,你躺在地上都可以吃到葡萄。
新疆的西瓜很大,最大的我不知道有多大,但是普遍的至少都有三四十斤重一个。所有的水果都是公斤称。记得那时父亲买西瓜是用拖拉机拉回家的,堆在屋子里仿佛小山一样,我们想什么时候吃都可以。有次小弟不见了,全家人到处都找不到,可把父母急坏了。后来发现有水(其实是尿)从床铺下面流出来,原来是小弟躲在床铺下面吃西瓜,睡着了,又因为吃了太多西瓜所以尿也多。新疆的气候干燥,食物不容易腐烂,可以放置很长时间不会坏掉。 常常是“山上烤火炉,山下吃西瓜。”“穿着棉袄吃西瓜。”
最有趣的是与小伙伴们到山上找野果和采“嚼牙草”,已不记得那是什么学名了,只记得我们那时都这么叫。找到之后,就把它的根洗一洗,放到嘴里咀嚼,越嚼就越有劲,有点像现在的口香糖。听人说,常嚼它,牙齿会很白。
还有“灯笼果”,红红的,小小的。它不是很甜,可是搜寻它的过程很快乐。每每找到中意的果实,不论多少、多大,小伙伴们都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快活无比。只要家人大人不催促我们回家,我们就不停地穿梭、追逐、奔跑在漫山遍野的野花丛中,累了就地躺下,闻着各种花香,手里拿着“战利品”,嘴里嚼着各种好吃的,仰望着蓝天白云,逍遥自在地幻想着各式各样美丽的故事。
新疆的枸杞子很多很大很甜。以至于后来回到老家,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接受老家的枸杞子,非说当地的枸杞子不是枸杞子,哪有那么小。
新疆人很爱种花,汉族人好像家家门前都种着 “晚饭花”(同样不记得学名,那花在傍晚时分盛开,女孩子们喜欢用它做耳环),还有就是凤仙花。凤仙花开的时候,女孩子们就摘下它的花,用盐稍微腌渍一下,用布包着,缠在指甲上,大概过个十来分钟,打开就是很好的指甲油了。
汉族人过春节时,其它民族的孩子就成群结队地到汉族人家来,也不进门,只是挤在门口憨憨地笑。男孩儿只要烟,女孩子只要糖果。拿到之后都会用汉语或本族语道声“谢谢”,然后男孩儿们就勾肩搭背、女孩子们就手拉着手,结伴而去。老远老远都能听到他们快乐的笑声。
四月份,是新疆当地民族的大节。记忆中不管是什么民族、不管是什么年龄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去人家家里吃东西。维族人、哈萨克等族人把精心准备的食品摆放在门口的一张大大的台子上,有美味可口的各式各样的水果;还有妙不可言的“馕饼”、“手抓羊肉”、“奶茶”等;对于大人们来说,更是少不了当地独有的“马奶子酒”,全都任由客人们吃喝。孩子们可是乐坏了,从来都是欢天喜地地来,欢天喜地地去。
后来回到老家,不同的季节也都有吸引孩子们的东西。
春天,槐树、榆树开花的时候,孩子们就想方设法避开家里大人,爬到树上去,采集一把一把的花,挑出最好吃的花,甜甜的直入心肺;当然还有草莓,连着青翠欲滴叶子的小红萝卜(如今称之为水晶萝卜),还有各种馅的春卷,孩子们最爱的是荠菜馅。
夏天吃莲蓬、菱角、荸荠(马蹄);每到立夏那天,所有的孩子脖子上都挂着一个网兜,里面装着鸡蛋、鸭蛋等,若是上学的孩子,那天更加是快乐无比。因为孩子们可以大显身手,拿着鸡蛋到处找人比试碰撞,看看谁的鸡蛋结实。比的多了,就发现其中有许多诀窍。比如,鸡蛋尖的一头比圆的那头结实;主动去进攻的那个人十有八九会赢。比试之后就都开开心心、高高兴兴的吃掉鸡蛋。那时候要是谁带来鹅蛋,那就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了。不过鹅蛋味道很“腥”,没有人喜欢吃它,只是用来碰碎别人的鸡蛋。
秋天,各种各样水果上市,有苹果、梨子、柿子、石榴等等。不过最吸引孩子们的,孩子们也最喜欢的是找桑椹来吃。青色的,酸酸的;红色的,酸甜酸甜的;紫色的,大都是最甜的。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品尝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的结论。
爆米花也是孩子的最爱。用大米、糯米或者玉米加工,还可以炸蚕豆,有专门做爆米花的人。每次人一来,都要排好长的队伍。每次“嗵”的一声巨响,就传来一阵欢笑。然后孩子们就很欢快地收获“长龙”里的成品。
仲秋节前是做爆米花的人最繁忙的日子,因为巧手的妈妈们能加工成各式各样的米花糖,于是,仲秋节简直就是孩子们吃的节日。巧手妈妈亲手做的,各式各样的月饼、糖饼让孩子的整个童年都留下了甜甜的味道。
有时候,家长们会炒各种豆子,孩子们就在“炒蚕豆,炒碗豆,一炒炒个翻跟头”童谣中“咯嘣咯嘣”地享受快乐的咀嚼。
平时,卖麦芽糖的人一来,孩子们就像“追星一族”围上一堆,不管是买还是不买。这时,就有孩子飞快地奔回家里,拿出积攒已久的牙膏盒、废旧塑料等,来换一小块或一大块的糖,美美地享用一番。还有泥螺、山药果、用麦秸杆裹着的晶莹剔透的丝糖,只要一点点,孩子们全都吃得津津有味。
冬天是冰糖葫芦、“棉花糖”、“蒸年糕”、五香茶叶蛋、“油多子”(老家独有的,油炸白萝卜丝)的天下。年糕是用小小瓷碗蒸的,一层又一层,垒得好高好高,有时能有十几层。一毛钱一个,包着白糖,热乎乎的,绵绵的,入口即化。
比较奢侈的是“玉带糕”,需要在食品店买。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时,经过此地,品尝后连声叫好,赏赐此名。若用油炸了吃,一片一片,香香脆脆,更是好吃极了!
童年的味道,香香的,甜甜的,是那么的令人心醉,那么的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