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喜欢文学。虽然我对文学这个次理解得不是很精辟,但我非常喜欢看书。看多了,就会比较,比较什么?比较各个作家的风格不同,比较各本书的内容不同,比较各种体裁,其中,我还比较了名著与青春文学的不同。
安武林说:“青春文学并不和青春一样美丽。”我好象还没完全理解他这句话的含义,但有一点我是明白的,青春文学不是文学的点缀,它也是一种时代对文学的所需。如果某个书店的所有书架上摆得都是名著或理论书,相信这个书店所吸引得人应该都是学者类人,像我这样的人也会去,但不会买。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去买书,妈妈看中了一本书《爱情不听话》。付钱时妈妈问可不可以打折。老板说不可以,但是名著之类的可以打折。我和妈妈纳闷了,问为什么名著反而打折呢?老板的回答似乎有点道理,因为名著是永久性的,你现在看,50年、100年后还能看,但是有些书就不一定了,它只是某个时期内流行,50年以后还能看的很少。
我认为老板的话不对,也许事实如此,但是青春文学类的书并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名著固然重要,地位固然也比青春文学高,但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让你去拿一只鸡去和一个鸡蛋比大小,只有白痴才会这么做。所以说,名著所反映的往往是作者所处时期的社会缩影,这个社会的一种精神也是永久不衰的;而青春文学所反映的是当代社会的缩影,是一种社会现象。
韩寒、郭敬明、饶雪漫、伍美珍、郁雨君都是青春文学的代表,我是这么认为的。“同样的话,在老师家长口中说出来我们可能不听,但在他们笔下的人物说出来我们也许会听。”因为他们描述的是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事,所以感觉很亲切,自然会听,也喜欢看。
很多家长反对孩子看青春文学,我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是错是对,我只知道,青春文学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朋友,你同意我的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