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开始有了自己在成长的感觉,恍惚间有意识地回头看看往昔的岁月,似乎青春的翅膀已经向我手舞足蹈了。童年的快乐,少年的无知,青春的骚动,或许还有些许懵懂与虚妄的幻想,渐渐化为晶莹的彩贝,在不算遥远的回忆只流中隐隐地闪烁着。
我喜欢夏日午后明亮的天气,因为那时的太阳格外精神,阳光可以坚硬而饱满的打在地上,大地如一面镜子把整个天空照亮。听妈妈说十几年前我就出生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溶入我生命中里的最美好的气候,也一直渴望着灿烂的阳光充满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每当我幻想着一个人走在树林里,踏着夏日太阳班驳的影子,感受空气的温度,感受往昔的岁月,记忆就如诗如梦般幻化托影而出。
《阳光灿烂的日子》给我带来迷恋的欣喜,仿佛蕴涵的青春时候的激情被向往的影象一层层地拨开;而后的《童年往事》又不禁不住勾起遥远的《光阴的故事》,如同烟花般喷射星空地呼喊残存于真切的记忆里;《坏孩子的天空》中呈现出似乎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或多或少的青春的献祭,被缓慢的讲述着;《四百下》的奔跑和《伊万的童年》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为诗意的孩子经历战争的噩梦营造一份苦难的纯真;《17岁的单车》在北京胡同里酝酿了一次激烈的斗争,而《香港制造》却在拂去现实指涉之后渲染了一笔浓重的死亡仪式与悲烈的无奈情况;寓言似的《圣城》撕开了成年人与“八九点中的太阳”之间的对抗或裂痕,似乎在成年的宿命里注定要打破看不见却深深存在的隔膜。《教室别恋》里高大英俊的男孩提着沉重的书包离开校园,诱人的影象仿佛在发出“细雨中的呼喊”:“拒绝长大,我们可以吗?”
在如此众多的关于成长、关于“我们”的影象里,我也开始回忆或说勾画着自己的青春想象。那份被唤起“青春的蓝蓝的天”如诗美丽,如花般绚烂,如血一样悲壮而令人心悸。在这些或多或少带有自传体色彩的片子中的,我看到了导演与我最亲近的接触,或许时代的隔阂在他们与我之间正好融洽了浪漫或诗意的幻想,离别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愿天空还一样灿烂,还依然可以容纳我们向往的时候,能有更多的难忘、更多的故事、更多的忧伤、更多的往事跳出童年窗棂,爬上年龄的风帆,蒸发到每一片欣然飘逝的云彩,如雨儿般陨落记忆的边缘,或者凝结成月光下的露珠,隐藏于阳光的阴影。如果有一天我觉的自己可能已经长大,或许我会告诉那时的孩子说,夜空中每一颗忽闪忽闪的星星都曾经是我们寄托或铭刻的纪念。
对于青春,人们进行了无止境的回想、诉说、解读和阐述。一些文章语言优美,辞藻华丽,令人眼花缭乱。而青春的感觉,却似乎在过于美丽的词语里迷失了。我们每个人的青春,真的都如此浪漫而激昂吗?每次觉的受了伤,都告诉自己,这就是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