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7 22: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岱宗坊>
岱庙北里许是泰山的山门-岱宗坊,为一跨道石坊,登山由此始,明嘉靖年间建。坊建于台基上,四柱三门式,清雍正年间重修时丁皂保篆额。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谕碑》和《重修泰山记碑》东西相峙。坊东原有丰都庙,明弘治年间建,祀丰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庙,祀伏羲、神农、黄帝,配以八蜡神。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间改为升元观,祀东岳福神东华帝君。清乾隆年间拆除后建行宫。原宫规模宏大,松柏郁郁,奇石林立,溪泉争流,后荒废。民国年间屡驻军队,宫宇拆毁,古树尽伐。北为玉皇阁及白鹤泉故址。阁建于明万历年间,祀玉皇大帝。建国前后乾隆行宫及玉皇阁均毁,今为济南军区干部休养所。
<白鹤泉>
岱宗坊北路西有石坊,额曰"玉皇阁",又额"白鹤泉"。此处即是白鹤泉故道,因旧传白鹤常聚集于此或传泉中曾有白鹤飞去而名。泉为宋代创建城垣时, 疏流而成。当年泉涌喷有一泻千里之势,不但点缀麓区名胜,而且供城中居民饮水。相传明嘉靖间,解元封尚章在泉侧建宅,并引水为池。名曰"封家池"。凡达官贵人来泰山游玩时,多在此宴集为乐。到万历间御史宋涛在白鹤泉阁游玩,因困乏而小睡入梦:清明节回家祭祖,路遇一庄园,红墙绿瓦,青松翠柏。原白鹤泉原为泰山神灵之门户,被封氏所封,故使人才湮没。他当即雇人施工疏浚,并挖出了几口大铁锅,但因俗人刁难而罢休,使千古名泉永匿声迹。这民间相传的故事给白鹤泉更增加了神秘的色彩。白鹤泉虽然不再突涌,人们也尝不到味甘清冽的泉水。但游人学是要前来观看这曾被誉为名泉的遗址,想象着泉水喷珠吐玉的美丽景观。
<仙人洞>
白鹤泉西原有玉皇庙,其内有玉皇阁,阁上祀玉皇大帝,阁下称"仙人洞",洞内原供羽化道士孙真清肉身,俗称"泰山活神仙"。<<泰山述记>>载,孙真清系直隶河间府阜城县人,因游泰山,迷恋山川,遂留居泰山为道士,住持玉皇庙。传其人行道六十余载,功成道就,方得正果。孙真清羽化之事,历来传闻不一,至今在民间及泰山志书中传为清帝登泰山所致。但孙真清肉身,自清代至民国间,一直供奉于玉皇阁下。后来阁毁,移于王母池后院的蓬莱阁下小屋内,1964年焚毁于济南。
<关帝庙>
沿公路北去至终点,是东路现存第一座庙宇――"关帝庙"。庙座北朝南,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由山门、戏楼、拜棚、正殿、憩亭、东西配殿、过亭、后殿组成。正殿原祀三国时蜀汉大将关云长,历代帝王追封为"关公"、"关帝"。因关是河东解县人,故山西盐商于明代借祭关公而捐资重建,聚众行会,又名"山西会馆"。清代屡加修葺。1983年重修,现为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庙东院有古柏一株,墙外碣书"汉柏第一"。
<红门宫>
关帝庙之北是"一天门"坊,明代创建,清康熙间重建。坊前两侧有<<盘路起工处>>和<<天下奇观>>大字碑。坊后是"孔子登临处",坊前有<<登高必自>>和<<第一山>>等碑。再后是"天阶"坊,天阶坊之北是"红门宫"。这是通往泰山的门户。东临中溪,西靠大藏岭。宫因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名,创建时间无考,明清时重修。庙分东西两院,东为弥勒院,西为红门宫,中由飞云阁相连。东院正殿原祀木雕弥勒佛,1966年毁;东有穿堂式更衣亭,旧时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今为茶室;南有穿堂式过庭。西院为元君庙。其正殿原祀元君及送生娘娘、眼光奶奶,今置九莲菩萨铜像;西有且止亭,今为泰山风光摄影展室;南为穿堂式茶亭。正殿后是禅房院及东西配房。飞云阁原祀观音大士,今为赏景台。
宫东跨溪而南是白骡冢遗址。传唐玄宗登泰山时乘白骡,礼毕下山至此,骡累死,遂封"白骡将军",并备棺垒石为冢。现冢无存,仅留石碑,传为白骡冢碑。民国年间赵正印根据碑额棱上有"垂拱元年"等残字,断为唐高宗《小字登封纪号文碑》。1988年复立于原处,但残字碑已成无字碑。
宫西是大藏岭,其巅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宫后有一巨石耸立,上刻"小泰山"。传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庙,旧时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国后庙毁,1985年重建。稍北路西有清代和民国年间"合山会记"碑26块,记载当年朝山进香的盛况,今称小碑林。
红门宫是泰山中溪的门户,呈半封闭凹形空间。再加宫前三重白色石坊及碑碣,构成一组高低错落、色彩鲜明、形若天梯的古建筑群。自飞云阁洞北望,林荫夹道,石级绵延。自古有"红门晓日"之景。清人赵国麟留诗:"凌晨登红门,霁色明朝旭。俯视万家烟,平畴尽新绿。"
小洞天在红门宫东北深涧内。片石如几,广12平方米,厚1.5米,南侧有明代知泰安州事甘应甲题、范广书"小洞天"。谷底断崖层叠,横瀑飞流,自北而南有柳条、饮马、石峡三湾。谷侧多圆柱形铁黑色巨石,横断面层层包裹,似枯木年轮,上刻"醉心"。传为汉代文学家枚乘所说的"泰山之溜穿石",俗称黑石埠,为环状节理辉绿玢岩,国内外罕见。此处一壑曲绕,清溪碧潭,山林涧草,森森蔓蔓,别有洞天。
<万仙楼>
穿过飞云阁不远就是万仙楼,阁楼式建筑,旧称"望仙楼"明万历四十八年建。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后祀碧霞元君。门洞之阴额镌"谢恩外"三字,传旧时帝王登泰山,地方官员送驾于此,帝令回府,群官谢恩处。万侧楼北,东溪内有平广庙余的大石坪,上有五色自然花纹,秀丽美观。此处有横阔短崖水帘,南有石峡,一年四季流水潺潺。石坪与短崖上有唐、宋、元、明时的题旧时多桃树、樱桃、而名。路之西有方耸立,清人在光绪年间刻"拜石"二字。
<斗母宫>
万仙楼北二里余是斗母宫。宫前有著名的"卧龙槐",因巨枝扑地如同卧龙翘首而名。斗母宫旧称"妙香院",又因东临龙泉峰,泉水绕宫而过,所以又叫"龙泉观"。此宫原为道教祀奉之地,后来成为香火鼎盛的尼姑庵了,所以宫内即有道神,也有佛像,道也佛也难以分晓。宫东临龙泉峰,又有龙泉水自西北 山峡绕宫东注中溪,故又名龙泉观。宫筑于盘道旁深壑绝壁之上,深秀幽雅。宫创建 无考,明嘉靖年间德王重建,清康熙初年尼姑住持,祀北斗众星之母,遂更名斗姥宫 ,又名妙香院,俗称斗母宫。
宫分前、中、后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门,精雕石狮蹲列门下。门侧分列钟、鼓楼 。院内正殿原祀斗母神,俗称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萨铜像。东配殿原祀精雕紫檀 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前院,北有僧房,东南有寄云楼,均辟为茶室。院中有清光绪年间赵尔萃建天然 池,蓄龙泉水灌田。池北为南山门。后院有正殿、配殿及禅房,东有听泉山房及龙泉亭,供游人小憩赏景。亭下涧内 有"三潭叠瀑"如龙飞舞,名飞龙涧。游人立于潭间,流水声似丝竹奏鸣。西山门外有古槐巨枝"卧龙槐"。宫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肤寸升云"及" 二"诸刻,与山色辉映。" 二"字谜即"风月"二字拆去边框,意为风月无边,景色秀丽。宫北有高老桥,传古代黄老道徒高氏创建。桥北道西是人祖庙,原祀秦始皇,清 代改为三官庙,祀天官、地官、水官。庙北西崖有清金石学家吴大仿秦李斯小篆《琅 刻石》及《汉镜铭》石刻。
<经石峪>
从三官庙北行数十步,有1956年新建东北向盘路、顺石级、跨涧溪、翻越一岭就是中外驰名的"经石峪",位于斗母宫东北,有岔路相通。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 俗称晒经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经刻现存1067个字,无年款和书刻者,学者多疑为北齐人所书。经刻结体宏阔自然,富于变化,书艺之高、字体之大、规模之巨,世所罕见。《书法津梁》称其为"大字鼻祖",康有为誉之为"榜书第一"。
经刻北断崖若斩,溪水漫石而下,似横阔短帘,名水帘泉。崖上有"枕流漱石" 、"千古奇观"、"冷然清韵"诸刻。西侧石上有宋政和年间陈国瑞题刻。
经刻西北有巨石,高约5米,宽约13米,石辟为两半,上题"试剑石",又名仙峡石。万恭于明隆庆年间依崖筑石亭,崖摩刻《高山流水亭记》。万历年间崔应麒摩刻草书《晒经石水帘诗》:"晒经石上水帘泉,谁挽银河落半天。新月控钩朝挂玉,长风吹浪暮疑烟。梵音溅沫干还湿,曲涧流云断复连。选胜具觞恣幽赏,题诗愧乏笔如椽。"亭于1965年移西山谷口,额"高山流水",又额"源头活水",柱联:"天门倒泻一帘雨,梵石灵呵千载文。"
经石峪四面环山,深谷幽奥。龙泉峰耸峙于东,锐若茁笋;炮高岭横亘于西;涧 水自东北三叉沟乱石中泠泠而出,绕龙泉峰流入中溪。
返回盘道北行不远,有石桥横跨,名注水流桥。桥西北危崖耸立,飞瀑散珠,如 带若帘,名天绅岩,俗称水帘洞。岩顶山坳北侧有明代文学家钟惺、林古度、吴惟明 3人即兴合作《水帘诗》摩刻。天绅岩北为登仙桥,俗称东西桥子。桥西南遍地红沙石,名红沙岭。桥北东侧有古洞如棚,可以容马,明代吴维岳大书"歇马崖"。旧传吕洞宾曾在此崖上留墨。
又北,古柏夹道,浓郁遮天,人行其中如入洞穴,虽炎夏酷暑而凉气宜人。清代张玢题"柏洞"。柏洞北有古槐4株,高大擎云,蔚然葱翠,传为唐槐,其地名四槐树。后又衍生3株。1987年夏,路东一株古槐被风雨摧折,横拦盘道,游人自下而过,遂成拦路槐。
<奉安碑>
歇马崖之北是<<总理奉安纪念碑>>,1929年6月1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安葬而建。碑高9.27米,碑座为五棱形,代表孙中山提倡行使"五权制度"的宪 法原则;碑身呈三棱形,象征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碑上刻"总理遗嘱";碑下铺衬中国国民党党徽。
<壶天阁>
纪念碑之上是森荫蔽日的"柏洞",穿越柏洞后不久就是壶天阁。明时叫"升仙阁",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扩建后,因此处东有十峰岭,西有九峰山,北有回马岭,山势若壶,遂更名为"壶天阁"。阁楼门洞两侧有古楹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进了壶天阁,只见四周奇峰环绕,脚不仅有一席之地,恰似壶天阁。"壶天"按道家之说,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传说秦始皇当年派方士徐福到东海蓬莱、方丈、瀛州三仙山取长生不老之药时,见三座山的形状都像壶一样,壶天阁就是仙山琼阁之意。所以至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时,泰安知府廷路又题联作注释:"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阁北是元君殿,内祀元君铜像,西有倚山亭。元君殿西侧有"回马岭"坊,言骑马登山,到此不能再上。到此不能再上。回以岭旧称"石关",也叫"瑞仙岩"。这里重峦叠嶂,形势险要,峰回路转,陡峭难行。这时人们才初识泰山的真面目,挥汗仰首,只见中天门楼阁映瑞在绿树丛中。
<中天门>
中天门有中天坊一座,题额"中天门"三这、辽是集经石峪字而成。中天门峻岭阔谷,楼阁簇拥。东有中溪山突兀俏丽,可观日出,望晚霞;西有凤凰岭蜿蜓伸展,可远眺傲徕雄姿,俯视城廓新貌。伫立坊下,北瞻巍巍岱峰,众山拱立,林茂泉飞,缆车凌空,天然成画。
快活三里在中天门北,又名快活山。登山至此,忽逢坦途,青山四围,下临绝涧,气爽景幽。南侧有名泉,武中奇题"玉液泉",水甚甘冽。
西折而北有石笋如剑,上刻"斩云剑"。再北路东有巨石,风化后纹理盘旋若龙,上刻"蛟龙石",又名龙纹石。石北是小龙峪,石峡飞泉自东而来,势若龙喷。东崖两石相衔,中喷清泉,名小龙口。北为月牙亭故址,东崖有"云路先声"、"山辉川媚"、"人间天上"、"天下名山第一"等大字题刻。
西为拦住山,叠嶂横卧谷口,多古松。山腰横耸一峦,似悬似系,名弄月岩。明人在此建半山亭。《泰山小史》载,亭下有李斯小篆碑,"字不多,而上官征取摩拓,殆无虚日"。后亭废。巨石上尚有" 松隔溪奏笙簧"古刻。拦住山东临潜龙涧,水西南流入西溪。
<云步桥>
从中天门到云步桥约有二里多路。开始一段平坦舒适,故夸称"快活三里"。云步桥在快活三里北首。原为木桥,名雪花桥。民国年间改为石桥,因谷深林茂,常有云雾萦绕,杨承训题"云步桥"。桥北大壑忽临断崖,壁立如削。崖上石坪坦豁,传宋真宗曾在此驻跸,故名御帐坪,今柱窝尚存。岱顶下诸水奔流而来,飞瀑下泻,溅沫迸珠,生云化雾,蔚为壮观,故又名飞瀑岩、天河、护驾泉。崖上有"红桥飞瀑"、"霖雨苍生"、"河山元脉"、"太古清音"等题刻。明代陈凤梧有诗:"百丈崖高锁云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苍水佩悬云片片,珠帘洞织月娟娟。晚山倒着肩舆下,回看斜阳景更艳。"
桥东有酌泉亭,又名观瀑亭,清末泰安知县毛建。北侧有联:"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桥周围有"月色泉声"、"云步跻天"、"绝飞流"、"耸壑昂霄"、"气象岩岩"等题刻50余处,真、草、隶、篆,诸体荟萃,琳琅满目。
<五松亭>
自桥西沿阶而上为三蹬崖,上有巨石如屋,明万历年间盛夏遇暴风雨,石自山巅坠此,柯绍皋题"飞来石"。御帐坪东有望驾石,如老翁拱立。西侧有五大夫松石坊,旧称诚意门、小天门。原坊毁,1984年重建。坊西有古松。《史记》载,秦始皇封泰山时中途遇雨,避于此间大树下,因封树为"五大夫"。后讹为五株。明代万历年间,古松被雷雨所毁。清雍正年间钦差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时,补植5株松,今存2株,拳曲古拙,苍劲葱郁,自古被誉为"秦松挺秀",列为泰安八景之一。旁有五松亭和乾隆皇帝御制《咏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西拦住山坡上有望人松,长枝下垂,似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松,为泰山重要标志物之一。西北是朝阳洞,一天然石穴稍加整修,深广如屋,南辟向阳,旧名迎阳、云阳。洞后壁线刻元君像。 洞东南翠峰崛起,虬松附石,望之如老将军披巾坐鞍马,故名老人寨,今称老云寨。下有朗然子洞,系元初道士刘朗然修真处。洞东北为绝壁,名御风岩。上刻乾隆皇帝《朝阳洞诗》:"回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结构寄幽偏,潇洒开窗牖。历险欣就夷,稍息复进走。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 洞北原有古松虬曲苍劲,有君子傲然不倚之势,明代涂泽民题"独立大夫",方元焕又题"处士松"。后松毁,仅存题碣。洞西北山坡上有巨石似寿桃,名仙桃石。
<对松山>
朝阳洞北,两峰对峙,万松挺立,古松万株,苍翠蓊郁,层层叠叠,故名"对松山",又名万松山、松海。云出其间,天风莽荡,虬舞龙吟,松涛大作,堪称奇观。李白有"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乾隆则称"岱宗穷佳处,对松真绝奇"。
谷口有"松门"、"松云绝壁"、"举足腾云"及"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诸刻。谷内有"雄山胜景"、"苍松翠霭"题刻。西崖有线刻画:一只粗壮有力的拳头将披发山鬼打翻在地,上题"永居九幽"。前有对松亭,耸立西崖,为明代乾坤楼旧址。原盘路在溪东,旧有圣水桥,清乾隆末年改路于溪西。亭对岸绝壁有大字题刻"龙洞"、"林远尘"、"明月松翠"、"涛声云影"、"松风吹冷尘心"等。清道光年间建红庙一间,小巧玲珑,悬挂于绝涧危岩之上,名梦仙龛。对松山至此峰愈险,松愈密,景愈奇。民国任克溥题诗西崖:"岩岩气象岱宗开,五岳首推信壮哉。势接沧溟藏雨露,形连霄汉起风雷。千丛脉秀龙鳞树,万丈骨高虎卧台。策杖重游堪纵目,盘桓懒去问蓬莱。"
<天门云梯>
天门云梯是泰山一大奇观,也是泰山的主要标志。南天门如天上琼阁,十八盘似云梯倒挂。。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十八盘自此而始。开山北为龙门,旧有龙门坊,后毁。西岩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大字。坊址东为大龙峪,雨季众水归峡,飞泉若泻。
十八盘口北两山陡立,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门,下有升仙坊,由十八盘相连。南天门恰处于谷口,是泰山古建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环境的典范,是泰山的重要标志物之一。仰视天门,盘路陡绝,似云梯倒挂。石壁谷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诸刻。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阶。"紧十八"西崖有巨岩悬空,侧影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明人祁承 赋《十八盘》诗:"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从穷处见,天向隙中观。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