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归属:昌平区旅游景点 点击:0 

北京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地域面积达40余平方公里。明朝建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埋葬在此,故称明十三陵。陵域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一区平原,清澈曲折的河水流经各陵之前。十三座皇陵均“依山为陵”,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

有人要问,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从永乐七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经营时间长达200余年。陵名以营建的顺序依次为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陵。葬有十三位皇帝、二十三名皇后、一名贵妃和数十名殉葬宫人。陵区内还有妃子墓七座、太监墓一座和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明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建筑规则基本相同,但以最早的长陵规模最大,而以皇常生前自建的永陵、定陵次之,每座陵墓都在苍松翠柏环护之中。陵域中部设有显示帝王尊严的总神道。沿路整齐地布列着石牌坊、下马碑、大红门、碑楼、望柱、石仪卫、棂星门,以及大、小桥涵,增加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各陵规模大小不同,但都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建筑组成。地上建筑主要有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组成。地下建筑主要以地宫为主,帝、后的棺椁和随葬物都安置在地宫中。

十三陵从建成到现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3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大会审议投票,最终决定,北京明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为“明清皇家陵寝”世界文化遗产。

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十三个陵中,只有长陵、定陵、昭陵三处,现已修复完整并开发成旅游景点。还有献陵、景陵、思陵,修复了明楼宝城和陵墙。其它陵虽未修缮,但也建立起护陵点,安排有护林人员负责整理保护陵园建筑和林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居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