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北京工作生活的14年间,曾居住过四处地方,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是鲁迅在1924年亲自设计改建的。这是鲁迅故居中保存最完好,唯一对外开放的故居。这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青灰砖墙、朱红门窗。院内有鲁迅亲手种植的白丁香,已经历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枝繁叶茂。鲁迅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篇》《野草》《彷徨》中大部分作品。故居中展示的日用品,都是鲁迅及其家人使用过的原物。
1936年10月鲁迅去世,中共中央就提出建立各种纪念设施,1945年郭沫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建议设立鲁迅博物馆,1949年北京解放,当时的军管委开始筹备鲁迅故居的恢复工作。1954年文化部决定在鲁迅故居东侧筹建鲁迅博物馆,1956年7月竣工,于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正式开馆。1975年毛泽东主席在周海婴提出加强鲁迅研究的信中批复,同意周的建议。同年12月国家文物局扩建鲁迅博物馆,同时增设鲁迅研究室。鲁迅故居1979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又进行扩建。1992年被命名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鲁迅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五个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已成为国内外最大的鲁迅文物资料中心、鲁迅研究中心和鲁迅展示中心。博物馆收藏鲁迅文物二万余件,另外还藏有许广平、周作人、瞿秋白、许寿裳、钱玄同、刘半家、江绍原等人的遗物近万件。
“鲁迅生平陈列”的展品可以说是馆藏精品中的精品,其中有新发现的鲁迅地质佚文手稿,也有与我们熟悉的作品密切相关的文物,如《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陈列厅中还展示着“三味书屋”以及鲁迅在上海住宅中卧室兼工作室一角的复原模型。其中“三味书屋”里鲁迅书桌上的“早”字、伏鹿图,鲁迅卧室中的“金不换”毛笔等,都是十分熟悉而又很难见到的物品。
馆内编辑并对国内外发行的《鲁迅研究月刊》已出版200余期。近年开发的《鲁迅全集》、鲁迅研究文章目录索引微机检索系统,为研究者提供了先进的查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