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满有趣的,伯雍无终山种玉。
杨公伯雍,雒阳县人也。本以偿卖为业。性笃孝。父母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汲水,作义浆于圾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杨公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公乃试求徐氏,徐氏笑以为狂,因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处,四角做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这就是玉田的来历。
麻山种玉——玉田八景之一,“古人种玉处”,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县城东北5公里处的麻山山顶。有一石碑,碑高1.95米,宽0.8米,厚0.22米。碑阳,刻楷书“古人种玉处”5字,上刻“乾隆三年四月”,下刻“正定府栾城县知县前玉田县知县口口口学魏德茂重修,监生张培、贡生阮大立督修,库生张培德、梁彬书丹”。相传这里是春秋时期无终子国阳伯雍种玉的地方。文革中碑被红卫乒摔成数块。1989年12月,该县文物部门从曲阳聘请名师对古碑进行了粘接补对、复原归位工作,使得古碑重立山巅。
这就是种玉之田,不知道是否是古代真的有这事儿,有人真在这里发现了玉石,叫麻山玉,其实就算没有玉石,这个小山的石头依然很美丽。
这里历史满悠久的,春秋时,玉田县为无终子国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属右北平郡无终县,治所在今蓟县。隋大业初改无终县为渔阳县。唐朝武德二年(619),划渔阳东部设置无终县(俗称小无终),治所在今玉田。辖境约为今玉田、遵化两县地,丰润、丰南两县大部分地区,蓟县、兴隆县及唐山市区部分地区。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依志怪小说《搜神记》中阳伯雍无终山种玉的故事更名玉田县。宋朝宣和六年(1124)改玉田县为经州,翌年复名玉田县。唐、金时先后分设遵化、丰润两县,玉田约辖今境。玉田县名沿用至今。
麻山南山腰曾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佛寺,名为麻山寺,占地大约2亩,内有大殿一层,供佛的房舍十多间,寺内有座巨大的铁钟,敲击起来,连玉田城内都可以听到它那深沉而又宏亮的声音。寺内外环绕着苍松翠柏和粗壮的古槐。古槐的年龄在千年以上,树洞可以容人避雨。古时的麻山,古碑劲挺,古木参天,风景旖丽,游客接踵。遗憾的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合作化运动中,参天古树被砍伐一空,麻山寺被彻底拆毁,如今能够见到的只是断砖残瓦而已;大炼钢铁时,巨大的铁钟也被无情地投入土高炉中,宝物变成了废物。
玉田八景
大概是从明代起,各州县几乎都要由地方官员以及文人雅士遴选出几个景点,供人们游览,“玉田八景”就是这样产生的。这八景是:无终丹灶、燕山迭翠、唐水涌蓝、层崖石鼓、麻峰种玉、龙穴甘泉、暖浦飞沙、灵洞清风。
1、灵洞清风 此景位于郭家屯乡刘典屯村北红石岭,当地也叫洞南山,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304米,面积2.4平方公里。此山南山坡有一通向西北后坡的大山洞,山洞里空气流动很快,古称风洞山。本县文人章汉有诗赞曰:“习习洞中风,茸茸山下草。不须暖律吹,此地春来早。”此景已开采,现已踪迹全无。
2、无终丹灶 这一景点位于城东北30华里郭家屯乡鸭子峪村。无终山顶,曾经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阁楼,阁楼内有一座炼丹炉。此景既不是怎么秀丽,又算不上如何壮美,但是它仙味十足,有着浓厚的道教色彩。相传,道教创始人之一帛仲理曾在此山炼丹、炼金,炼出的五千斤黄金全部用以救济穷人。一位名叫王时泰的玉田知县曾以《无终丹灶》为题写过一首诗,诗曰:“丹灶阁向碧云边,九转何当灶冷然。山色遥看晴欲雨,至今朝暮尚含烟。”遗憾的是,那阁楼与炼丹炉早已被毁。
3、暖浦飞沙 玉田城南1公里水王庄村西南处曾有两个方塘,周长数十米,塘内为天然喷泉。随泉喷出的细沙上下翻飞,逐浪翻卷。太阳升起后,翻卷的飞沙皎洁光明。喷泉之水温度较高,秋冬季节,蒸汽上升,弥漫上空,数里外都可以见到。因此,当地人称此泉为暖泉。暖泉外流而成小河,称之为暖泉河。县城附近的人们不仅常到这里游玩赏景,还可以跳到塘里洗澡。人若站在泉里,泉水将人翻上翻下,循还不已,别有一番情趣。暖泉飞沙,不仅是独具特色的一景,那细沙还有经济价值,一度名传遐迩。由于这些细沙长年不停地翻动滚磨,所以沙粒园滑,质地洁白,用来擦拭金银首饰以及金属器皿,既能使其光亮如初,又可以不留擦拭的痕迹。旧时北京有些商铺,专门到玉田购买这里的细沙,回京城后包成小包销售,称其为“玉泉宝沙”,颇受顾客欢迎。据说,就连故宫也常用暖泉的细沙擦拭金属器皿。正由于上述原因,多种古文献都记载了暖泉之沙。明代宋应星所著的科技名著《天工开物》,曾经赞美玉田沙在制作玉器时的特殊功能:“中国解玉沙,出顺天玉田与真定邢台两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碎如面,借以攻玉,永无耗折。”“解玉”、“剖玉”、“攻玉”,是指玉石的分解和雕刻;“顺天玉田”,当时的玉田县隶属于府治在今北京市通县的顺天府。明代刘侗所著《帝京景物略》也有记载:“玉田砂晰质而腻,以拭器也,有光灿然,天下冶氏资之。”大意是:玉田沙的特点是细腻而光滑,用它来擦拭金属器皿,可以擦得既光且亮,天下所有铸造金银器的工匠都在使用它。此外,清代编著的《畿辅通志》对暖泉细沙也有赞誉之辞(1)。暖泉细沙的辉煌为什么没能沿续至今?原因在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剖玉以及擦拭金银铜锡器皿的工具越来越多,方法也是日新月异,玉田暖泉之沙不再是必须品。至于暧泉,由于近些年地下水位急骤下降,96年泉水已干涸。但它的地理位置优越,如开发可聘请地质部门探测。
4、层崖石鼓 此景位于玉田县唐自头镇小陵山村北的石鼓山上。此景是8景中最完整的风景,依旧很有开发价值。石鼓山海拔408.6米,是玉田县内的最高峰。此山之所以以石鼓为名,是因为山上悬崖处有一巨石,那形状仿佛一面巨大的鼓。石鼓的东南方有一山头,那姿势好象一位高擎着鼓槌的巨人正要奋力击鼓。《大明一统志》称其为“蓟门石鼓”(明代的玉田县辖于蓟州)。后来有人把这一石鼓与唐太宗东征高丽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把这里说成是“唐太宗东征高丽击鼓聚兵处”,虽有牵强附会之嫌,却也给这一奇景增添了魅力。此景基本完整,可开发利用。
5、唐水涌蓝 景点位于唐自头镇唐自头村陀头山下。陀头山海拔仅不到40米,山上曾建有小巧玲珑的寺庙一座——陀龙寺,寺内外古树参天。山下曾有数道泉水涌出,因为“其水甚清,其泥如靛,映水皆蓝色”,所以人们称之为蓝泉。泉水南流成为一条小河,名为蓝泉河。王时泰在描述此景时写道:“小渚谁穿灌玉田,一泓犹自碧连天。清流漫道无颜色,蓝水悠悠不计年。”新中国建立后,“蓝”字逐步深化成“兰”字。合作化时期,陀头山上的古寺被拆除,古树也被砍伐一空。泉水93年左右已干枯。现在,山头已经土化,与普通农田没有多大区别,已无开发价值
6、燕山叠翠 这里的燕山,是指玉田境内的燕山,或称小燕山,在玉田城西北12公里处唐自头镇小燕山口村东。小燕山由石灰岩构成,山体为褶皱形,平行排列,层叠环绕,阶梯而上。层间阶隙,蓄以碎石沙土,因而适合草木生长。春夏之际,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碧绿的锦缎横铺在那里。故名“燕山叠翠”。
7、麻峰种玉 这一景点位于郭家屯乡麻山村北,相传为阳伯雍种玉之地。麻山上早就立有石柱,上面刻有“玉田”二字。将石柱换成石碑,而且刻上“古人种玉处”五个大字,乃是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玉田知县徐德昌所为。清朝雍正五年(1727)原碑毁坏,乾隆三年(1738)玉田知县魏德茂重新立碑。此碑在文大中被红卫兵推到山下,摔成数段,流散到机井旁、牲畜棚内,被遭踏得不成样子。改革开放后,本县主管部门将其收集到一起,修复后重新竖立在原处。碑身高约2米,宽约0.8米,原来曾有碑顶,但早已毁坏。清代,本县一位名叫王庆元的文人有诗两首描绘此景,其一是:“双璧传闻种亦生,麻山石子尚纵横。于今有石谁堪种,遗迹长闻种玉阬。”其二是:“徐家有女即神仙,种玉人来结夙缘。究竟仙缘属阴德,施浆荫暍(1)已多年。”
8、龙穴甘泉(又名“古寺疏钟”)。这一景点位于亮甲店镇小泉村西。这里曾有多股泉水从山脚石缝间流出,统称为小泉。关于这些泉水,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春秋时期,齐桓公率领大军讨伐令支和孤竹,从这里路过时,将士口渴难挨。担任先锋之职的是无终国王派来的大将虎儿斑,齐桓公命他尽快寻找水源,解决大军饮水问题。虎儿斑费尽心机,东找西寻,却仍然不见水的踪影。正在为难之际,一位白胡子老头飘然而至。虎儿班恭恭敬敬地向老头请教,那老头只说出八个字:“山坡有泉,取水何难!”说罢扬长而去。很多人都说这老头疯疯颠颠,胡说八道,虎儿班却毅然命令全体官兵凿山开泉。结果,没费多大工夫,竟然凿出30多道甘泉,不但解决了大军的饮水问题,而且造福于后人。为了奖励虎儿班的特殊贡献,齐桓公当场决定,将这山、这泉、以及这片土地赏给虎儿班。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们聚居到小泉一带,形成村落,取名小泉村。小泉泉水清澈甘甜,流淌不息。冬天,水流沟溪,白雾腾腾,附近树木全都披上洁白的银装。到了夏季,沟溪两侧柳荫浓郁,成为避暑乘凉的极好去处。明代,又有人在小泉山坡建起一座龙王庙,给这里添加了别致的风景。据说,小泉还有奇特之处。每年旧历二、八月,不分昼夜,都有草虾从泉水中涌出,那虾呈白色,洁净肥美。村人用纹帐布做袋罩在泉口,一个泉口一夜可得二、三斤。为什么泉水竟可以涌出虾来?说怪也不怪,因为山里山外的水是相通的,外面的虾游到山内,再随泉水流出来,就有了“泉口取虾”的奇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