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文峰塔

归属:洛阳旅游景点 点击:0 

洛阳老城东南隅东和巷东头,巍然耸立一入云般砖塔。民谚云:“洛阳有座文峰塔,离天只有一丈八。”据塔前原有碑文记载,该塔始建于北宋,明末毁于兵火。清初重建,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之一。塔以青石垫基,大青砖砌身。塔身平面为四方形,基层7米见方,依次递减,最高层3米见方。塔分9层,高近30米,每层的弧形拱门上皆有题额如“高瞻远瞩”之类。塔内原有木板楼梯,可盘旋至顶。塔取名“文峰”,与其供奉的文昌帝君和奎星有关。文昌帝君是民间视为主宰人世功名利禄的大神;奎星亦称魁星,蓝面赤发,样丑如鬼,但因“主文运”,也成为读书人崇信之神。塔祀二神,意在盼望洛阳文化昌盛,多出状元。

关于这座塔,还有一个传说。据传,北宋年间,西京洛阳留守衙门里来了位白发长须的老人。老人相貌清俊睿智,举止飘逸脱俗,对留守官员说:“山人过此,看隋唐故都北据邙山,南对伊阙,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确是帝皇之宅、王者之里,前人选都不谬也!当今城池较前虽小(主要指今老城一带),然背山面河,山平河清,依然是王气浓郁,天造地设的帝都!”

这留守官撇撇嘴角,摇头晃脑想:这还用你说,谁不知当朝太祖、太宗皇帝就诞生在洛阳!
 “不过,”老人看眼留守官,一字一顿说:“依山民看,眼下的城池也有不妥不妙之处:地势西北高隆,东南低凹,城中勃勃生气易沉积东南,顺河宣泄;再者,地势失去平衡,轻重不稳,亦难保地面长久平安……”
 “啊”!”留守官这下慌了,站起来,探过身子急切问:“有无办法纠正”留守官最怕失了王气,皇上怪罪;丢了城池,富贵难保!

老人捋捋银须,扫一眼周围的文武官员朗朗一笑:“不难!山民正为此而来。”

一圈目光顿时凝聚在老人的银须上方。

“可在城池最低的东南角建一高塔,塔顶与城内最高的西北角成一平线。如此,高低相抵,构成平局,宣泄的生气可以得到堵聚留持,倾斜的地面不会再失重倾覆……”

“建塔最好!建塔最好!”一旁的文官听着听着,忽然失声插话。原来,这文官日常就想,当朝洛阳虽然也人才荟萃,有二程兄弟、富弼、司马光、吕公著、邵康节诸贤,但总不及隋唐时名流贤士汇聚之多。莫非,就是因为这老人说的道理,城池繁华处缩小在这洛河北岸,失了平衡?跑了文气? 这文官看上司也没为自己失态生气,干脆仗着胆子进言:“洛阳历代名贤辈出,人文荟萃,当朝更是人才济济(心里不满,嘴上仍要夸赞),故建一供奉文昌帝君的灵塔确有必要。何况,城南三门,东边门名‘兴教’,在东南角建文塔更是符合天意人愿了!”

留守官眼一骨碌,坐回椅上琢磨开了。这边儿,负责守城的武官也转开了脑瓜:本朝以来战事不断,真要有外敌或匪盗之类兵临城下,这城内没个登高辽望处也不成呀!于是,武官也站起发言:是得建塔。留守官不犹豫了,拍板定案:立即建塔!这时,众官员的眼光又转向银须老人,可却愣住了,老人早没了踪影。于是,选工芹,征劳力,眨眼在城东南角的护城河旁建起了这座高塔,塔顶恰好和西北隅的地势相平。第一层,供起了负责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两旁再塑上他的侍从“天聋”、“地哑”(民间传说,用聋,哑于侧,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机弗泄也!)管登记簿册之类;第二层,塑上北斗七星之第一星的魁星,他官虽没文昌帝君的大,然也算主文运的官员,敬上总比不敬强,礼多神不怪吧!当然,那时的魁星相貌英俊,毕竟是天上的星宿,可不像后人侍奉的那个青面赤发鬼。

塔共九层,一至八层,全是朝北开一弧形拱门,以聚敛城中南来之气,接受居民供奉香火。第九层四面开门,便是应武官所嘱,以供四周辽望。叫啥名呢?塔在居民平房丛中挺起如峻峰,于是叫成了“文峰塔”,也盼着洛阳文化昌盛,异峰突起吧”!


上一篇:潞泽会馆
下一篇:隋唐城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