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拉尔出发,沿海吉公路北行,穿林海、越大岭,九曲金带将我们引到祖国版图的鸡冠之顶,与俄罗斯一河之隔的边陲小镇--室韦。我们穿行于异域风情的的室韦镇上,由沙石铺就路还在不停的修,街两旁有邮电局、电影院、商店、电视转播台,小镇的建筑多是独立的“木刻楞”,白桦木圈成的院落,院前院后码着整齐的桦木拌子。据说,小镇现居住着1800多口人,其中华俄后裔占63%。
室韦镇历史
室韦镇虽小,但历史久远。史料记载,早在隋、唐时期,蒙古室韦部落就在这里过着游牧渔猎为主的游牧生活;清光绪34年(1908年),在室韦设吉拉林设治局,管理辖境行政事宜;民国9年(1920年)中华民国在这里设置室韦县。19世纪末,沙俄贵族、资本家拥进我国开矿、经商,俄国农民也越境放牧打草,并逐渐定居下来,我国山东、河南、河北“闯关东”的贫困农民也来这里采金、伐木、打猎,许多华俄青年男女结成夫妻,生男育女,逐渐形成了“华俄后裔”。
自北魏时期起,室韦各部开始与中原王朝通贡。当时室韦人居住在今内蒙古东北部和嫩江流域,处在原始公社阶段(见原始公社制)。他们已经从事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使用角弓和长箭猎获野兽,用鹿皮制作衣服。男子束发,妇女束发作叉手髻。语言与契丹相同,都属东胡语言的方言分支。8~9世纪,唐朝人对呼伦贝尔高原一带的室韦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据记载,俱伦泊(今呼伦湖)“四面皆室韦”。泊西南有乌素固部落,其东有移塞没部落。河(今绰尔河)之南有塞曷支部落。其东有和解部落、乌罗护部落、那礼部落。在这些部落的东北有山北室韦。其北有小如者室韦、婆莴室韦。此外还有岭西室韦和人户众多的黄头室韦。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畔有大室韦、蒙兀室韦、落坦(一作“俎”)室韦。“蒙兀”是蒙古一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
室韦镇民俗民风
室韦镇的居民吃苦耐劳,乐观豪放。他们擅长种麦、放牧、狩猎和捕鱼,这里有一个国营农牧场,多数居民成为农牧场职工。他们自发地发展家庭经济,饲养奶牛、种植蔬菜。“列巴”、“野果酱”、“酸黄瓜”、“西米丹”是他们自制的风味小吃。每当劳动之余,他们喜欢聚在一起,手风琴和着森林潮,男女们跳起欢快的俄罗斯民间舞蹈。
华俄后裔家庭有着传统的清洁卫生习惯,院落、居室整洁明亮,墙壁洁白光滑;他们喜欢洗蒸汽浴,几块石块放在锅里,燃烧后泼上水可产生蒸汽,然后用桦树条抽打身体。
室韦镇魅力风光
室韦镇的风光独特而又有魅力,古驿道从远方伸来,额尔古纳河从镇边北流而过,不少人在临河而钓,钓一河蓝色的意境。隔河相望是俄国小镇奥洛奇,可欣赏对岸异国风光;镇郊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清风习习,令人悦目清心。
室韦被公尊为"十大魅力名镇",夏季有着无数的旅客来观光,游玩 那里有着无比的美景,中俄的界河,实为"魅力之首"
室韦镇交通
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是蒙古族发祥地,现保存有大小城遗址10余座,有较深的含蒙古族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等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同时,它也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是以我国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为主体的聚集地,这里大部分仍保留着较为完好的俄罗斯文化和生活习俗,不出国门,就可以领略到异国风情。
室韦镇民俗民风
室韦镇的居民吃苦耐劳,乐观豪放。他们擅长种麦、放牧、狩猎和捕鱼,这里有一个国营农牧场,多数居民成为农牧场职工。他们自发地发展家庭经济,饲养奶牛、种植蔬菜。“列巴”、“野果酱”、“酸黄瓜”、“西米丹”是他们自制的风味小吃。每当劳动之余,他们喜欢聚在一起,手风琴和着森林潮,男女们跳起欢快的俄罗斯民间舞蹈。
华俄后裔家庭有着传统的清洁卫生习惯,院落、居室整洁明亮,墙壁洁白光滑;他们喜欢洗蒸汽浴,几块石块放在锅里,燃烧后泼上水可产生蒸汽,然后用桦树条抽打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