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雾山风景名胜区

归属:巴中旅游景点 点击:0 

光雾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金三角”旅游区的中心,地处川陕交界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北与陕西省南郑县为界,西抵四川省旺苍县,南接大江口林场,东与米仓山森林公园为邻,幅员面积250平方公里。1993年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2月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川北山区巨大的弧形喀斯特岩溶地貌构造带,因光雾山风景区由西向东切割的不同深度,形成了景色各异、气象孤绝、神奇壮丽、气势磅礴的自然山水景观。其山景、石景、水景、泉景、峡谷、飞瀑、林海构成了奇特的自然风光,与横贯其间的蜀汉米仓古道、巴子国巴渝文化、秦汉文化、三国文化和数千年沉淀的历史古迹,特别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的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留下的众多革命遗迹、遗址交相辉映,堪称秦巴山区旅游第一胜地。1997年9月,清华大学一级教授、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朱畅中,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钱振越教授在风景区考察后欣然命笔写下“巴山裴翠,永生光辉”、“光雾山水,奇秀天下”的题词;2002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也挥笔题写了“人间仙境光雾山”。

光雾山风景区由桃园、大坝、大坝口三个景区构成。景区以秀丽多姿的群峰为代表,苍翠茂密的森林植被环境为基础,集群峰怪石、峭壁幽谷、溪河瀑潭、田园山林为一体,堪称“峰奇”、“石怪”、“谷幽”、“水秀”、“山绿”五绝。它集自然风光、革命遗址、历史古迹于一体,融雄、幽、险、秀、奇于一炉;景观兼具我国南北两类风景名胜区的风格,容量大、品位高、相对集中,部分景观在国内不可代替,且旅游环境好,既可探险、登山、沐浴、观日、观云、观雾、避暑、赏花、赏雪,还可到原始森林去领略各种野趣;它复杂的地形地貌,完整的古海岸线遗址以及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自然博物馆。

由于景区内沟壑纵横,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景区内有野生动物26目61科195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珍稀动物25种。在密林深处和山间、河谷、溪流中栖息着云豹、金钱豹、金雕、岩鹰、猕猴、穿山甲、黑熊、大灵猫、小灵猫、金猫、斑林狸、水獭、麝、狼、豺、明鬃羊、岩羊、黄喉貂、藏原羚、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娃娃鱼、画鸡、鹦鹉、秧鸡、竹鸡、鹭鸶、青麂、山猫等,尤其是竹鼬、形如鼠,状似猫,以洞为穴,以小木竹嫩根为食,有“天上斑鸠,地下竹鼬”之美誉。

景区植被覆盖率达97%以上,有植物种类2300余种。特别是以巴山水青棡为主的40余万亩原始森林实为罕见。景区内森林植被垂直带谱明显,由低显高的层次组合特征尤为鲜明。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景区乔木灌木树种91科233属600余种。有红豆杉、巴山水青棡、鹅掌楸、红豆木、银杏、香樟、楠木、紫茎、水杉、秃杉、伯乐树、连香树等300多种珍稀树种;八月瓜、板栗、核桃、猕猴桃、仙桃、沙瓜、百枣等300多个果类品种漫山遍野;密林中还生长着1700多种中药村,有人参、杜仲、黄柏、厚朴、虫草、灵芝、天麻、七叶一枝花等珍贵药材。北京林业大学、四川省林科所的专家考察后称为“川北重要的生物基因库”,英国皇家植物园专家和美国植物专家曾先后两次慕名远道而来考察珍稀植物种。

奇特的乡风民俗又是光雾山景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山高路陡、林密草深,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磨炼出山民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尤以巴山“背佬二”为代表的山歌尤具特色——“高高山头没搞头,又出野猪又出猴;要想夫妻同床睡,除非包谷(玉米)收上楼。”、“香炉山,岩对岩,婆娘娃儿穿草鞋;出门一声山歌子,进门一背块子柴。”这两首山歌集中反映了景区内山高谷深、林木葱茏、地广人稀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

景区内的石板屋、木垒房小巧古拙。石头多为沙页岩,薄如片瓦,可片片取下,农舍多用这种石片代瓦;木为圆木,垒砌成壁,冬暖夏凉。家家户户屋后栽竹,房前种花,左右或一排松杉,或几棵桃李、疏密有致,赏心悦目。更令人称奇的是,家家石磨的磨槽,装粮的木桶,舂米的碓窝全用圆木开凿而成;还有那些背水的扁桶,“丁”字形的打杵,木竹编成的船筏等无不笨拙质朴,富有古意。

光雾山风光,一年四季,季季不同。春来初夏,花香鸟语,山花烂漫;盛夏初秋,触目皆绿,苍翠欲滴;深秋初冬,群山披金,层林尽染;数九寒冬,银装素裹,玉树临风。

如果说风景名胜资源的评价是以景物的观赏、文化氛围和科学价值及其分布和环境规模、自然环境质量、开发利用条件 为评价依据,以规模统一的绝对标准,根据景观的景感度、奇特度、完整度为评价方式,按照对远、中、近景,多角度、多层次观赏效果,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分层次评价景点,从景源价值、环境质量、规模范围、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整个风景区综合价值的话,光雾山风景区的资源环境和特点价值无疑完全具备了。


上一篇:巴中莲花山
下一篇:巴山游击队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