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头版刊登了一张《灵白线救援》的新闻图片,不少读者看到该新闻之后纷纷致电本报,希望能够了解更多援救的过程。昨天记者专访了参与救援全过程的高新区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毛敦,为广大读者还原了救援全过程。原来,上周六,一名从杭州专程赶到苏州的驴友在灵白线摔成了骨折,最终在多方救援力量的合力下,将这名驴友成功救下。
贪恋沿途景色摔骨折
昨天记者专访了参与救援全过程的高新区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毛敦。
毛敦医生介绍,事发时间大约在上周六下午2时30分左右,枫桥派出所接到报警电话,称有人在山顶上受伤了,由于无法自行下山,无奈只能报警求救。
大约在2时50分左右,民警和警辅人员通过全力搜寻找到了受困的驴友。经过了解,受伤的是一位61岁的女驴友,同行的有10余人,都是专程从杭州赶到苏州体验“灵白线”的。经过现场初步诊断,该女子右下肢骨折,无法动弹。据伤者介绍,当时在看到山下的景色后,为了能够看到更美的角度,她往旁边多走了几步,失足跌落结果伤了。
由于山上人不多,而且贸然将人抬下山可能会导致二次伤害,所以同行的驴友只能报警求助。
多方合力救援外地游客
毛敦医生告诉记者,如果是普通的骨折摔伤,120急救完全可以处理,但是在“灵白线”这种野外环境,120救护车上的常规救援设备就无法保证被困人员能够受到及时的救援和现场处理了。毛敦介绍,普通的救援车辆上面一般会有一到两名护工,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但是这名杭州的驴友受伤地点在山顶,上下山需要救援人员很大的体力和耐力,光靠急救人员很难完成这样的救援任务,另外,即便有警察、消防队员的接力,急救车上面的担架也不适合崎岖的山路。
“我们120人员给我汇报了这个情况以后,我立马把我们的院外救援队召集起来,大概在3点半左右到达了现场。”毛敦医生介绍,携带了固定用的担架和一些基本救援装备的救援人员,还配备了急救包和需要的吸氧袋。大概经过了十余分钟的爬山以后,救援人员到达了现场。“我重新评估了患者,生命体征还算平稳,右下肢的确是骨折。我们重新给她进行了固定,并把她跟担架捆绑在一起,以利于我们的搬运。”
就这样,由警方、消防队员、医疗专业救援队组成的20余人的救援人员经过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山路轮流搬抬,最终将伤者送至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救治。
开荒登山危险重重
毛敦医生介绍,当他赶到现场救援时了解到,原来这一群从杭州特地赶到“灵白线”登山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团队中只有少数几个小伙子。61岁的女驴友登山仅仅只背了一个小背包,从现场看并没有携带专业的登山装备和足够的急救物品。
毛敦医生告诉记者,不少登山爱好者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而“灵白线”所处的位置周边并不像传统意义上“荒山野岭”,距离城区并不远。所以不少的驴友甚至认为这里是一个城市公园的景点,忽视了这里野外的实际情况,部分登山者甚至无视了登山过程中的危险。
对于救援来说,寻找伤者需要一个过程,救援下山需要另一个过程,同时救援需要的设备以及要求,更是比普通城市区域内救援条件更为严苛。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搬抬伤者,更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在现场正确的处置。
为此,高新区人民医院在今年3月份左右成立了一支院外救援队,由各科室的专业医生组成公益救援队伍,针对该院周边特殊的突发事件,进行现场专业医生的医疗援助。周六当天,这支队伍的所有医生都是处在休息状态,甚至还有周五刚下夜班还在睡觉的医生不顾身体疲劳火速前往现场参与营救的。
延伸阅读 驴友登山安全第一
2014年5月13日,一名驴友独自进入“灵白线”后失联,救援人员经过两天一夜对近30平方公里范围内展开地毯式搜寻的寻找,最终在山林内找到了失联的驴友。
2014年4月10日,一名40多岁的女性登山爱好者在从白马涧穿过防护林后面一座大焦山山顶时左脚骨折,整个救援时间用时两个多小时。
2013年12月14日,一名50多岁的女性登山爱好者邵女士在攀登至藏书大焦山北最高的山顶时摔断了脚,急需救援。木渎消防中队队员与处警民警合力将担架慢慢往山下抬。整个救援时间用时一个多小时。
医生提醒广大市民,在准备户外登山运动时,首先要有心理准备,做好功课,去之前对目的地地势地形应有一定了解。在预估了难度之后,准备相应的专业装备,切记装备一定要专业、带足。其次需要体力准备,对于新手而言,一定要循序渐进。最后,建议与一个比较熟悉的团队一起出发,有必要的话,还需要请专业向导,保障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