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青岗通家山是一个神秘诱人的地方,这儿不仅山明水秀,风光绮丽,而且古迹不少。尤其烈女陈满姑的事迹,不仅清代的射洪县志有记载,而且已在当地民众中广为流传。又传唐代革新诗歌的先驱陈子昂曾游学于此,住于山上的庙中。当时的通家山还叫玉清山,陈子昂兴之所致,曾题写玉清山山名,后人刻碑留念。可惜此碑在“文革”中不翼而飞。由于这里有着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所以吸引了各处的游人墨客。
陈满姑的事迹在射洪、蓬溪一带流传较广,相传公元1796年,白莲教起义,声威大振。但乱世之秋,免不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其中有一个姓王的首领带了一支人马来到射洪青岗、青果一带,见一陈姓员外的女儿陈满姑长得漂亮,便欲强娶为妻,若不答应,便要杀掉陈满姑的父母,周围的老百姓也要遭殃。陈满姑为救父母及周围乡亲,在王首领保证不扰害周围四十八里民众的条件下,不得已答应了他的要求。正月19日,她跟随这支队伍走至青岗通家山,当王首领要求与她成婚时,陈满姑宁死不从。为保全自己的清白之身,当即自杀于通家山。陈满姑死后,仍挂念着当地父老乡亲。在当地人有难处时,她常现身显灵为其排忧解难,所以很得民心。于是当地民众便出钱为她修庙立碑,这便是“女儿碑”。后来官府和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射洪县台题写了匾额“功德吉民”以示嘉奖。更有四川督军丁葆祯,亲送御赐金匾“女中豪杰”到通家山,并指令在通家山建祠,赐名为“贞烈祠”,又在青岗镇和金山场各立贞节牌坊一座。
1937年,红军长征路经通南巴,总司令朱德闻听此事,也题词赠匾“保我赤子”。因正月十九日是陈满姑殉难的忌日,所以自嘉庆辛酉五年始,当地民众便将每年正月十八、十九作为庙会以纪念陈满姑,此习俗已沿袭两百多年未变。十年浩劫,通家山上的庙子被毁,诸多匾额被烧,这一习俗曾被冲破。但陈满姑的形象和精神并未在人们心目中泯灭,人们盼望着“女儿碑”和“贞烈祠”的修复。1987年6月,青岗镇人民政府作出决定,绿化通家山,整修女儿碑,把通家山开发为一处旅游风景点。此议传出,当地群众立即自筹资金在荒堡上建起佛堂,并派人去雅安宝兴采购了汉白玉石,请名师雕刻了观音、乐师佛和陈满姑的骑马像。1988年10月,县佛教协会在通家山建立了佛学点。1991年3月,又建起了花台、石栏杆、喷水池、水观音、假山、忠孝亭等设施。1991年8月,在青岗党镇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将原在山上的青岗二中从老庙中搬迁,重新建庙。群众积极捐资,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尤其是青岗小学退休教师石蕴辉先生,以及文同玉、马富莲等几位热心人,为了振兴通家山的文化旅游事业奔走操劳,力尽艰辛。通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一座具有五层大殿的寺庙。
主殿,即“贞烈士殿”。殿前有一大雕花香炉,殿门及殿内挂有七道金字匾额,镏金楹联。望楼全是彩画。大殿正中高坐三米高的陈满姑塑像,玻璃镶嵌,朱纱帐幔。陈满姑左边塑有她父母像,右边是地藏佛像。殿内还挂有外地宗教团体和社会贤达赠送的锦彩幛幔,显得庄严华贵。
为了方便游人及善男信女来参观游览,寺内还设有客堂、住宿部、茶园、素食餐厅及小卖部等,并又新建了作家吴因易的陈列馆。吴因易是祖籍在青岗的著名作家,以创作历史小说见长,他的“唐宫八部”小说十分畅销,名字在射洪可谓家喻户晓。参观的人们一跨上通家山的山梁,就见横跨在大马路正中的大牌坊。站在牌坊大门向北观玉青山层峦迭障,南看黄殿山巍峨挺拔,西望红灯山好似天幕吊下一盏灯,东瞅丹亭山又像一只巨鹤。游人置身于此,无不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