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寺位於香港荃湾的老围村三叠潭,全寺面积十四万平方公尺。这里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水流其涧,景致如画。重建落成的西方寺,万佛宝塔是其雄伟的标志。原西方寺修建於一九七零年,当时的主题建筑为一两层高的寺院,大雄宝殿亦只有面积约三千尺。随著信众日增,建筑物已残破,住持永惺长老决定重建。为了使重建后的西方寺,在海拔三千多尺的大帽山中能显现其挺拔的英姿,永惺长老亲自进行设计,并确定在大雄宝殿后修筑一高台。高台之上,建一高九层之八角型佛塔。如此一来,即能充份利用山色与地势,使西方寺的整体格局更雄伟壮丽。由於塔里塔外,四壁供奉万尊彩色浮雕佛像,故名万佛宝塔。
修筑万佛宝塔的目的,除了希望能使西方寺的整体建筑效果,突显於大帽山之中外,永惺长老其实是有感於佛法自汉代传至中土,到现在已两千年,各朝各代几乎都有兴寺建塔的工程,所以全国各地,塔寺甚多,据统计约有两千多座。但是,由於日久失修、加上过去几百年来,或遭兵燹而被毁者不少。时至今日,保存完整而又有名的佛塔,仅百多座而已!而佛塔代表佛陀伟大的德相,能起信於人,使上报佛恩,慈悲济世。因此,建塔有利地方增盛,有塔庙处,可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由於永惺长老早有修筑寺塔的意愿,所以,多年来每次出外参访名山,都极留意各式寺塔的设计建筑,他收集了不少资料,参考台湾慈恩寺的塔基、广州六榕寺的八角花塔造型、以及上海龙华寺的塔刹,再因应西方寺的地势及协调其他建筑物的风格,亲自绘制出万佛宝塔的草图,然后经由佛教建筑的名设计师设计。万佛宝塔的整体建筑共十层,低层为西方寺的法堂,可容纳数百信众举行法会活动。法堂前的左右两方,有石阶通达宝塔的塔基平台。自平台以上为九层塔身。平台宽广,塔基为既能配衬塔身的型格,亦显出稳重意态的八面外斜建筑。塔身每层均八面环回,檐下斗拱,走廊栏木盾、八角飞檐,悬以铜玲,外墙铺黄琉璃瓦,雕梁画栋。整体建构古朴,实用美观。
万佛宝塔塔内每层四壁供奉彩色浮雕瓷像,中间供奉诸佛菩萨,天花藻井为各色敦煌图案及千佛说法图等。色彩缤纷,金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