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我从孔孟故里齐鲁之邦,来到了心驰神往的江南。从烟波浩渺、美不胜收的无锡太湖三山岛,到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再到素有人间天堂之称苏州,处处留下了依依不舍的足迹。淅淅漓漓的春雨,把江南田野滋润得一片葱绿;莹莹菜花,耀眼金黄。禽戏平塘,莺鸣嫩柳。真是春如酒,人如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唐代韦庄的这两句词,宛如一曲清歌,一壶美酒,让我心潮涌动,目迷神驰。
太湖烟波神仙地
无锡,一座迷人的城市,一个山环水绕的花园。那山,是四季长青并蕴藏着数不尽迷人故事的惠山锡山;那水,是三万六千顷清澈明净的太湖之水。
锡山和惠山是无锡最有名的山。一走进锡惠公园,春色便迎面扑来。锡山和惠山的倩影倒映在映山湖如油的碧水中,仿佛是古代仕女高耸的发髻,又象是一双誓同生死的恋人在明镜中凝视浅笑。楼台、烟树、怪石、繁花、清泉、古塔、游人,都在画屏里,恬淡宁静,成为此处无时不在的韵律。
在惠山,最令人流连的是惠山泉。飞珠溅玉,水尤清洌,可见池底。泉旁有青石环绕,石上满布斑斑的苍苔。泉上建有覆亭,亭上有一幅著名的楹联,道是“独携天上小圆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自从唐代茶圣陆羽将惠山泉品为“天下第二泉”,至今一千二百余年来,这里已成为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了。到了二十世纪初,无锡出了一位盲人音乐家——瞎子阿炳,一曲《二泉映月》使惠山泉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到世界各地,声名远播。阿炳生前,不论春风桃李花开日,还是秋雨梧桐叶落时,最爱在这里徘徊,品泉,观泉,思泉,万千情思,结成一曲。曲成人盲,苍天夺其目,鹑衣百结,破帽遮颜,穿街过巷。琴——是他唯一的良师益友,更是一刻不能分离的伴侣。阿炳才高运乖,生不逢时,其身世之苦,历事之悲,不由令人为之扼腕三叹。斯人已逝,天幸名曲尚存。月白风清之夜,夜深人静之时,《二泉》的琴音如水一样流出,细细品味,世事沧桑之叹、人生坎坷之情,或可体会一二!?
这次江南之行,有一私下之想,即是拜谒阿炳之墓。探问找寻良久,夜色朦胧中,终于寻到位于二泉之东映山湖南岸的阿炳墓。这里巨木参天,翠竹依依。墓乃依山而筑,上面离离青草,参差错落。墓碑高约两米,镌刻有“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之墓”。墓穴稍北的树林里,铸有阿炳铜像。他双目闭合,神情萧然;头戴破帽,身着长衫,腰背微躬;左手握琴,右手执弓,仿佛有如水的琴音自他的手中流出。在墓前徘徊良久,直到月上中天,夜凉如水,才缓缓离去。
第二天,我随一家旅游团游览太湖。车船代步,行迹匆匆。导游是一位姓蔡的年青人,口齿伶俐,待人热情。漫空扯下的细细雨丝,非但没有打扰我们的游兴,反而凭添了游湖的情趣。登上鼋头渚极目远眺,蒙蒙细雨中,烟波迷漓、画舫点点。远处的三山岛飘浮在雾霭烟气中,恍若瑶池仙境。郭沫若先生说:“太湖佳绝处,比竟在鼋头。”诚哉,斯言!
来到无锡,不能不提到宜兴的紫砂陶器。紫砂陶器是用当地特有的紫沙泥为原料烧制而成,是一种世界闻名的工艺品。紫砂陶器以紫砂壶最为有名。紫砂壶沏茶不夺香,贮茶不变色,盛夏不发馊,且耐热而不烫手,被誉为“世界茶具之首。”现在宜兴的紫砂工艺,在颜色、镌刻、烧制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特别是在花色品种上,更是千奇百怪,应有尽有,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神仙人物,日常用具,只要是人们能想像得到,都可以制成紫砂壶。
无锡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紫砂器的店铺。即使你不喝茶,也禁不住要亲自挑个一把两把,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或者自己摆在几边案头,便显得高雅不俗。
泛舟太湖,寻觅范蠡西施隐居的三山岛;畅游惠山,在名闻遐迩的惠山泉边品茗,聆听“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二泉映月》,实在是神仙过的日子。
周庄古镇情悠悠
周庄,号称“中国第一水乡”,她浓缩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江南水乡最迷人的风采。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云:“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此言不谬。一踏上周庄这块热土,我便为它的美丽、灵秀、富含东方文化神韵而赞叹不已。
周庄,古称摇城,原系春秋时吴国太子摇的封地。北宋时有个叫周迪功郎的人,笃信佛教,舍其故宅和200亩良田当庙产,百姓们感其恩德,遂更名为周庄。
在周庄,各种古色古香的店铺鳞次栉比。有历代古董、有各种工艺品,有特色小吃,有戏楼,有茶馆,有佛寺,有道观,更有各色各样的画店。周庄虽小,却象一个艺术的博物馆,一条流动的历史的河流。来到周庄,让人荡涤心灵的尘垢,跨越历史的时空,来到了明清时代的中国。在人头攒动的人流中,有金发碧眼、身高马大、放浪形骸的洋人,有头系花巾、身穿大襟衣服、腰系蓝底白花小围裙的水乡妇女,有穿T恤、牛仔裤、旅游鞋步履匆匆的大学生,有秀发拨肩、装饰时髦的时尚靓女,也有戴着眼镜、头发斑白稀疏的学者……古与今,土与洋,静与动,声与影,汇成一条多彩的河。
周庄有明代大富豪沈万三的故居——沈厅,这是一座明代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上下两层。沈万三的画像悬挂于客堂的正中。沈厅的前后左右楼屋之间均由过楼和过道阁连接,上下楼皆自由随意,形成一个国内罕见“走马楼”。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向沈万三借钱修筑南京的城墙。由此不难想象当年沈家的豪富。
出沈厅往北不远就是张厅。张厅是明代开国功臣徐达之弟的后裔所建,清代初期卖给了张姓人家,故称张厅。论其规模,不在沈厅之下,特别奇巧的是在庭院内墙边弄底处出人意料地流出一条细长的小河,穿楼而过,坐船可以直达家中,正所谓“轿从前门进,船自家中过”。捧一杯香茗,在廊棚下小憩,前可观门前细水绕足而过,后可见后院花木扶疏,绿荫匝地,余味悠远。
出张厅北行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双桥,即世德桥和永安桥。两座桥一大一小,一方一圆,一横一竖,形如钥匙,俗称钥匙桥。这一方一圆的桥洞,可以认为是周庄通向世界的窗口。如果把以前的周庄比喻为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少女,那么,旅美画家陈逸飞便是揭开少女美丽面纱并使她含羞走向世界的第一人。1984年,上海画家陈逸飞将双桥汇成油画,题为《故乡的回忆》在美国展出,东方的秀美风光震惊了大洋彼岸。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博士访问中国时,将此画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同志,第二年该图案被联合国设计成为邮票图案。从此,以双桥为代表的周庄,以她特有的东方神韵走向了世界。
伫立桥上,碧水如绸,叶叶小舟满载游客轻轻驶去,不时有船娘的船歌飘来,吴侬软语,别有风味。两岸亭榭楼阁,黛瓦粉墙。翠柳红桃,倒映水中;河埠上下,女人正淘米洗菜。河边石凳上有不少画家,正在挥洒丹青,谁能说他们里面没有第二个陈逸飞呢。
天堂姑苏胜画屏
苏州,是人们心中的天堂,她像一位娇弱妩媚、锦心绣口的美人。那美仑美奂的苏州园林,巍峨苍桑如老僧入定般的虎丘塔,“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那纵横交织、桨声矣欠乃的小桥流水,以及幽深细长的老街深巷、黛瓦粉墙,总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但蜻蜓点水般地跑马观花,绝不能品出苏州的神韵,只有你把自己完全当成一苏州人,在雨中,在月下,信步闲游,透过那薄薄晨雾,潇潇暮雨,看那烟雨人家,碧柳桃花,小桥画舫,姑苏佳丽;听那如莺鸣燕啭般姑苏女儿的吴侬软语,在某个小巷深处,偶尔还会传出苏州评弹悠扬的琴韵……遥想吴王夫差西施范蠡,江南四大才子,才能真正领略这姑苏特有的韵味风情。然而,这也绝不是今日全部之苏州,苏州,又怎么可以看得完、听得清、说得明呢。
晚上,顾不得一路风尘劳顿,去观前街闲逛,去看我心中的玄妙观。可是我只看到店铺的林立,商业的繁盛,我心中的玄妙观哪去了呢?
第二天,我参加当地的一个旅行团,游览苏州的著名景点。导游是两位小巧玲珑的江南佳丽,跟游客讲解时,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两人交谈时,则说苏州方言,令人如入春山,只听燕啭莺啼,而不知所云,也有游程增一情趣。
苏州以园林著称于世,确实名不虚传。每一处园林,每一个景点,都是一幅画,一首诗,让人品味不尽,让人流连忘返。我们在古色古香的茶楼上,听韵味悠长的苏州评弹,坐小船游古城水巷,充分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听船娘唱朴拙而又韵味的船家小唱……
唐伯虎,一个让苏州人津津乐道的名字。虽然唐伯虎已撒手归西四百年,可是,在苏州,处处可以看到唐伯虎留下的足迹。苏州人为他建起了“桃花仙馆”“六如堂”“梦墨堂”“来草堂”。三岁孩童皆知唐伯虎大名,熟诵他的诗句。“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儿童能当成儿歌唱。
为了偿还心中的夙愿,我们驱车横塘镇王家村,拜访长眠在那里的唐伯虎。
唐寅墓隐在桃林深处,此时桃红如云蒸霞蔚,芳香醉人。不愧唐寅生前自号“桃花庵主”。不由想起他的著名诗篇“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在唐寅的墓附近有一个小小的碑亭,碑亭有楹联“花坞菰村双丙合,春风秋月一才人。”词意含而不露,诗韵悠长,令人回味。唐寅生前放荡不羁,蔑视世俗和权贵,但死后人们均把他视为文彩、风流、富贵的才子,他泉下有知,不知是喜是忧,是甜是苦?
一提起苏州,人们还会想起另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那就是林黛玉。虽然人们都知道林黛玉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是人们仍然相信,只有姑苏这样一个玲珑剔透的地方,才能生出林妹妹这样妙绝千古的、水做的女儿。在苏州,你自然找不到林黛玉的遗迹,但是你几乎可以处处感受到林妹妹的存在,在每个姑苏佳丽身上都有几分林黛玉的影子。林黛玉,这个“心较比干多一窍”、行动爱恼人的女孩儿,几百年来让多少人为她痴迷,为她陶醉,人们呵护她,宠爱她。从林黛玉身上,可以体会到姑苏的神韵和文化魅力:空灵、隽秀、贞慧、柔弱……
身从江南归来,心却仍留在了江南。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江南,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心中最风姿绰约、文采精华的神往之地。
江南,我梦中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