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公园

归属:苏州旅游景点 点击:0 

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公园(附北局小公园)是苏州第一座现代公园,俗称大公园。位于市中心民治路26号,东邻公园路,南临民治路,西至五卅路,北为草桥弄。面积64亩。公园位于春秋吴子城旧址东部,汉为太守署,内有园。唐宋不断增葺,东斋、西斋建于南宋,北部有池,春日民众可入游乐。元末属张士诚太尉府的一部分。张士诚兵败,府第焚毁,仅见断墙残垣。明洪武初,知府魏观因在此复建府衙被腰斩,从此至清末大部沦为荒地,义冢累累,称王废基。太平军失败后,北端建“咸丰庚申殉难一千一百数十人”之墓。

同治十三年(1874)设“栖流所”于北部,收容难民。光绪三十四年(1908)苏州地图上,在梗子巷南有池沼,地较疏旷。

宣统元年(1909),张一麐等曾议建公园。叶圣陶辛亥前后日记常载其偕同学来“最可爱之王废基”,民国元年4月15日记该处景物云:“春风入襟,斜日映池,高柳嫩绿,野花娇红,此一幅仲春艳丽图。”

五四运动后,各界人士倡议造一包含图书馆、会堂、音乐亭等文化娱乐设施俱全的公园。民国14年江阴旅沪巨商奚萼铭慨捐5万银元。同年组成百人筹备小组,择王废基东部为园址,着手拆庙迁墓,运出骸骨甏数千个。又请苏州工专土木科学生测绘平面图,交上海公董局法国园艺家若索姆规划设计。筹备小组按照设计,结合中国造园风格破土动工,浚池植树。其时北部土丘后地域属育婴堂,尚未开发,全园面积约15亩。是年7月末,先在园中部荷池南建成一座城堡式两层、四面钟楼的图书馆。馆东侧临池为“东斋”茶室,

西南角建西亭,园东南辟池名“月亮”,池边修廊,紫藤翳密,又植树4000余株。20年代城内外古典园林极少开放,公园被民众誉为城内唯一清静地。16年4月组织苏州公园筹备委员会。请颜文樑设计喷水池,又铺草皮植树,西部电影院与东斋、西亭及亭旁空地俱招商承租(电影院与商店至22、23年期满,俱拆除改草坪)。同年8月1日落成开放,轰动全城。同月市政筹备处接收公园,派管理员主管。续建水禽馆、音乐亭,在中部荷池上架三曲朱栏桥等,但北部依然荒凉。18年,叶楚伧、钱大钧、孙铁舟等应市政府请,积极募款以开发北部。翌年园归教育局管理,成立北部建设委员会,继续开凿北部池塘,植荷养鱼,栽植李根源所赠枫树200株,土山顶建四面厅一座,名民德亭,落地长窗,挂字画屏条。

园内饲小动物五六种,金鱼曾达50余缸。夏日尤为城内赏荷胜地。陈石遗、邓邦述、费仲深等常集东斋,时称东斋十老。又有唱和诗160首装为长卷,并刻《东斋酬唱集》传世。此后至日军侵占苏州前,园内曾树美萧特义士纪念碑,成立国学会、艺社、抗日后援会等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图书馆与纪念碑俱毁。日军一度占为养马处,并封镇平桥直街等处入口,不许华人人游。后虽开放,景物荒凉,喷水池只剩一泓泥水。民国35年戎法琴出资在北部建平屋4间作健身房,名涵社,屋前辟网球场。36年5月改名为中山公园,后严欣淇出资建裕斋;在民德亭后澄虹桥北建叶楚伧纪念牌坊,造“楚伧林”,恢复萧特纪念碑。至苏州解放时公园未全恢复,曲桥坍圮,仅存桥柱。

解放初教育局接管公园。1953年6月市政府拨款数千元整修,命名苏州公园。疏挖荷池,重建澄虹桥,改建三曲桥为和平桥,在图书馆原址建竹亭,北草坪辟为幼儿乐园,涵社改少儿阅览室,为当时市内面积最大的园林。每年绿化种树,花卉最多时有80多种。土山下饲养火鸡、兔等小动物。1966年后建筑失修,花坛荒芜。1979年以公园东南部12亩地建地下防空工程——公园会堂,填没月亮池,拆除原有紫藤棚、石亭,倒伐和移植大批树木,变成高2米余的大土丘。

1980年公园东北角原花圃、花房被改建、扩建为办公楼,其南新建平顶亭轩长廊。1981年6月得各单位赞助及投资16万余元,于公园西门内北侧建儿童乐园。

1982年8月,苏州青少年天文观测站落成于民德亭西侧。1983年在裕斋内设“老年之家”。1984年5月整修喷水池,塑少女雕像。1985年整修东斋。自建园至今,公园始终保持南半部花坛、喷泉的规则式,与北半部山水自然式中西合璧的规划布局。全园绿树成荫,为群众喜爱的游乐休息与锻炼身体之地。

北局小公园开辟于民国20年,铺草地,植花木,围以短垣,设指定出入口,中为林则徐禁烟纪念亭。系城中心市民小憩佳处。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称中正公园,新葺台榭,尚见风雅,老树数株,犹可乘凉。由大公园管理员兼管。1956年春曾加修理,后拆去围墙,仅存石凳老树。60年代初铺设草坪。“文化大革命”中成为贴大字报处,终渐消失。今为寄存自行车处。


上一篇:可园
下一篇:苏州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