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公园,旧址是南宋“海宁寺”,前身是梁“妙莲庵”,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园内人文古迹众多,有宋代花纲石遗物“望海峰”,明洪武年开凿的“通海泉”,元代大型“铁釜”以及“墨妙亭”等。
为了继承和发扬悠久的园林艺术,太仓公园2003年由政府投资进行了全面改造扩建,并借鉴了太仓历史名园“弇山园”的创作构思,叠山理水、广植大树、修复古建筑,恢复了“弇山堂”、“嘉树亭”、“点头石”、“分胜亭”、“小飞虹”、“九曲桥”等20多处景点。公园面积由原66亩增加到现有的110亩,旧貌换新颜,重现了江南园林小桥流水、碧波环绕,亭台楼阁,绿树成荫的旖旎风光,成为了探询太仓古韵的重要旅游景点。
步入公园,撩人游兴,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太仓公园内最值得一看的当数墨妙亭。此亭《辞海》中也有介绍,可见其身价不凡。据地方记载,该亭原址在城北的淮云寺中,此寺为元代浙江军器提举官顾信舍宅为寺的。顾信与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私交甚厚,曾拜赵为师,潜心书法。其辞官归故里太仓时,赵孟頫为其临别赠书,写下了《归去来辞》与《送李愿归盘谷序》两幅墨宝相赠,顾信如获至宝,回太仓后即勒石供之,筑亭翼之,起名为墨妙亭。1983年3月,移至此重建。重建的墨妙亭后壁嵌有按明代拓本重刻的赵孟頫《归去来辞》碑,与唐褚遂良《枯树赋》,以及赵书《重建海宁禅寺》碑等石碑九块,颇得原碑神韵。说起这《归去来辞》碑,还有则小故事,相传明阉党魏忠贤专权,其党羽苏州巡抚毛一鹭在山塘为其造生祠,严令太仓送赵书碑刻,太仓人不愿白白相送,又迫于其淫威,最后在当地学政陆应麟等商议下,想出了敲断碑刻,以保留碑刻的办法,因碑已残损,才得以保存。清代时,此碑移嵌于孔庙大成门壁间,文革时,断碑又不见影踪,80年代初,普查文物时,才发现一段作了洗衣石板,一段充作了猪栏垫板,却幸存了下来。亭内“墨妙亭”三字为本邑丹青大师朱屺瞻手笔。当地耆宿王君麓老先生还撰写了“墨妙建新亭,点缀园林景色;文明耀古园,发扬艺术光辉”的楹联,为已故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左笔。亭内抱柱楹联为潘景郑撰文,沈抱一所书,上联为“墨痕垂娄水,长护新亭同仰之”;下联为“妙迹传鸥波,远珍遗范式高风”。
现墨妙亭所在地为张溥故居学山园旧址,虽为重建,然飞檐凌清虚,回廊摇花影,小憩美人靠,恍然入妙境。门窗与座基,或雕得拙朴简洁,或塑得栩栩如生,皆古意绵绵,疑为旧建。惟亭前王君麓撰文,苏州沙曼翁所书,无锡黄怀觉镌刻的《重建墨妙亭记》,记载了重建大略,始悟新筑。
亭前,蟠槐流溢翠色,罗汉松如护亭门神。此处临水而建,凭栏眺望,但见湖水一碧,白鹅浮其上,紫燕掠春波,对面土坡黛色满眼,四周湖边,或杨柳枝依依,或迎春花灿灿,右有墨浪桥,左有扇形轩,好一幅怡人的画面,领人心旷神舒,俗虑顿消。而亭前湖畔的石栏,乃孔庙月亮池的旧物,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弇山堂是太仓公园的主建筑,为移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老城区改造时,清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王掞(shan)的保素堂保护性搬迁,2003年移建恢复于此,更名为弇山堂,弇山堂高近10米,面积约300平方米。堂内的雕刻考究、精美、梁架上的抱云山为典型的香山帮匠人工艺,额枋的木雕有梅兰竹菊图案与双桃石榴等。整个建筑为歇山式,屋顶的正脊两端为鱼龙对峙,斜脊为双狮捧绣球,高敞、堂皇,端的是气派。
大铁釜西北处,迎面傲然独立的一峰假山为极为珍贵的望海峰,相传此石乃北宋花石纲之遗物,明代时为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之弟王世懋澹圃所有,难怪此石高达寻丈,玲珑剔透,百窍千灵。这整块的太湖石远望如奇兽翘首遥望大海,故称望海峰,亦有人认为此石侧看如百岁寿者,因此民间又有老人峰的称谓,此石1956年时由政府移至园中,半个世纪中,已三次移位,最后定位弇山堂前。现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张寅志》载:通海泉是明代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由张宗源所开凿的,算来亦有600多年历史了。此泉原来属圣佑道院,后改建公园划入园内。此泉其实是口井,因井口有4个井眼,俗称“四眼井”。此井有个特别之处,再大旱不雨,它照样不干不涸,邑人疑为通海,好事者谓之“通海泉”,也就沿称至今。此井之水,至今有人饮用,据说甘甜淳厚,优于一般纯净水呢。现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
郏亶是北宋时为王安石欣赏的吴中著名水利学家。他在宋熙宁五年,出任司农寺丞,负责兴修两浙水利,著有《吴门水利书》等,是个对吴中水利有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据《太仓州志》载:“郏亶墓始筑于宋代,有墓道、墓门,两侧有石马一对,并有专祠一所,后废。”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知州蒯德模厘正墓道,修筑墓门,重建郏司农寺祠墓,后又废,现墓侧的土墩即为原墓所在地,其上的封树有榉树、黄杨、冬青、老槐、剑麻、枣树等,长得郁郁葱葱。土墩边上的郏亶墓为1993年8月建造的,四周杂树蔽荫,松柏环抱,幽静而肃穆。墓前有一石亭,亭内的重建郏司农祠记碑,倒是真古董,乃清同治七年(1868年)知州蒯德模厘正墓道,修筑墓门时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