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坐落于扬州城北郊蜀冈之上,占地500亩,背山面水,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绿草茵茵,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它既是一座中外驰名的千年古刹,又是一处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更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人文环境,是一处融寺庙、园林、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唐以前,大明寺已名闻天下。唐代李白、白居易、刘长卿、刘禹锡等著名诗人的登临与吟咏,更使大明寺名声大躁。自宋代欧阳修建平山堂后,平山堂盛名天下,大明寺一度为其所掩。但大明寺也以平山堂的文名而提高了文化品位,二者日渐融为一体,相互拥有,相得益彰。大明寺的建筑历经兵先燹,建了又毁,毁了又建,周而复始。今日所见大明寺的主体建筑,多为晚清风格。
大明寺的建筑布置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并依山势由低向高逐渐登升的布局看,它与中国寺院建筑的传统程式是一致的。寺门面南,门前建有一座古朴的牌楼,西柱三檐,斗拱托顶,仰如华盖。青瓦朱柱,翘角飞檐,局部彩绘,柱下有四块础石奠基,庄重而灵秀,宣昂而敦实。四处扫除一切赘物,无任何支撑,独自昂立,显得十分伟岸。牌楼上方正中篆书“栖灵遗址”四字额,用以表示此寺即古栖灵塔、古栖灵寺旧址;背面则有“丰乐名区”四字匾,实用此地旧属大仪乡丰乐区,固有次题写。这两幅篆字匾额皆出自明国初年盐运使姚煜手书,珠圆玉润。用笔流畅,秀美与刚健混为一体。牌楼用上等香才建筑,牌楼下铺白玉石。牌楼前两侧面南踞青石狮一对,原为清代乾隆年间扬州重宁寺遗物。1949年,因市政府建设需要,将重凝寺这对石狮移置于渡江桥,不久,一石被车撞入河中。1961年,扬州市市长钱辰方遣人打捞,随后将两只石狮移置大明寺前。石狮按皇家园林规格要求而携正头。这对石狮蹲身、直腰、口微张、牙咬合、前爪平伏、傲视远方,雄健而威猛牌楼始辟于明朝,为火文津光禄所建。明国4年(1915),两淮都转盐运使姚煜重修。
大明寺山门殿与天王殿合二为一,共用一殿堂。寺门两序墙八字向。左序东折墙壁上嵌石刻“淮东第一观”五大字。此石立于雍正年间,由扬州知府襄平高士钥提议选用宋秦观《次子由(苏辙)平山堂韵》一诗中截句“淮东第一观”而书刻。书法由金坛蒋衡(湘帆)书写,立石资金及规划布局由光禄寺少卿、新安汪应庚承当。右序西折墙壁上嵌石刻“天下第五泉”五大字。据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引用刘伯刍的话,将国内最宜煎茶的七处著名水源,评定等次,列 大明寺泉为第五,故有此刻。书法有金坛王澍(虚舟)于清乾隆年间刻石刊立于寺内西园中。时至晚清,大明寺屡遭战乱,毁坏殆尽,待到同治年间重修大明寺时,闭平山堂单开之门,砌右序西折墙,将“天下第五泉”石刻从西园中移置壁上。
过牌楼,穿广场,拾级而上,即步入大明寺的山门殿兼天王殿。此殿开大门三洞,正门上端嵌集《隋龙藏寺碑》“大明寺”三字石额。1980年4月,鉴真大师坐像自日本回国“探亲”,将在扬州停留数日。为迎接这一盛举,将“法净寺”恢复原名“大明寺”,当时有人建议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题,赵朴初婉言谢绝,认为扬州历代著名的书寺碑》等碑帖中选到适合的字而作罢。后来从《隋龙藏寺碑》中集出“大明寺”三字。经摹写、放大、上石,由刻工镌刻此门额。殿堂面阔三楹,单檐硬山。
大雄宝殿是大明寺最主要的殿堂,体型雄伟,气势恢弘。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大三开间,总面阔19米,其中明间6.1米,次间个4.45米。边间个2米。总进深16米,廊檐宽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