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庵

归属:南通旅游景点 点击:0 

清乾隆年间(1780年左右),金沙场侯家油榨西南(现姜灶镇复兴村八组)有对终年吃斋念佛的邢桂生夫妇,家中虽然富有,膝下却无一男半女。二人日渐衰老,便共同计议:谁后去世便削发出家,将住房改成庵堂,2000余步田充作庙产。结果邢桂生先逝,夫人信守诺言,葬妥丈夫后便削发为尼,法名教亮,请地方上有声望的人士作山主护法,将房屋改建成四合院式的“白衣庵”。白衣庵至今已有220多年,首任住持教亮,广普、祖修、济康等先后继之,现任住持宗道,先后七代出家人在此念佛、弘法,普度众生。其间白衣庵历经沧桑,一度无人问津,房倒屋塌,残壁膨 ,十年浩劫中数十尊佛像毁损殆尽。

1988年宗道师太及信士杨汉芳等首倡,与张凯、姜光普等居士发起化缘,筹资7000余元,将前后倒塌房屋修葺一新。1992年,宗道师太、顾淑珍居士(后出家为尼,法号戒恒)等,四处奔波,广结善缘,得八方乐助,集资万余,即派员赴苏州请回西方三圣和其他几尊佛像,奈屋宇矮小,只能席地供座。见此情形,各方人士陆续捐资4万;是年6月,台胞王庆祥回乡探亲来庵敬香,除自己解囊乐助外,回台后又引荐一批善男信女,以万余美金乐助。1994年5月大殿动工兴建,6月竣工,又购置大鼓、大钟及大香炉等法器。

1995年,在全国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工作中,白衣庵为我市首批正式登记的场所之一。至此白衣庵正常开展佛事活动。1996年,香港肇丰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方肇周先生的夫人方老太太回乡时,专程赶到白衣庵,随缘乐助两万元,了却了她多年乐助白衣庵的夙愿。后来八方信众又相继捐助,共筹资14.7万元,于1997年2月开始建造了韦驮殿,东、西厢房,观音阁等。2000年又筹资4万,建起了闭关楼。至此,白衣庵的恢复功德圆满,佛光重兴。

重建后的白衣庵占地2.4亩,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为座北向南的四合院式建筑,是南通市范围内规模中等的尼众道场之一。白衣庵格局是:前面是建造精致的韦驮殿,上层建有小巧玲珑的韦驮亭,两层四角翘檐,每角均挂风铃,微风吹过,铃声锐耳;亭脊盘有二龙戏珠;亭的角上金狮雄踞,日夜守卫着白衣庵寸步不离。殿门两柱上祥龙腾云,时刻迎宾接客,毫不怠慢。殿内当门供置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立身着金盔金甲、手持金刚杵的韦驮尊者。韦驮殿两侧是寮房。距韦驮殿后18米处是大殿。殿门上方悬挂贴金巨匾“白衣禅庵”。大殿东西宽15米,南北进深9米,中供西方三圣。三圣两侧,左供地藏、僧伽,右供观音和药师如来。大殿东边是闭关楼,楼上供出家师闭关静修之用;楼下是休息室、卧室。大殿西边为观音阁,楼上供密宗的观音铜像;楼下是往生堂、接待室。东西厢房各宽17米,7米,东厢房是膳房,西厢房作卧室。白衣庵于1998年铸宝鼎一尊,高3米以上。另有功德碑两块,分别镶嵌在大殿和观音阁的面墙上。值得一提的是:大殿东面墙上镶有一块大理石雕刻的《心经》碑,可算镇庵之宝。

白衣庵东临石江公路300米,南距通甲公路500米,交通十分便捷。农历每月的十七是白衣庵的佛期日,届时远近居士信众百余人早早赶来参加佛事活动,钟鼓齐鸣,佛号朗朗。宗道师太早年曾发下大愿:年届古稀之前要重建大殿,徒弟能求得大戒,则心满意足矣!1994年宗道师太70寿诞时,均如愿以偿。弟子戒恒特撰寿联一副记此事:“一世出家弘扬佛法今重建殿,半百修道度众生后继有人。”1997年,又带徒孙定学,使白衣庵香火愈加兴旺。白衣庵正佛光普照,与时俱进,使广袤的通海大地变得更加年轻、美丽,福泽勤劳智慧的通海人民是永驻的吉祥和春天。


上一篇:香光寺
下一篇:朱理治铜像及其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