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历史定格在南黄海之滨的掘港-----这里动地惊天,开始了本地旷古未有的铺设石板街的建筑宏举。串场河上运载石料的木舟桅樯林立,街道东西飞扬的沙土中号子震天,于是这历经多年的浩大工程被载入史册:“乾隆五十九年(1974),吴永瑞、汪席儒等纠合徽西各商捐购石板,自盐关以东铺街道四百丈。
嘉庆二十年(1815),汪桐等各商自西圈门巷口至三元殿止,铺石板街道一百七十四丈四寸。二十一年(1816),续铺严家巷口到龙王桥止,一百六十六丈二尺二寸。二十三年(1818),续铺南街严家巷口至烟墩桥止,九十七丈四尺五寸。二十四年(1819),续铺涵洞口至地藏桥止,九十八丈五尺。共计前后修整石路九百三十六丈二尺三寸。”
掘港石板街有3条:正街、岸街、竖街。正街又叫北街,岸街又称南街。正街东起龙王桥,西至旧盐关。岸街东起烟墩场,西至地藏桥,竖街北端在上真观前与正街相接,南行过云浦桥与南街相连,南北街似两条巨龙伸展蜿蜒,头为龙王桥与烟墩桥,尾为关西五里墩与范公堤上的烧香炉。花岗石石板则是龙的胸甲和鳞片,清时街旁60多条碎石铺成的小巷是龙脚,居高望之,显得大气而厚重。全镇除3条石板街外,还有蒋家桥巷、武庙巷、城隍庙巷及大王庙巷的路面亦由石板铺就。石街一律用长条花岗石平铺,每块长3尺3寸,宽1尺,厚5寸,左右各以长短不一宽为1尺的石板竖铺分夹。整个石铺路面宽近两米,两边用侧砖铺的人行道亦有两米,旧时能供两乘官轿相向而过。累计铺面石板,平铺长宽一致的计8735块,竖铺分夹的计7490块。
面对这16225块石板铺就的平坦整齐的长街,谁不说这是一个奇迹!更值得一提的是石板表面所镌刻的花纹图案古钱、瓦、鹿、蝙蝠等,既美化了街道,寄寓了美好的祝愿,更起了一个防滑作用,且图案线条简洁、朴实,饶有古风。古老的串场河由西南向东北从镇中穿过,河上跨桥如虹,水清似镜,倒影入画,与两旁迤逦东西的石板街互为映衬。即使号称淮左名都的扬州石街,与此比起来,也远弗如甚!南黄海的美丽富饶,石街人的古道热肠,极大地吸引了外地客商。近处苏、扬,远地徽、晋,客商们钟情于这一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致力于开发这充满希望的盐商各业。
这里盐业大兴,商贾云集,楼堂高耸,市井繁荣,掘港因此而被誉为“小扬州”。盐行、花行、鱼行、粮行、绸布庄、茶烟店等沿街而立,争相兴隆。酒楼菜馆应运而生,海味面点、风味小吃,因时制宜,口味独特。逢年过节,大兴庙会灯会,十里长街,流光溢彩。早坐茶馆,晚泡澡堂,老街人的习俗中也自有一种忙碌的闲适。古镇老街,历来是志士名人的青睐之地。墨客骚人,多会于此,诗酒唱酬,雅韵十足;老街曾是千里疆场、兵家必争之地,从早年的的抗倭御侮,到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老街一度金戈铁马,将士云集。陈毅、陶勇、张震东、梁灵光等名将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老街又是经济发展,革固鼎新的见证人,清末状元张謇曾于此设署处理垦殖事务,当地围海造田,兴办实业当由此始。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历史的风风雨雨打造了老街的辉煌,也造就了一批批革命志士、专家学者和社会闻人。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世事变迁,古老的石板街已所剩无多,仅在东街残留小段。然而在这古老的石街上成长起来的人,无论两院院士、戎马将军、体育健将、商界巨子,还是世居老街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心,他们的魂,都牢牢系在石街这条根上。信步石街,回首往事,旧日老街景象历历在目,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200年前的这16225块花岗石板以及石上镌刻的图饰都会给他们带来历史的缅怀、情操的陶冶与精神的升华。“甘心凭瘦骨,横卧似街石。碾压见殷红,溅扬染春色”。赤子之心,坦荡之怀,正是石街人的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