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动物园位于城东北白塔东路1号。四面环水,南与东园相邻,占地40亩。
园址原为昌善局,创于清道光年间。其地位于娄、相门之间内城河中,小洲之上,作为放生养牲之所。同治中期重修。光绪时始建殡舍。
民国17年停收放生动物,19年由吴县救济院掩埋所兼管,岁收寄柩之资。其内小具园林之胜,有亭榭、旱船、花木、假山和放生池。池边老柏一株,紫藤一架,银杏四株,俱百年以上。
东部有小庙残址。1951年昌善局积柩逐步迁葬完毕,改设妇女生产教养院,将数百名妓女改造成新人。1953年4月开始兴建动物园,迁移昌善局南部的米厂、酒厂,扩为草坪,利用多间存柩空屋饲养动物。先迁入原在拙政园的豪猪、狗獾等小动物及芙蓉、十姊妹等鸟类。另将私营同发动物园分园并入,有华南虎、金钱豹、灰狼、黑叶猴、广西猴、蟒蛇、孔雀等。此外,从外地动物园与动物商店引进牦牛、驯鹿、梅花鹿等食草动物。
1954年建西部涉禽、游禽笼舍。1955年建东北虎猛兽笼舍及灵长类猴笼舍。至1958年,饲养动物达110种。饲养管理水平逐渐提高,1959年该园四川鹦鹉繁殖成功,系国内首例。
1962年始,逐步改变自建园以来袭用的苏联专家传授的动物饲养管理方式,根据实践经验及本园情况进行喂养管理。1963年,金猫在全国动物园中首次获得繁殖。1964及1966年东北虎两次繁殖成功,鸟禽繁殖率显著提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关门闹革命”,连续有3只东北虎死亡,不少动物的死亡率上升,繁殖率下降。1969年园内安装自来水。1970年在天平山范仲淹祠堂——忠烈庙内圈养、繁殖梅花鹿,生产鹿茸。80年代初,因全国梅花鹿产量激增和鹿茸滞销而迁离。1983年撤销鹿场,余鹿迁回动物园内。后陆续新建扬子鳄、海豹池舍,改建小兽、鸟禽、猴类、鹿类笼舍,并修建鸟禽繁殖场舍。1972年在西池之北建海洋生物展览馆。有50多品种,80年代初因标本霉烂而拆除。1982年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轨,改善饲养管理,新建金鱼馆、黑叶猴笼舍、熊馆、水禽、鸟禽舍,动物饲养繁殖场,整修疏浚大鼋池,以及扩建猛兽舍。1985年饲养动物发展至124种。
该园规模不大,而动物种类较丰富,尤以虎类和鸟类动物著称。布局依据动物进化规律,又因地制宜。按长浜河和主干道分为3区。北区为水禽双湖,雁、鹤,鹈鹕、鸳鸯等游涉于水面,亭旁有小兽笼舍。狮、虎、熊等猛兽舍馆和猴山猴馆位居东部。中央有放生方池,一大一小,池中饲养着罕有的数百龄太湖鼋,能在自然环境中越冬。池北为造型新颖的金鱼廊馆,展出名贵金鱼数十种,西部是鸟禽区,时有孔雀开屏、鹰雕高踞、鸣禽巧啭。邻东园处为大片草坪树丛,景色开朗,东端为鹿苑和骆驼场。全园绿树成荫,花木茂盛,为保护野生动物、普及动物科学知识和参观游览的佳地。